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命题作文升格导练

时间:2022-09-20 02:48:33

『品命题作文升格导练

【作文题目】

请以“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不必面面俱到;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思路点拨】

品,这个题目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为我们提供了充分发挥的余地。稍一思索,就有品德、品格、品质、品行、品味、品位、品尝等。单说“品质”,就有道德品质、思想品质等。

做一个有品质的人,追求人生高品质是每个现代人的理想。如何追求高品质,每个人的做法并不相同。古人讲究修身,修身即修炼品质,净化自己的思想、提高自己的修养,磨炼自己的意志。但正因为这样,人的感受就深,刻骨铭心的东西也多,可以“品”、值得“品”的东西也多。在写作时,我们可以“品”人,可以“品”事,可以“品”物,可以“品”情,可以“品”文化,可以“品”自然……写作时,我们可结合自己的感受,结合自己的特长,写出自己内心深处感受最深的东西。

另外,要写好以“品”为题目的文章,除了取决于我们认识生活水平的高度(或者说是深度)外,还要注意在表达上要“大题小作”,取材立意,谋篇布局,都要从细“品”生活中的某一“点”开始,这样才能把文章写深写透,才能写出令我们自己满意的作文。假如写作时面面俱到,贪多贪全,容易导致每个方面都谈不深、谈不透,给人以“蜻蜓点水”的感觉。

【原作展示】

河北省辛集中学 杨 富

伴着最后一声嘶哑的蝉鸣的消失,伴着最后一片枯黄的叶子从枝头悄然滑落,真可谓秋意阑珊了,在这个萧萧的季节里,我有秋雨陪伴。【“秋雨”一词用词不确切,是指秋天的雨还是指余秋雨本人?让人不清楚。】

秋雨,秋意般的凄凉。【此句是对秋雨的阐释还是读余秋雨的书的感觉?语意不明确。】他的血液里涌动着原始的荒凉,犹如艾略特的《荒原》一样。但是,在他身上,你可以看到现代文明与古老文化的碰撞,在那莽莽历史原野上,他喁喁独行在一条杳无人烟的古道上。

在此,我冒昧地对秋雨细细品味。它带来的不是秋日雨水的清凉与自然。它营造的是历史文化中的累累斑痕,透过那些跳跃的文字符号,古老的文明仿佛在慢慢消蚀,历史的积淀也在缓缓地蒸腾。【直到此段才提到题目“品”,入题较慢。】

秋雨是孤独的,在他的身上文明上演着几千年以来的尴尬与难堪。他是古道西风中的一匹羸弱的瘦马,用自己的脚印记载着一段段辛酸的旅程。当年,顾炎武在大彻大悟后,淡淡地说:“仲尼,一旅人也。”那么,秋雨又何尝不是一位寂寞的旅人呢?【分析过于简略,不透彻。】

行者无疆,他围着世界上残留的惨淡文明打转。废墟、大海、流浪,历史常常从这里出发:他挽留着罗马假日的余晖,却点燃了亚平宁的精神圣火。苍凉、寂寞、执着,历史常常在这里凝练:他乞讨着北欧美丽的神话,却畏惧地躲在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他用古老的中华文字聚结着整个欧洲的文明。【此段品味的是余秋雨的什么内容呢?让人看不明白。中心不突出,语意不明确。】

秋雨仿佛是现代喧哗中的一盏清茶,认真品味的人却很少,因为,那是一杯少有的苦茶。

再看看他在中国走过的那段文化苦旅吧。我最推崇的是他对莫高窟深深的伤痕情结。涓涓秀字间隐藏着五千年文明遭遇的野蛮,在那段颓废的近代史面前,他无语、无奈。我沉醉于他对历史文化独特的驾驭,载着满车的沉重在那广袤的天地间,渐渐地找不到了回家的路。他仿佛茫茫宇宙间的一个弃儿,躲在残败不堪的一隅低声嗓泣。【本段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不集中,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文笔较为散落。】

秋雨用细腻的笔尖触摸着炎黄子孙的情感深处。他笨拙地、迫不及待地弥补着现代人的记忆缺陷。他好像事物消亡间的回光返照,却从不肯停下那匆匆的脚步。他在用一个人的渺小重现出文明的浩浩荡荡。【“回光返照”一词运用不恰当。】

我手中的笔仿佛也在战战发抖,震撼于记下的点点滴滴,不,那不是点点滴滴,而是一个文人应有的悲惊。【“悲惊”一词是什么意思?属于生造词语。】

品味余秋雨,我的灵魂在渐渐升华。

【场外分析】

本文得分:内容14+表达16+发展12=42分

这篇文章,围绕作文题目要求,从众多的材料中选取了余秋雨的著作进行了细细的品味,品味了他的孤独,品味了他的伤痕,品味了他的情感,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品读余秋雨的书的感受。文章选材较为新颖独特,在语言表达方面也富有文采,用词形象而生动。但本文的缺陷也是十分明显的。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一是语意不太明确。如文章一开始,作者对晚秋的环境进行了描写,接着引出了“我有秋雨陪伴”一句,其中的“秋雨”是指的秋天的雨,还是指的余秋雨,令人产生困惑。二是层次不太清晰。整篇文章顺手写来,围绕着作品要品味的内容,作者并没有认真分析,细致安排,使得文章有些乱的感觉。三是分析过于简略。文章品味了余秋雨著作的多个方面,但每个方面分析又较为简单。如品味余秋雨的孤独,仅仅用了一个比喻句,又引用了顾炎武的一个名句即得出“秋雨是寂寞的旅人”的结论。文章的重点是什么,是在余秋雨中的哪些文章中体现的等等,都在文章中没有体现。

