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科技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2-09-20 02:25:36

某县科技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十一五”以来,全县科技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科技部门的正确指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科学发展,紧紧围绕“自主创新、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按照“绿色富县”、“工业强县”、“科教兴县”、“全民艰苦创业”发展战略目标,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线,以科技成果应用推广为重点,提高了工农业生产的自主创新能力,有效的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工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及产业化发展,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提高到46%。

一、近年来的主要工作成效

(一)完善科技政策法规体系,形成良好的科技工作环境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制定和完善了《县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的意见》、《县实施“绿色富县”的决定》、《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县人民政府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试行)》、《关于在全县开展“农村万名党员农业科技入户行动”的实施意见》、《县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县招聘引进人才暂行办法》《县高原无公害蔬菜产业三年发展规划》等七个产业化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及贯彻落实,加强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有力的推动了全县农、牧、渔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从宏观上为全县科技进步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推进农业“一特两化”进程,培育壮大支柱产业。

坚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综合利用、讲求实效”的方针,着力推进农业“一特两化”进程,进一步调整优化特色产业结构和布局,使全县农业结构进一步合理,农业科技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肉羊产业优势突显。近年来,我县引进了世界著名的无角陶赛特、波德代、白头萨福克、德克赛尔肉用种羊共186只。利用引进的优质纯种无角陶赛特、波德代、白头萨福克、德克赛尔种羊累计繁育达到2036只。种羊场参与承担的《提高绵、山羊颗粒冷冻品质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现代集约化羊肉业主要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承担省科技厅农业成果转化项目1项,获科技资金10万元;承担市列科技项目《绵羊颗粒冻精制作及授精技术试验示范》等2项。在国家、省、市的大力支持下,多渠道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建成省肉用种羊省级示范园区。省农牧厅确定省肉用种羊场为省级农区种羊场、省肉羊新品种选育和优质肉羊产业化开发中心、试验基地。肉用种羊场是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教学科研试验、示范基地;也是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中的20个综合试验站之一,辐射带动五个县区(县、县、县、区、区),主要开展肉羊新品种引进、杂交改良地方羊新技术的示范推广。肉用种羊场已在专家的指导下建立了科学规范的种羊系谱档案、饲养管理规程和管理措施,按照饲草料配方科学化、种羊生产优良化、选种选配系列化、防疫消毒程序化、饲养管理工厂化等一系列肉用种羊生产管理标准。

近几年,全县肉羊产业以肉用种羊场为依托,德赛羊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龙头,全县十个乡(镇)为基地,建立了标准化舍饲养殖示范小区14个,标准化舍饲养殖专业村80个,建立种公羊站280个,累计培训养殖户3万人(次),杂交改良地方羊80万只,发展规模养羊户10866户,年饲养量达120万只,年出栏达40万只,养殖户户均增收8000元,肉羊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民致富的优势产业。县被农业部《全国肉羊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15)》列为全国肉羊优势区域优势县(153个)之一。3月,全省牛羊大县建设工作会上,省委、省政府对我县肉羊产业发展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将我县确立为全省10个养羊强县之一。

食用菌产业迅猛发展。食用菌产业作为我县沿山冷凉灌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县委、县政府将食用菌产业列入县财政资金投入发展的重点产业扶持。起,与省农科院蔬菜所实施了四期《食用菌生产技术合作协议》,以农科院蔬菜所任爱民主首的6名专家常年驻点,技术服务我县食用菌产业。县政府及时采纳省农科院专家提出的“设施简易化、生产规模化”建议,建造双孢蘑菇栽培专用设施,极大的降低了建造成本,同等面积的蘑菇棚造价是日光温室造价的1/2,缓解了农民建棚成本压力,栽培面积从的5万平米扩大到目前的 100万平方米,呈现迅猛发展的势态。在工作中采取典型示范、整体推进的措施,并制定了生产相适应的无公害食用菌生产技术规程及生产标准,推广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截止目前,引进新品种42种、新农药21种、新技术36种,培训种植户4万多人(次),编写培训教材11本,印发30万册。全县食用菌种植菌棚达到7049座、栽培面积达到100万平方米、产量达到1万吨,产值约8000万元,户均增收约1万元。从起,先后参加实施了省科技厅星火计划项目和重大科技专项计划,提升了食用菌栽培种植技术水平。全县食用菌不仅种植规模有了较大发展,而且加工、流通等相关产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全县建成菌种繁育、产品加工、营销龙头

