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科夫斯基:不仅仅只有“柴一”

时间:2022-09-20 03:17:18

柴科夫斯基作完第一部钢琴协奏曲,本打算题献给尼古拉·鲁宾斯坦,可惜作品未得到尼古拉的赏识,甚至被骂得一文不值。后因得汉斯·冯·彪罗大爱,改献于他。彪罗把作品首演于美国,引起轰动。而后则像“转内销”似地返回俄罗斯,在圣彼得堡演出,同样轰动。可见,一首作品受到重视,被发现美,展现给万众,传播开来,影响自然是大。因此乃至今日,“柴一”成为他钢琴协奏曲中之“标志”,比赛、音乐会之“宠儿”。但是,这种光彩夺目的登峰造极却压制了老柴其余的钢琴作品,比如他的《G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柴二”作于1879至1880年间,依然题献给尼古拉·鲁宾斯坦,希望他能够首演这部作品。其实在“柴一”成名后,尼古拉就重新审视了作品,并在莫斯科演出时担任了指挥,他也执意希望能首演老柴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只可惜,1881年首演在即,尼古拉因病溘然长逝。“柴二”走了“柴一”的老路,由英国钢琴家麦德兰·席勒(Madeline Schille)首演于美国纽约。不过,尼古拉生前还是对“柴二”作出了评价,他委婉地建议道:“钢琴独奏部分更像是一个突然插入的片段音乐,而且第三乐章中钢琴与乐团间的呼应太过频繁,大可不必如此。”虽然老柴并未采纳尼古拉的建议,但绝不会因为两人观点之不同而起敌意。一个例子可证明:当老柴听到尼古拉的死讯后,立即从巴黎赶回参加他的葬礼,可见两人友谊深厚。

1882年5月,“柴二”首次在俄罗斯境内演出,由老柴的弟子谢尔盖·塔涅耶夫(Sergei Taneyev)担任钢琴,指挥则是尼古拉的兄长安东·鲁宾斯坦。老柴曾经花了大量的时间去思考,如何让钢琴的声音与乐团更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从曲式来看,“柴二”延续了“柴一”的作曲手法,结构清晰,并无过多复杂的元素,钢琴演奏的部分倒是更为华丽。论技巧,绝对不亚于“柴一”的难度,甚至是更为全面。音乐上依旧是戏剧化为主导,直白点讲就是“演起来、听起来都很过瘾”,会被其气势所渲染。就这点上来说,与李斯特的钢琴协奏曲有异曲同工之处,也都讲究钢琴的表现力。况且李斯特的弟子,除之前所提到的彪罗以外,亚历山大·西洛蒂(Alexander Siloti)等都对老柴的协奏曲极为推崇。“柴二”原始版乐谱由西洛蒂编订,成为了至今依然具有很高参考价值的乐谱版本。虽然如此,但目前能去真正细心研究“柴二”乐谱的人并不多见了。当我们把“柴一”倒背如流的同时,又能吆喝出几句“柴二”的旋律呢?

同样遭受冷遇的还有《音乐会幻想曲》。这首作品老柴创作于1884年,次年在莫斯科首演。在随后的二十年里,它经常在音乐会上被演奏。曲名虽为“幻想曲”,但是曲式规模、长度都与一部协奏曲相当。据说,当时老柴的创作灵感陷入瓶颈,也不确定新作品应当以哪种形式呈现。而后,听了钢琴大师尤金·达尔伯特在莫斯科的独奏音乐会以后,被他的演奏深深折服,突然就有了灵感,要写一部钢琴协奏曲。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停止了演奏,徘徊着寻找一种新的突破——一首钢琴协奏曲的动机,但听起来既荒唐又不成熟。”即使在散步时,他都会为自己灵感不足而懊恼。在经历了这一痛苦的过程后,他又投入到了《音乐会幻想曲》的创作之中,不惜余力平衡演奏技巧与音乐结构上的关系。他不想把作品打造成一首富丽堂皇的炫技派作品,虽然我们看了总谱后发现,他几乎加载了当时所有最炫目的钢琴技巧。当然,我们可以把《音乐会幻想曲》理解为是其后来创作协奏曲的雏形,不过老柴开辟的作曲法以及钢琴演奏技巧均被后来的作曲家采用,也对俄罗斯钢琴学派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柴科夫斯基一生创作的钢琴作品并不多,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被公演最多的毋庸置疑是“柴一”。但是,如果人们仅仅听这一部作品,不足以更多地了解作曲家。当老柴与“柴一”划为等号的时候,更多人是顺从着成为了一种习惯去听,不再多加思考,也不去尝试聆听他的其他作品。在此情况之下,我觉得钢琴家们应该担当起责任,让更多人了解作曲家那些曾经风靡一时,但目前却不经常被演奏的作品。本期杂志附片就收入了老柴的这两首作品,由德国钢琴家贝恩德·格莱姆泽(Bernd Glemser)担任钢琴,他是伟大钢琴家瓦尔特·季泽金的再传弟子。协奏则是波兰国家广播交响乐团,是波兰最重要的音乐团体之一,1935年成立。目前,乐团的艺术总监和首席指挥由亚历山大·利伯莱希(Alexander Liebreich)担任。

上一篇:《歌剧新闻》Opera News 下一篇:“第四堵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