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州石工巧如神 踏天磨刀割紫云

时间:2022-07-16 10:27:18

肇庆是端砚的故乡,从唐代开始,端砚就作为贡品而名满天下。它以极能发墨,不损笔毫,磨出的墨汁油润生辉,挥洒起来笔气墨韵跃然纸上,字迹历千年光泽如新,虫蚁不敢蛀蚀等奇妙之处,以及众多极具观赏价值的独有神奇石品著称于世,被列为众砚之首。端砚对华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发挥了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一代代的端砚艺人,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得天独厚的优质砚材和巧夺天工的制作技艺,铸造了端砚文化的辉煌……

端砚自唐初开采至今,断断续续基本上没有停止过开采。清代开采的砚坑最多,据清道光何传瑶《宝砚堂砚辨》记载,约有70余处。现在可找到具置并在国家地形图上定位的新旧砚坑口约有42处,目前在开采的砚石有十多种。端砚石主要分布在西江羚羊峡以东斧柯山一带、西江羚羊峡北岸的羚羊山、肇庆市七星岩背后北岭山一带、鼎湖沙埔斧柯山以东地段、开采于七星岩的白端等处。端砚的制作分为:

采石:是端砚制作的第一环。端砚名贵与否,最基本的条件在于砚石的石质,故采石这道工序极为重要,不可本末倒置。

维料:又称选料制璞。开采出来的砚石并不是全部都可以作砚材,经过筛选后,再将其分等级。砚工还要根据砚石的天然形状用锤凿成所需砚形砚式的砚璞,将砚石最好的地方留作墨堂。一方端砚石质的优劣都以墨堂之砚石做评价,鉴赏石品花纹亦放在墨堂之部分(石眼除外)。

设计:目的是将砚石中的瑕疵变成无瑕,以达到锦上添花的目的,增加其艺术价值。砚的设计要求”因石构图,因材施艺”,除了传统砚式外,还要充分利用天然石皮,汇集文学、历史、绘画、书法、金石于一体,可以说是将砚升华为一种综合性艺术品的重要环节。

雕刻:是端砚制作过程中极其重要的工序。这个过程处理得当是锦上添花,处理不当就会画蛇添足甚至弄巧成拙,故雕刻艺人要对砚璞因材施艺,还要根据砚璞的石质,去粗存精,认真构思,并考虑题材、立意、构图、形制以及雕刻技法如刀法、刀路。

配盒:砚石雕刻完毕,必须配上名贵的木盒。砚盒起着防尘和保护砚石的作用,同时,砚盒本身也是一件艺术品、装饰品。砚盒的用料很讲究,名贵的甚至用紫檀、酸枝、楠木、鸡翅等硬木。一般的有用坤句、杂木,还有的用锦盒。

打磨:这个工序一般放在配盒之后,首先用油石加幼河沙粗磨,目的是磨去凿口、刀路,然后再用滑石、幼砂纸,最好是一千目的水磨砂纸反复磨滑,使砚台手感光滑为止,最后是“浸墨润石”,过一两天后退墨处理。

上蜡:将打磨好的端砚用炭火烤或水煮加温(现代用电炉、煤气喷枪加温),涂上点蜜蜡,既保护了端砚,又便于观赏石质。

端砚始于唐,盛于宋,精于明清,兴旺于今天。端砚在唐代已经被列为贡品,历代帝王、文人雅士留下了大量赞美端砚的诗词、著述、砚铭、传说、故事、对联、谜语、书画等,形成了完整的端砚文化体系。端砚是集雕刻、绘画、诗词、书法、篆刻等艺术于一体的艺术品。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老坑、坑仔岩与麻子坑三大名坑的重新开采,直接促进了端砚生产的繁荣,端砚创作进入了百花齐放的端砚史上最辉煌时期。现代端砚题材十分丰富,山水、人物、花乌样样都有,政治题材、历史事件、民风民俗各领,文学名著、诗词歌赋、书法绘画也在端砚上争奇斗艳。现代端砚更强调收藏价值,讲求名家之作,砚形在传统的基础上,又以天然砚、随形砚较为流行。

2004年9月5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授予肇庆市“中国砚都”称号。2006年5月,“端砚制作技艺”入选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砚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又被选为2008奥运会指定礼品,进一步增加了端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责编 彭庆阳)

上一篇:西班牙超现实主义艺术大师 下一篇:2011艺术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