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新风历久弥新

时间:2022-09-20 04:46:15

2008年9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联合西泠印社以共同申报单位的名义将“中国篆刻艺术”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申报。2009年9月30日,“中国篆刻艺术”成功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本文作者骆MM是“中国篆刻”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负责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常务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著名篆刻书法家。文章对中国篆刻艺术从纵向到横向做了比较全面、立体的概述,对中国篆刻艺术的认知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篆刻艺术是以石材为载体,以汉字为主要表现对象,并由中国古代印章镌刻技艺发展而来的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古代印章是行使和授受国家机构的权力、证明个人身份的凭信物,其制作多由工匠采用金属铸造和凿制而成,距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图1)。

公元13世纪之后,艺术家开始选用石材代替金属并亲自动手刻制印章,这一技艺的改变,为篆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篆刻家在继承前辈优秀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出现了自明清以来的皖派、浙派以至今日的流行印风等多种流派和风格,并产生出丁敬(1695~1765)、邓石如(1743~1805)、吴昌硕(1844~1927)、齐白石(1863~1957)以及当代刘江(1926~)、韩天衡(1940-)、石开(1951~)等诸多大师(图2)。这些艺术家将这门古老而又弥新的传统艺术一直传承、发展并创造至今。

篆刻技艺主要采用叶蜡石一类的寿山石、青田石等(图3)。主要工具是刻刀、印床、印泥、毛笔、宣纸等(图4)。主要工艺流程有设计印稿、上石、镌石、钤印、刻款、拓款等(图5)。上石的书法功底,巧妙的布局能力,精湛娴熟的刀功,共同构成篆刻艺术的技艺内涵(图6)。

篆刻艺术的主要特色:一是借用契刻古代文字的方式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中虚实相生、阴阳合一的审美取向,具有抽象和神奇之美。今天也有用简化字入印的印章了(图7)。二是融多种传统文化底蕴于一身。作者要在很小的尺寸中表现中国的诗、书、画和构成学,并且真实、准确地表达其思想、情感、学养,追求布局和刀法的精微妙趣,可谓“方寸之中表现大千世界”(图8)。三是篆刻作品系人文与自然的结合,是天然石材、精制钮雕和篆刻技艺“三美合一”的过程(图9)。

篆刻艺术有着重要的文化和社会功能。首先,它是篆刻家品格、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方式。由于篆刻艺术集文学、美学、文字学于一身,所以它又是修身养性、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和塑造人格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人际交往和艺术及学术交流的有效方式。随着汉文化的传播,篆刻艺术逐年流传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对促进国际文化的交流有着积极的作用(图10)。篆刻艺术作品有着审美和收藏价值,以及对人物和书画作品的印证与品鉴作用,如姓名章、收藏章等。中国书画作品中,印章兼具审美价值和款识作用(图11)。

目前,篆刻艺术在中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从普通百姓到具有综合文化素养和精湛技艺的传承人。专业社团有300多家,著名的有成立于105年前的西泠印社,有作为中国第一家研究和创作篆刻艺术的国家院体机构中国篆刻艺术院。中国篆刻艺术院正在致力于中国篆刻艺术独立学科的建设,同时为国家培养一批又一批篆刻艺术的硕士研究生人才(图12)。

2009年,“中国篆刻艺术”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篆刻艺术走进了国际视野,这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良好的国际大环境,为世界文化多样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图13)。

今天,篆刻艺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呈现出新的风貌,它不仅用于艺术欣赏领域,也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应用,如用在茶壶、瓷器、电话磁卡、邮票、雕塑、建筑和广告标识上(图14)。2008年北京奥运会徽标

“中国印”用的就是篆刻艺术形式(图15)。2008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篆刻艺术院承办的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和国家大剧院分别举办的“金石永寿――第一届中国寿山石篆刻艺术展”,以及2009年在北京恭王府举办的“江山多娇――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篆刻艺术精品展・中日篆刻艺术展”,更有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世博文化中心举办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国篆刻艺术精品展”,以新颖、独特的展览方式,鲜明、超前的审美视角将中国的篆刻艺术带入一个“中国印”的新时代(图16)

上一篇:李鸣笔下的工笔仕女画 下一篇:读白雁的工笔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