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

时间:2022-09-20 05:26:01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

语感是一种主体对言语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生成能力、判断能力。具备了良好的语感能使人感受言语之精妙,洞见言语之精髓,把握言语之理趣,更能使其步入丰富而又美妙的精神世界,受到诸如文化、审美的熏陶。我认为要使学生的语感由最初的低层次感性直觉向着全面、深刻、丰富而又灵敏的深层次理性直觉迈进,应从语言的训练、语言的积累、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三个方面进行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在阅读能力上“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所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教学是语言的艺术,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十分重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说话能力。学生理解和驾驭语言的能力首先应该建立在学生的语感能力的基础上。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语感,或者说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语感教学呢?

一、在语言训练中培养语感

1.美读使语感美妙。它要求学生在读文时把作者的情感传达出来,要读得抑扬顿挫,感情充沛,“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陶醉于作品美好的内容与形式之中”,与作者同悲共喜,实现心灵的交融。如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美美地读《小小的船》一课时,开始学生读得很平淡,老师微笑着说:“我怎么觉得这个月亮不够弯,不够小呢?”学生们一下子领悟了,在第二次读的时候,有的歪着头轻轻地读,有的将“弯弯的”、“小小的”两处拉长声读,每一种都读出了小诗的韵美。学生对作品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这位教师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并没有生硬地讲哪里该轻读,哪里要重读,仅仅是稍加点拨而已。

2.精读使语感深刻。朱熹说过:“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精读就是要边读书边思考。读者沉浸在作品中,对关键词语深入品味,对语气变化细细推敲,从而领会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发掘出作品背后深藏的意蕴和情感。精读是语感由感性直觉步入理性直觉的关键。如《开国大典》:“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通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传到……传到……使全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课文连用了四个传到,如果改用一个传到,如传到全国各地,读起来感觉如何呢?对比着读读,学生就会觉得课文的表达气势磅礴,充分表达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的自豪感和这一宣告的庄严和雄伟。从比较中,学生领悟到生动的语言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

二、在语言积累中培养语感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语言学习更需要积累。熟读成诵的过程,不仅是积累大量的感性语言材料的过程,也是内化成套的语感图式的过程。如有位教师在《荷花》一课的教学设计中,在最后一个环节上,让学生边欣赏多姿多彩的荷花图片,边用学到的课文语言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有的说:我看到白荷花在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冒出来。

有的说:我看到有的荷花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有的说:我看到有的荷花全都展开了,露出了嫩黄色的小莲蓬。

有的说:我看到有的荷花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有的说:我看到雪白雪白的荷花正低头欣赏着自己在水中的倒影。

这就达到了在平时的训练中积累语言。不但如此,还要引导学生进行速读、广泛阅读。如今社会已步入信息化时代,只有那些能快速把握众多的信息,做出准确判断的人,才可适应社会竞争的需要。在这种情形之下,对学生进行速读训练,提高语感的敏感性,也极其重要。有了速读作基础,广览也就好办了。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广泛阅读是积累语言经验、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应将学生的目光引向更加宽广的书的世界,让他们在其中自由呼吸,快乐徜徉,为不同的风格而喝彩,因迥异的情节而感动。

教师要随时注意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欲望,让读书成为他们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可以将自己精心挑选的文章拿到课堂上读给同学们听,可以在课间与大家交流读书的感想,还可以做每周一次的“好书导读”等。我们的学生在博览群书中势必会语感变得丰富,心灵变得丰富。

三、在联想与想象中培养语感

言语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或语表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音或语外之意。在进行语言表达时,常常要运用由联想或想象作为基础的修辞手法,以使语言鲜明生动。如:一位教师在讲授《游园不值》一课时,就是运用了联想的方法来激活体验,培养语感的。

师:同学们,诗人没能进到朋友的园子里,没有观赏到满园的春色,多令人遗憾呀!但是你能猜出园里是什么样的吗?

生1:我想园子里一定有一个大花坛,里面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花儿上面还飞舞着蝴蝶、蜜蜂。

生2:园中间会有一条石子铺成的路,路旁是青青的垂柳。

生3:还有一个大水塘,里面有鱼儿在游来游去。岸边种着桃树、杏树、梨树,散发出花的清香,枝头还传来鸟的鸣叫。……

学生的描述不是凭空虚构的,而是融入了自己对春天的切身体会。教师在这里巧妙地以联想为桥梁,将语言文字与生活体验连接在一起,使学生融入进诗所描画的意境,迸发出对美好春天的喜爱之情。

总之,教师要把发展语感的主动权给学生,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朗读、去感悟。教师要导,是恰到好处的引导、点拨,教师更要放,让学生放飞想象,放飞个性,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鲜活语感,让语文学习更生动。

上一篇:概述日本的中小学教育 下一篇:初中化学教学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实践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