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期保值会计学论文

时间:2022-09-20 02:49:52

套期保值会计学论文

一、套期会计的基本内容

(一)套期会计的定义

套期会计通常被认为是对主体所面临的风险所进行的一种防范,它是通过套期工具的价值或者现金流量与被套期项目的价值或现金流量反方向变化实现的,但是,如果按照正常的会计方法来处理企业的套期行为,往往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所形成的利得和损失不能够在同一个期间的损益中被确认。为了从会计上体现套期保值的经济后果,需要运用一种特殊的会计处理方法,使得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相互冲抵的公允价值和现金流量变动能够同时在损益中确认,这种特殊的会计处理方法就是套期会计。

(二)被套期风险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管理层也尝试用各种管理工具去控制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但不是所有的风险都可以正确的反映,这就给管理层带来很大的难题。对于套期风险有两个问题:一是很难度量具体的数值;二是难以评价套期的有效性。被套期项目受到套期风险的影响应该是直接和清晰的,而不是间接和不明确的。所以准则认可的风险只有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商品价格风险和信用风险。

(三)套期工具的范围

一般来说,衍生工具只要符合套期有效性的要求,均可被指定为套期工具。而非衍生工具在个别情况下也可以被指定为套期工具。

1.卖出期权。因为主体所卖出的期权的潜在损失可能会远远超过相关被套期项目价值的潜在利得,所以准则对卖出期权指定为套期工具做了严格的限制。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于1998年的《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IAS39)中对于卖出期权使用非常谨慎,只在一种情况下允许指定卖出期权作为套期工具,即该卖出期权用于抵消某现购入的期权,包括在其他金融工具中的期权。1998年6月SFAS133《衍生工具和套期活动会计处理》(SFAS133)中对卖出期权的规定比较灵活,除了IAS39规定的情形之外,SFAS133还允许将卖出期权与被套期项目已确认的资产或者负债作为一项资产组合工具,只要这项工具由公允价值变动带来的利得,和由公允价值变动带来的损失一样多,那么就可以将卖出期权作为一项套期保值工具。SFAS133的规定虽然比较灵活,但是需要通过上述的测试程序,所以运用卖出期权进行套期保值的实施,将会导致很高的成本,对企业来说未必是一件好事。

2.非衍生金融工具。IAS39规定,非衍生的金融资产或非衍生的金融负债只能用于外汇风险套期。SFAS133规定非衍生金融工具只有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可以作为套期工具来使用:一是对未确定承诺因汇率变动而发生的公允价值变动进行套期;二是对国外营业净投资外币敞口进行套期。由此可以看出,SFAS133比IAS39更为严格。

二、套期保值引起的会计问题

套期保值是通过使用套期保值工具来防范或规避风险的一种具有经济意义、也可能带来会计意义的活动。具有经济意义的套期保值通常称为经济套期保值,而所谓的会计意义,是指降低会计风险。会计风险指发生会计的损失,即财务报表上的会计事项带来不利影响的可能性。具有会计意义的套期保值通常称为会计套期保值。如果具有经济意义的套期保值,其经济效果能在财务报表上完整、真实、可靠地反映,则套期保值会计不会带来任何问题。然而现实情况不容乐基于会计学视角浅析套期保值问题观。假如套期保值所蕴含的经济实质在本质上与现行财务会计框架相抵消,那么套期保值想要在财务报表上真实得以表达,显然是不可能的。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在会计上能够容纳具有经济意义的套期保值策略,有两种途径可选,其一,借用经济学的概念,修正甚至重构现行财务框架;其二,在现行财务会计框架下进行一定程度的修订。

(一)套期保值———会计确认问题会计确认,是指按规定的标准判别是否属于会计对象并作为会计要素加以计量以及是否列入会计报表的辨认过程。套期保值能引起会计确认问题,是因为套期保值本身是对未来预期风险所进行的一种事前防范,涉及的交易或者事项必定与预期或者未来有关(徐经长,1997)。在形成的套期保值关系中,套期保值工具多为衍生工具,如期货、远期协议和期权等。这些交易或事项有别于典型的过去交易或者事项,如是否发生、何时发生、要素性质以及金额大小等都不确定,从而给会计确认带来了难题。