企业,蘑菇产品远销国内市场,产业链条得以延伸,“科研单位+地方政府+公司+基地+农户”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有力地推进了产业的发展。我县食用菌栽培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省第一,已发展成为全县具有优势的“阳关产业”和“戈壁产业”。7月底我县承办了市人民政府、省农业科学院、省食用菌协会主办的“河西冷凉区双孢蘑菇产业发展研讨暨基地观摩会”,来自省内外的食用菌专家和天水、武威、张掖、酒泉等地的农业科技人员现场观摩食用菌产业基地,研讨河西冷凉地区双孢菇产业发展、标准化生产、贮运加工、产品销售等问题。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张金霞、昆明市食用菌研究所研究员高观世、四川省农科院土肥所研究员王波、甘农大食品科学院教授余群力等国内知名食用菌专家应邀参加了研讨会。会议的成功举办强有力的影响和宣传了我县食用菌产业,也将促进我县食用菌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啤酒大麦产业稳定发展。县是全国啤酒大麦集约化生产基地之一,啤酒大麦农业标准化生产被国家质监总局批准列入第四批部级啤酒大麦标准化生产示范县。近年来,不断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大力发展优质啤酒大麦标准化生产,共引进新技术19项、新品种14个、新农药11种、啤酒大麦专用肥5种,种植面积稳定在35万亩左右,年总产量达18万吨以上,年产值约3.6亿元。实施《垄作沟灌节水栽培技术》等科技项目为产业注入新的活力。不断加强科技培训,利用科技之春(冬),大力开展科技培训,培训种植户约6万人(次),编印资料约30万份。以标准化生产为主的啤酒原料产业按照部级啤酒大麦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的建设要求,健全技术规程体系,全县形成了以铧尖滩为主的清河区,以东寨为主的东河区,以红山窑乡姚家寨、夹河为主的西河区三大标准化生产基地。啤酒大麦的大量生产也带动了我县麦芽加工企业的快速发展,至今己建设并投产的万吨以上麦芽加工企业有9家,年加工生产能力达28万吨以上,工业增收值达到2亿元以上,麦芽生产工艺和技术设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加工的麦芽优级率高,产品畅销省内外。

高原无公害蔬菜产业成效显著。我县境内气候冷凉,病虫害少,有机肥源充足,祁连山雪水浇灌,是生产优质无公害蔬菜最理想的区域之一。,省把我县列为全省高标准优质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示范县;,我县生产的胡萝卜、西芹、花椰菜三个露地蔬菜产品,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a级绿色认证,成为全省首批办理了绿色证书的露地蔬菜产品;取得10万亩蔬菜面积的产地认定;又注册了“胡萝卜”商标。截止目前,全县种植以胡萝卜等为主的高原优质无公害蔬菜面积稳定在10万亩左右,日光温室种植面积达到5600亩,蔬菜总产量达35万吨,蔬菜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30%,蔬菜产品的80%以上销往国内外大中城市。以科技项目带动,实施省市县科技项目12项。引进新品种80多个、新农药40余种,新技术30余项,培训农民约10万人(次)。今年,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兰州试验站将设为设施蔬菜、高原夏菜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等引进集成试验点,大宗蔬菜体系研究的最新成果将首先在试验推广,带动河西走廊国家内陆蔬菜出口基地的壮大发展。