详细到作文每一段的安排上,应该这样升格这篇作文:

第一段中的“秋雨”一词用词不确切,是指秋天的雨还是指余秋雨本人?让人不清楚。因此应加以明确,如果说的是余秋雨,那么有关秋雨的环境描写应删去。

第二段与本文的中心无关,应删去。

第三段应直接点明文章的题目,指出品读余秋雨作品总的感觉。

第四段可分为两点进行详细分析,一是提出观点,二是结合作品分析。

第五段和第六段中心应明确,观点应突出。

最后几段应针对中心补充文章的内容,强化文章的观点,对运用不恰当的词语进行修改。

【升格作文】

河北辛集中学 杨 富

品味一个文人,品味一种文化,余秋雨,仿佛一杯浓茶,却又苦涩。【紧扣题目,开门见山,切入所写内容。“浓茶”的比喻切合“品”的语境。】

品味余秋雨,在一切速食化的今天似乎是朦胧的奢望。余秋雨,多么委婉的名字,但他穿越了那种似现代又非现代,由拥塞、懈怠、白眼所连结成的层峦叠嶂,不断地重复着那亘古的忧伤。【总的概述阅读余秋雨作品的感受。“速食”一词形象地概括了当今社会的特点。】

读《文化苦旅》,品得他的孤独。

“远方,有多远,请你告诉我!”没人能告诉他,他像走惯了远路的三毛一样,悄悄出发。在那条湮没多少仁人志士的西风古道上,他仿佛一匹羸弱的老马,“上下而求索”,踽踽独行。他试图抛弃所有的忧伤与疑虑,去追逐那无眠的文化。没有人陪他,当年孔子周游列国都有弟子相随,而对他而言,知音已成为遥远的渴望。人们只知道,在那些荒凉的历史颓废之间,一个寂寞的身影在徘徊。于是,他的文字中流淌着苦涩、焦灼、冥思与苍老。【品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从孤独的角度进行分析。引用、比喻等修辞的运用使得整段用词形象而生动。】

读《行者无疆》,品得他的敬畏。

他绕着世界上残留的惨淡文明打转。废墟、大海、流浪,历史常常从这里出发:他拘留着罗马假日的余晖,却点燃了亚平宁的精神圣火。苍凉、寂寞、执着,历史常常在这里凝练:他乞讨着北欧美丽的神话,却敬畏地躲在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余秋雨用古老的文字聚结着整个欧洲的文明。他怀着一颗虔诚的心灵去朝拜那些逝去的辉煌。他恪守着几千年的“中庸之道”,却更加羡慕街边咖啡座里微笑的目光。日月悠长,山河无恙。但他,也亲眼目睹了触目惊心的废墟,那些文化的碎片随着历史也萎谢凋零。【品味余秋雨的《行者无疆》,从敬畏的角度进行分析。句式以短为主,长短结合,参差错落。“乞讨”“敬畏”等词准确地写出了余秋雨对中外传统文化的敬畏之情。】

读《山居笔记》,品得他的困惑。

他背负着生命的困惑,去寻找一段段,一节节。文化灵魂的流放、毁灭和复苏,他迷茫;稀有人格在中华文化的祭奠,他彷徨。但是,他把深涩嶙峋的思考粹炼得平易可感,把玄奥细微的感触释放得淋漓尽致。他用手掌碾碎石块,用体温焐化坚冰,将一个个困惑消蚀在旅途的艰辛之中。【品读余秋雨的《山居笔记》,从困惑的角度进行分析。“祭奠”“彷徨”“深涩嶙峋”“玄奥细微”等词语精练而准确。】

出走十五年,品得秋雨的感伤、忧虑、无奈、凄凉,却又品出秋雨的浑朴、古典、新锐、肃穆。周游十五载,竟与两千多年前的仲尼不谋而合,孔子载回满车的失望,秋雨为现代人埋下了企盼与希冀。【将余秋雨与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巧妙地进行比较,既照应了前面有关孔子的内容,又揭示出余秋雨为现代人所带来的影响。】

品味余秋雨,终因诱人也。【照应开头,交代缘由。】

【升格点评】

本文得分:内容19+表达19+发展19=57分

这篇修改后的文章继承了原作中用词形象生动、富有文采的特点,并针对原作中的缺陷逐一进行了修改。文章以“品”为中心,以余秋雨的著作为线索,从“读《文化苦旅》,品得他的孤独”“读《行者无疆》,品得他的敬畏”“读《山居笔记》,品得他的困惑”三个不同的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品味,使得文章层次清晰,中心明确,分析也较为透彻。

上一篇:你好,2015 下一篇:推进以村镇融合为特色的就地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