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志农温暖的自然使者

时间:2022-09-20 04:34:10

奚志农温暖的自然使者

温暖的自然使者

每次看到奚志农拍摄的动物,我都很震撼:白尾海雕挥动着雄伟的翅膀,掠过海面;藏野驴在炽烈的阳光下奔腾过荒漠,滇金丝猴王者一般的面庞惊现在丛林中,甚至是藏羚羊休息时温柔的眼睛……我感到自豪,这都是是我们中国自己的野生动物,他们在野外灵动美丽的精彩瞬间,奔跑或飞翔的生动画面,都被奚志农精彩捕捉。每次看到奚志农的作品,在惊艳于那自然深处的野性之美的同时,也不由得深深感叹,要得到这样的影像,需要在或高山、或丛林,或荒漠的野外环境中,付出多少的辛劳。

第一次见到奚志农老师,是在野性中国于北京动物园科技馆多功能厅举办的讲座中。讲座展示了奚志农在之前的长达7个月的时间中,驻守在马可波罗羊活动的新疆天山深处,拍摄到的珍贵的图像和影像资料。画面上,马可波罗羊活泼美丽、温润可爱,以灵动的步伐跳跃在覆盖着白雪的素洁的山坡上。自然亦壮阔无穷,以喷薄的落日余晖与皑皑白雪给所有到场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奚志农在讲座现场与到场的特邀嘉宾一一握手,与新来的陌生朋友交换着名片,温暖而真诚。

一个机构使命神圣

野性中国工作室由奚志农,史立红夫妇2002年一手创办,座落在繁华的北京城里离动物最近的地方――北京动物园一座古色古香的楼内。作为一家以拍摄记录中国自己的野生动物为主要工作的职业影像工作室,野性中国的主旨是通过影像的拍摄和传播让更多人看到并了解我国的野生动物,以及它们所生活的大自然,激发大家对自然的热爱,号召大家保护我国岌岌可危的野性自然。野性中国成立至今,本着“影像保护自然”的理念,在中国野生动物摄影和摄像纪录的路途上,贡献卓卓。

成立至今,野性中国先后举办了5次“中国野生动物摄影训练营”,深入秦岭、西双版纳、四川雅安等地的山林间,将科学拍摄野生动物的技巧通过专门的课程和训练传授给了更多的人,也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普而广之。在第二届“中国野生动物摄影训练营”上,野性中国特别推出了DV组,就如何用摄像机拍摄动物对营员进行了专门训练。2007年,在中国山西举行的中国平遥国际DV影像艺术展上,野性中国推出了野生动物影像特别单元,展映了一系列以中国野生动物和自然保护为题材的纪录片,同年,野性中国参加了“中国・雅安首届国际熊猫动物与自然电影周”,主持电影周影像高峰论坛,并积极在国内为第6届东京国际环境电影节征集作品等。此外,野性中国还不断地推出精彩的讲座和活动,带领人们亲密接触自然,推广野生动物摄影摄像的知识。在北京动物园科技馆多功能厅里,众多热爱自然的人们,无数次汇聚在起,分享野性中国滇金丝猴纪录片。的拍摄故事,听国内外野生动物拍摄专家分享拍摄经验,亦观看摄影展,通过镜头感受中国野生动物的迷人魅力……

与滇金丝猴的缘分

1964年出生的奚志农童年在大理附近的一个古城度过,清新美丽的古城满是自然的气息学校里,到处是古老的柏树,高大的古殿,外面是碧绿的农田和幽幽青山。清澈溪水从山涧缓缓流入学校池塘,里面可以抓泥鳅,可以养鸭子。在学校院子里,就能听见从外面传来狼的嚎叫,猫头鹰的树上大声嘶啸。他也曾亲眼看见猎人扛着豹子从街市走过,清晨县医院门口泥地上留着豹子梅花瓣状的脚印。

奚志农说:“在自然里长大,自然就对你不可缺少,你就能听到鸟叫,闻到花香,看到满眼山水,内心萌动着欣喜。而当一切不复存在时,你就会感到很难过,就会对自然表现出更多的向往。”

1992年,奚志农到云南省林业厅宣传处工作,跟随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一个研究项目,开始寻找拍摄滇金丝猴。

滇金丝猴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仅分布在滇藏交界处雪山峻岭之巅的高寒森林中,它们有厚厚长毛,似华丽蓑衣,以抵御雪国严寒,是世界上栖息地海拔最高的灵长类动物,目前个体数量仅2000只左右。在奚志农眼里,滇金丝猴是云南最有代表性的物种,它们有红色的嘴唇,公猴还有时髦发型,真可谓是云南这个动物王国的“国王”。