玉米制种产业不断壮大。从起,我县玉米制种按照“抓重点、强基础、促产业”的总体发展思路,转变观念,强化措施,全县的玉米制种产业以清河两乡镇为主,辐射带动周边农场以及六坝乡,适宜进行玉米杂交制种的耕地面积达20万亩。近年来,我县大力开展玉米制种科技支撑,引进新品种8个,开展新技术9项,培训农民1万余人。目前,全县玉米杂交制种面积达到10万亩,产种量3400万公斤,产值12亿元以上,亩均产值约1400元。有12家省内外知名制种企业,把我县设为制种基地。玉米制种产业走上了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由于我县日照时间长,气温高,昼夜温差大,降雨量小,气候干燥,作物干物质积累多,制种隔离条件好,病虫害轻,有河水和井水互补的灌溉条件,能够保障种子旱涝保收。所生产的玉米杂交种,籽粒饱满,色泽鲜亮,发芽率高,发芽势强,加之种子生产过程中严格的质量管理,使种子的纯度较高,商品性好。我县所生产的种子主要销往陕西、山东、四川、河南等地。玉米制种产业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产、加、销一条龙的玉米对外制种产业化格局,

(三)实施项目带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三年来,共实施各类科技项目183项,其中实施国家、省、市科技项目66项、实施县列科技项目85项,26项科技项目获市科技进步奖。 “优质肉羊集约型舍饲养殖技术示范及产业化”(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和“县高原无公害夏菜产业化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被国家科技部列项,“县肉用种羊场科普示范基地”、“城关镇金川东胡萝卜协会”、“县食用菌科普示范基地”获国家科协列项并表彰奖励。“新农村科技示范镇建设(城关镇)” 等23个项目被、省科技厅列项。

(四)推进科技示范,科技工作取得新进展。

农业标准化稳步推进。省列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通过验收。胡萝卜、西芹、花椰菜、德赛羊肉、河西走廊牌麦芽获国家a级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西瓜、辣椒、蕃茄、甘蓝等6个无公害蔬菜产品和县10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通过省级认定,胡萝卜、西芹等16项质量标准和栽培技术规程已经省上颁布,作为地方标准开始实施。县啤酒大麦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已被国家质量总局批准列入第四批部级项目。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全县已建成啤酒麦芽生产加工、羊肉制品加工、无公害蔬菜保鲜储运加工等三大龙头企业。全县建成万吨以上啤酒麦芽生产企业9家,年加工能力达到28万吨。全县已建成大中型蔬菜恒温库8座,年吞吐周转蔬菜10万吨;已建成春芽公司、新地公司吨优质冻干、烘干脱水蔬菜生产线,新地公司被科技部列为科技专家大院模式企业。

(五)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加强院地院企合作,推进创新源头建设。近年来先后与省农大、省农科院蔬菜所开展了“国外肉用种羊引进、纯繁与杂交改良”、“县高原优质无公害蔬菜生产”、 “食用菌产业开发”等15余项技术合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省农科院蔬菜所合作实施“县高原优质无公害蔬菜生产”项目,集成创新出优质、高效蔬菜生产新技术23项,开发出高原夏季无公害蔬菜专家系统,示范推广项目获经济效益7.33亿元,项目区科技贡献率达到78%。与省农科院蔬菜所合作开始实施“食用菌产业开发”项目,以双饱菇为主的食用菌发展到的7049座,100万平方米,产量达1万吨,产值约8000万元,因国际国内大环境的影响,食因菌栽培面积有涨有落。与省农大合作实施的“国外肉羊引进、纯种繁殖与推广”项目,由农大教授、博士生导师赵有璋教授牵头,从国外引进肉用种羊无角陶赛特、波德代,依托肉用种羊场开展科研和推广工作。在赵有璋教授的带领下,有4名博士生、硕士生和学士常驻开展冷冻技术攻关与胚胎移植研究工作,该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我县又从澳大利亚引进世界著名的肉羊新品种德克赛尔、白萨福克103只。目前肉用种羊场已初步建成集生产、科研、杂交改良为一体的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和全省最大的优质肉羊生产基地。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带动了全县肉羊产业的发展,已完成地方羊杂交改良80万只,培养了一大批畜牧科技人才,促进了全县现代肉羊业的发展。