(二)套期保值———会计计量问题

1.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财务会计系统是建立在交易观和历史成本的基础上的。尽管现行财务会计系统已经是一个混合计量系统,但从历史成本角度观察,在一定程度上,混合计量系统可以看作是对历史成本计量基础的某种修订。仅就套期保值的属性而言,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还是很有意义的。如果套期保值工具和被套期保值项目都按照历史成本计量,那么套期保值的经济效果在财务报表中就无法正确的表达出来,这是因为历史成本不会随着市场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它是稳定不变的。其一,当价格、利率和汇率变化时,套期保值工具不会出现利得或损失来抵消被套期项目的利得和损失;被套期项目也不会因市场利率的变化而需要套期保值工具的抵消。其二,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市场因素的变化在真正实现时予以确认,这导致了套期保值期间的套期保值无效性风险被完全掩盖了。

2.公允价值计量模式。1991年12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公告《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披露》认为,“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是在自愿双方间当前交易,而不是强制性清算销售所交换的金额”(娄尔行,1992)。除了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公允价值也会导致会计计量的不一致。从理论上看,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经济套期保值与会计套期保值基本实现了一致,套期保值的经济实质在财务报表上得以完整表述。如果套期保值工具使用衍生工具,被套期保值项目也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那么财务报表的表述就不存在问题。如果公允价值计量扩大到金融工具,被套期保值项目也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这就解决了计量的不一致问题。但问题是公允价值究竟能够扩展到多大的范围,已不仅仅关系到套期保值能否在会计上确认,更多的是涉及到现行会计系统改革深度和方向的问题。总之,不管是衍生工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还是整个金融工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都无法消除会计计量的不一致问题。

3.混合计量模式。在混合计量模式下,套期保值工具与被套期保值项目会因选取计量属性的不同而出现计量不一致的现象。最常见的是套期保值工具采用现行市价基础,而被套期保值项目采用历史成本基础,这样,采用现行成本计量的套期保值工具因市场因素的变化而出现影响时便予以确认,而采用历史成本计量的被套期保值项目需要真正实现时予以确认,导致同一市场因素变化引起的套期保值双方利得和损失要在不同的期间确认,使得财务报表无法反映套期保值的有效性。

三、对实施套期保值会计准则的建议

财政部于2006年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新准则第24号明确规范了套期保值的确认和计量。针对该套期保值会计准则的实施,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一)企业的策略

对企业来讲,企业应该由最高层的管理者负责,联合新准则实施的项目小组,共同研究解决企业面临的准则过渡和转换问题。这对于银行业尤为重要。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的准确计量是实施套期保值准则的基础。当前对金融企业影响最大的并不是套期保值准则,而是22号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要将表外核算的衍生品纳入表内进行核算、对金融资产按分类核算,对于贷款用摊余成本根据实际利率法计量,要定期进行减值测试。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的准确计量是实施套期保值准则的基础。当前对金融企业影响最大的并不是套期保值准则,而是22号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要将表外核算的衍生品纳入表内进行核算,要对金融资产按分类核算,对于贷款用摊余成本根据实际利率法计量,要定期进行减值测试。在信息系统方面,银行应该使用最先进的交易和核算系统,该系统具备实时查询、信息传递、交易权限管理、会计核算等重要功能,能够适时的处理衍生金融工具的前台、和后台的工作,提高风险的系统控制能力,并且努力做好人员的招聘、培训,加强员工对金融工具交易流程的了解,对于金融产品定价模型的学习,研究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等相关准则,从技术上掌握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计量以及披露的基本规范和要求。

(二)其他部门的政策

在实施新会计准则之后,银行应用新金融工具准则必须考虑对审慎资本监管指标的可能影响,银监会需要认真考虑实施新准则之后,监管体系指标中会计指标的变化程度,需要考虑适时重新调整监管的会计指标取值,防止因为审慎监管指标的僵化而对银行业带来负面的影响,同时要考虑到以往的指标在新准则下可能不再适应于审慎监管的要求。银行的监管指标与会计准则在贷款准备、核心存款负债的认定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银监会应该尽快全面评估会计准则变化对银行审慎监管和商业银行持续稳健经营的各种影响,尽可能在新准则正式实施之前提出相关的监管指引,做好与新会计准则的兼容工作。

作者:王成方 单位:浙江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上一篇:群体性冲突的社会政治论文 下一篇:一元转让会计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