那段时间,奚志农总是往白马雪山跑,一待好几个月,甚至连做梦也梦到猴子。他常常背着沉重的摄影设备一趟趟上山,从海拔2000多米爬到4000多米,寻找猴子。由于滇金丝猴非常怕人,活动范围又非常广泛,超过100平方公里,所以非常难找。第一次见到滇金丝猴是在1993年9月,据奚志农回忆,那天天色已晚,他和同伴背着机器,把猴子可能活动的所有区域都找了一遍,也不见猴子踪影。他们绝望地折回营地,却在爬回营地最后一个坡、进入杜鹃林时,突然发现了新鲜猴粪。随后,透过落叶松枝,他们看到对面坡一棵突出的冷杉树上有个猴子家族,大公猴端坐在树干上,慢条斯理地啃松萝,两只察,这也是有记载的人类第一次进入到藏羚羊的产羔地。可是他们刚刚进入无人区,就发现了盗猎者的车辙,进而,顺着车辙和秃鹫下落的方向,发现了第一处藏羚羊的尸体堆。

现场惨不忍睹。藏羚羊的尸体还是殷红的,眼睛却已被秃鹫啄烂。奚志农看到一只母羊的鲜血尚未凝结,还在一滴滴地滚落。母羊的身边就躺着它们的孩子,从个头毛色判断,它们来到世间才不过一两天,还未来得及挣眼好好看看这个世界就饿死在母亲的尸体旁,还有的小羊尚未出生就被秃鹫从母亲的体内拖出来。

这一切,让奚志农无比悲愤难过,也让他决定,一定要做点什么来减少这样的悲剧。回到北京,他很快参与制作出一期关于藏羚羊的节目,观众反响强烈。通过展出自己的照片,更多的人开始了解到藏羚羊悲惨的生存处境。之后,经过一系列的活动和媒体宣传,民间的力量也大大聚集,关注的人越来越多。

用影像促进自然保护

藏羚羊事件,让奚志农深深感受到影像的力量。他意识到,在促进自然保护方面,影像的力量很强大。

“野生动物离都市人生活那么远,动物园又没有。即使有,那里的动物和野生的也不一样。而影像,却能把活生生的它们带到你面前,让你感动。在推动自然保护时,影像是可以起作用的,有时甚至是关键性作用。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提出‘用影像保护自然’。”

事实上,藏羚羊只是奚志农关注的一个领域。之前,他一直在拍飞鸟,而对滇金丝猴的关注和保护,也已持续了10多年。藏羚羊之后,他又做了一系列工作。例如,和妻子史立红创建民间环保组织“绿色高原”;成立“野性中国”工作室,以记录中国正在消失的野性自然,通过野性中国工作室,创办中国第一个野生动物摄影训练营装成动物的模样,以方便拍摄。如果动物有所警觉了,你一定要立即停止活动,直到动物放松警觉你再尽可能地轻轻移动。拍摄前,尽可能地了解动物的习性,摸清它们的生活规律在拍摄时把对动物的影响与干扰降到最低,这都是很重要的。往往长时间的守候,才能拍到动物最佳的自然状况。在动物经常活动的地方措建隐蔽棚,长期驻守也是奚志农拍摄野生动物常用的方法。

奚志农介绍,在国外野生动物摄影是个发达行业,许多人从事这项工作。“我们看了20多年的野生动物影像都是国外的,随便到图片库一找动物,都是非洲的。而在中国拍摄野生动物,最困难的是,你几乎找不到野生动物;中国是人最多的地方,野生动物在中国是最怕人的。”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的现状仍然是最让奚志农忧虑的。在很多地方经济发展往往压倒一切。一些地方自然保护区面临开发压力地方政府希望保护区多做旅游,拼命想调整保护区的规划挪动保护区的边界,蚕食保护区的资源……这对中国自然保护区来说是个严峻挑战。“目前我国相继建立了许多自然保护区,像西双版纳,幸亏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如果没有建立自然保护区,连那么点原始热带雨林都剩不下。”

多年来奚志农坚持着做一个实践“理想主义”的人,他的最大理想是,“将来有一天,中国能有很多人从事野生动物摄影。”而当越来越多震撼眼球的国外的野生动物的影像传入中国,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希望能拿起摄像机,摄入深山老林,记录自然生灵时,中国野生动物影像最早的实践者和推广者奚志农只是希望,当人们的镜头对准野性自然时切记自己肩头的责任。

上一篇:生活点亮艺术 下一篇:纪录片剪辑 在面对自己的痛苦中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