在院地科技合作的良好基础上,经多方努力、积极争取,我县四大农业特色产业已纳入国家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建设。肉羊产业:肉用种羊场被国家现代肉羊产业技术体系列为综合试验站(全国20个),辐射带动五个县区(县、山丹县、民勤县、金川区、凉州区),主要开展肉羊新品种引进、杂交改良地方羊新技术的示范推广。食用菌产业:国家现代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兰州试验站设在省农科院蔬菜所,县为示范县,主要承担我省食用菌产业发展技术引进与研发,体系内所有全国专家最新研究的新品种、新技术、

新工艺等技术的示范推广,基层技术人员培训,解决食用菌生产过程中发生的重大技术难题,支撑产业健康持续发展。蔬菜产业: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兰州试验站将设为设施蔬菜、高原夏菜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等引进集成试验点,大宗蔬菜体系研究的最新成果将首先在试验推广,带动河西走廊国家内陆蔬菜出口基地的壮大发展。啤酒大麦产业:国家现代大麦技术体系建设岗位科学家潘永东研究员(全国10名)的实验研究基地设在县,主要开展新品种选育、优质高产技术研究示范,农业技术人员培训等。优质胡麻产业:国家现代胡麻技术体系建设首度科学家党占海研究员的实验基地设在,主要开展胡麻新品种选育、优质高产技术研究示范,农业技术人员培训等。创新科技服务机制,推进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近年来,我们把科技特派员工作作为解决“三农”和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有效措施来抓,积极探索科技人才发展农村经济的新机制。以来,全县列入市科技特派员94名,实施科技项目68项,市科技局列项科技资金98万元,带动农户9000户以上、5万余人,引进推广实用新技术39项,各类种、养新品种43个,建立各类农业科技示范点52个,培养科技示范户600多户,带动发展示范面积近10万亩。科技特派员所在村农民人均收入比下派前增长500元,驻点村农民收入平均增幅达到了15%以上。

全县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通过基地示范带动、技术培训推动、招才引智促动等工作的开展,科技特派员已经成为当地科技致富的领路人、实用技术的播种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人,有力地推动了实用技术与生产的紧密结合,使先进实用技术直接导入农业生产第一线,提高了农产品科技含量,加速了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加大科技培训和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科技意识。近年来全县以《科技进步法》和《省科技进步条例》为重点,通过悬挂横幅、散发宣传资料、举办培训班、到农村讲课、现场咨询、组织“三下乡”活动等多种形式开展灵活多样的宣传活动,既注重宣传法律本身,也注意科普宣传和典型宣传,为科技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同时,注重加强青少年科普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征集青少年小创作、小发明、小论文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形式,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养。自以来,全县共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465场(次),参训人员达21.5万人(次),编写印发科技资料57万份,赠送科技书籍19500多册,播放科技录像和科技电影232场(次),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43场(次),聘请专家讲学82场(次),组织外出考察学习280人(次),举办科普画廊19场(次),有55项青少年创新作品获奖。通过宣传普及,进一步提高了全县公民的科技意识和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和“科教兴县”战略不断深入人心,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科技意识不断增强,全县上下初步形成了一个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科技工作的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加强科技推广服务,健全科技服务体系。按照“提高县一级,充实乡一级,完善村一级”的原则,加强和完善了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立起了比较健全的县、乡(镇)、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全县各乡镇都有完善的科委组织,并配备了过硬的领导班子,建立村级科技服务站111个,配备农民技术员355人,建立农村专业技术研究会28个,培养科技示范户3947户。与此同时,还积极发展骨干企业、中介机构和农户紧密结合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完善了以农民和中小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企业为龙头、以系列化为纽带的区域服务业,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技工贸一体化的社会化服务网络,实现了区域第三产业的功能综合化、产品科技化、服务社会化、组织网络化、经营实体化。

二、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几年全县科技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科技投入不足,多元化、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尚未形成。由于县级财力有限,科技政策落实不够,科技投入不足,致使许多科技项目无法实施。科普经费少,硬件投入不足,手段落后,城乡科普工作阵地简陋,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大众科普传播基地。

2、科技人员继续再教育工作做的不够。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对专业技术干部的继续再教育工作做的不够。科技队伍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很难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的要求。

3、企业科技创新不够。企业的科技工作尚未作为一项整体性工作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企业科技装备水平、工艺技术有的还较落后,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不大,具有高新技术含量的名牌产品、知名企业不多,经济竞争能力不够强。研究开发、技术引进及消化吸收、企业技术改造尚未有机结合,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4、信息化建设及服务跟不上经济发展需要。在信息化建设中由于投入少,信息化基础较为薄弱,用信息化手段指导全县经济建设做的还不够。

三、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党的十七大明确了我国当前和长远发展对科技的紧迫需求,明确了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解放思想,推进科学发展,认真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及《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依靠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强化创新观念和创新意识,紧紧围绕全县经济建设,全面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大力加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大自主创新投入,以新技术、新成果引进推广为主线,壮大特色支柱产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标,加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科技创新,推进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强化院地、院企科技合作,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发挥人才优势,实施能人带动战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水平,以信息化促进全县经济建设进程。

二、全县科技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科技创新不够,行业技术发展不够平衡。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不大,具有高新技术含量的名牌产品、知名企业不多,经济竞争能力不够强。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从总体上看,企业的科技工作尚为作为一项整体性工作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坚强。研究开发、技术引进及消化吸收、企业技术改造尚未有机结合。企业科技装备水平、工艺技术有的还较落后。

(二)激励优秀人才,鼓励创新创业的机制还不完善。一是全县科技队伍人才总量不足。据调查底全县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216人,专业技术人员仅占全县总人口25.73万人的1.36%。二是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总量不足问题尤为突出。我县是农业大县,全县现有农、林、牧、农机、农经、水产养殖等农业科技人员590人,其中:县、乡两级221人(县级132人、乡(镇)级89 人),村级农民技术员369人(农业技术员257人、专职村级防疫员112人);县、乡两级农业科技专业技术人员仅占全县专业技术人员总数3216的6.9%。三是人才使用与浪费并存。近年来,尽管全县上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日渐浓厚,但由于受设备、经费、项目等诸多因素的限制,部分专业技术人员的能量未能充分发挥。同时,乡镇农技中心人员有的交叉任职,由于忙于乡镇中心工作,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中花费精力少,造成人才的浪费。四是继续再教育工作受限。由于受经费的限制,科技人员的继续再教育工作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现有科技人员知识更新缓慢,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

还存在农业科技人员“所学非用”的现象。五是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定还未得到很好落实,特别是县级农业科技人员晋升高级职称对外语、计算机要求较严。乡(镇)级农业科技人员职称评定也还存在一定问题。(三)多元化、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尚未形成。科技投入不足。-县级科技三项费累计投入仅为100万元,年均32.5万元,未能按《科技进步法》中关于科技三项费投入达到本级财政支出的1%的要求。按照《科普法》、《省科协条例》科普经费人均0.1元的政策标准,一直没有得到落实。科普手段落后,硬件投入不足。科普人员编制少。我县城乡科普工作阵地简陋、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没有科技馆等大众科普传播基地,跟不上时展的节奏,制约了公众参与科普活动的需求。

(四)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体制不适应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信息化基础较为薄弱;全县人均电信业务消费与全国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宽带数据通讯业务还未覆盖全县,且传输速率低,使用费用昂贵;信息产业规模小,总体上不具备优势;广大农民的信息素质低,用信息化手段指导农业生产市场需求薄弱。

(五)防震减灾工作没有引起高度重视。一是我县位于青藏高原块体的东北缘,河西走廊地震带中东部,祁连山北缘断裂带、河西走廊断裂带等深大断裂带从我县境内穿过,按照国家颁布的地震烈度区划图,我县地震烈度为7度区域,部分地区达到八度,多年被国家列入重点监视区,有发生中强地震的潜在可能性,加上我县境内长期以来未发生过中强地震,广大群众没有经历过地震灾难,居安不思危,不少人产生侥幸、麻痹思想,甚至把防震减灾工作当作多余的事。二是群众防震意识不强,农村民居设防标准不高;三是在城乡建设中,对建设工程在场地选择、抗震设计等方面的管理力度不够严格、不规范,使部分工程设计建设达不到抗震防设的要求。四是地震行政执法难。由于种种原因,地震主管部门依然有法难依,执法难行,违法难究,制约了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和服务的实效。

三、科技工作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了我国当前和长远发展对科技的紧迫需求,明确了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是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我县科技进步与创新要继续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强化创新观念和创新意识,认真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及《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实施“绿色富县”、“工业强县”、“科教兴县”、“全民艰苦创业” 四大战略,壮大啤酒大麦、高原无公害蔬菜、肉羊、食用菌特色产业,大力加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紧紧围绕全县经济建设,以新技术、新成果引进推广为主线,壮大特色支柱产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全面推进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48%以上,促进全县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一)进一步加大科技宣传培训力度,增强全民科技素质,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一是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等多种媒体,广泛宣传《科技进步法》、《科技进步条例》以及国家有关科技工作的方针、政策,宣传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及时宣传取得的科技成果、引导全县人民依靠科技、振兴经济。二是全面贯彻落实“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搞好“农民科技素质提升”工程,结合实际,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民农业实用技术及技能培训,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科技乡土人才,培养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每年完成各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3.5万人(次),同时进一步强化以农村科技示范户为重点的主体培训,根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重点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标准化生产的应用以及特色农产品的加工、储运、保鲜等技术,农产品的市场营销和政策、法规和经营管理知识培训,提高科技素质。三是搞好“三下乡”活动,通过各种宣传媒介、场所,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在全社会大力宣传、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在全社会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和良好风尚。四是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立以高校、院所为主体的创新服务体系;以科技特派员“入户工程”为主题的服务体系;以企业为主体的特色产业服务体系;以农村专业大户为主体的示范服务体系;以农技协为主体的合作服务体系;以中介组织为主体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加快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进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一是以科技项目为支撑,壮大科技实力。加大特色产业基地(星火密集区)建设力度,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品科技附加值。每年积极向国家、省推荐和申报3—10项重大科技项目,向市推荐申报15—20项重大科技项目,以争取国家、省、市的支持,壮大自身实力,并通过对外科技招商、经贸洽谈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联合,自我开发、创新,筹备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方向、产业化前景好、风险小、产量大、效益高的高新技术产业。二是依靠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业。(1)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绿色农业、循环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优质粮食产业体系;高效蔬菜园艺产业体系;健康养殖业体系;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体系;生物质产业体系;现代农业服务产业体系)。围绕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的生态农业,大力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设施种养技术、农产品加工及保鲜储运技术、农业生态保护技术。每年引进农作物新品种50个,使全县良种覆盖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每年推广农业新技术10-20项以上,啤酒大麦面积稳定在35万亩,建设高效日光温室500-1000座,无公害蔬菜面积稳定在10万亩,每年新建食用菌大棚座以上。加大养殖业产业化、标准化进程,每年引进推广畜禽良种50个,抓好品种杂交改良,使全县牛、羊达80%、猪、鸡改良率达100%,羊只饲养量达到120万只。(2)依靠科技创新,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源等新能源为农业生产服务,开发、示范、推广新能源技术,发展高新能源技术产业。三是建立健全农业科技示范体系,以科技示范入户工程为切入点,创新科技推广机制,科技示范户人均纯收入高出全县平均水平50%以上,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和农业科技综合试验示范区(点),使之成为新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重要载体。四是认真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每年选派10-15名科技特派员,切实将实用技术送到广大农户

。(三)以科技为动力,提高工业技术创新水平。

一是支持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进一步创造条件、优化环境、切实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活力。发挥经济、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各类技术创新联合组织,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完善技术转移机制,促进企业的技术集成与应用。大力发展为企业服务的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同时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扶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二是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用新技术推动矿产、冶金、建材等具有资源优势行业的发展。三是广泛引进新技术、新方法,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更新装备工艺。四是大力培育经济实力强、产业链条长的支柱产业和市场容量大、前景好、附加值高的名、优、特产品。五是加快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步伐,引进加工新技术,积极发展农副土特产品深加工,大力发展科技型龙头企业,组建具有一定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集团。

(四)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一是建立政府引导、项目实施单位及群众自筹、银行贷款、招商引资等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各乡(镇)、各部门逐年提高对科技的投入。二是进一步加大县财政对科技的支持力度。三是农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发挥小额贷款的作用,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实施项目上来,为农村“星火科技富民工程”实施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

(五)进一步加强院地、院企合作,增强科技进步创新动力。

一是继续搞好与省农大、省农科院蔬菜所的技术合作,力争将建成科技项目开发基地、产学研基地。二是进一步建立与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长期的协作关系,积极开展项目论证、技术咨询和技术攻关,共同组建区域性或行业性的技术培训和开发基地,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科技示范园区,争取一批高科技项目在我县联合研发和中试,用先进实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努力提高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

(六)强化农村信息化建设进程。

依托特色优势产业,用信息化促进市场化;依托小城镇发展,建设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因地制宜建设农村远程教育服务系统;构成现代化的农村综合信息传播体系。以现有县级网站为依托,以信息化服务为重点,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及时、准确、有效的信息服务为目标,建立县、乡、村三级信息服务网络体系,逐步实现各种信息资源的深度加工、快速传递、广泛应用,进一步推进全社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七)发挥人才优势,实施能人带动战略,建立科技人才保障新机制。

一是开发人才资源,实施能人带动战略。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引资与引智并重,建立专家咨询制度和科技人才信息库。积极引进省内外科技人才,发挥人才优势,实施能人带动战略,大力培育地方型懂科技的实用人才。二是紧紧抓住“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大力加强专业技术队伍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培养体系,不拘一格选用人才,完善制度和政策保障,进行开放式培养,建设一支宏大的科技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依托各级培训机构,坚持自主参加培训与有组织办班相结合,分层次、分产业、多渠道、多形式、大规模培训各类科技人才,鼓励和支持现有科技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经过3-4年时间,实现现有科技人员继续教育全覆盖。三是加强和充实县、乡两级农业科技人员编制,增加总量、提高层次。乡镇农业中心科技人员尽量做到专职,各乡镇有一支比较健全的农业科技服务对伍,充分发挥乡镇农业中心的服务作用。到,全县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总量达到850人以上。农业科技领域的高层次人才队伍达到全县农业科技人才总量的8%以上;农村一线科技人才达到全县农业科技人才总量的60%以上。真正形成“县有中心,乡有站,村村都有技术员”的农技推广网络格局。四是积极落实农业科技人才的政治待遇,高度重视在科技人员中发展党员,把思想好、业务能力强的优秀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组织培养的重点对象,及时把他们吸收到党内来。注重科技人员的提拔重用,按照干部“四化”方针及德才兼备的原则,对有知识、有组织领导才能而有年富力强的优秀科技人才,推荐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委以重任,让他们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五是认真解决科技人员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各级组织要切实为科技人员排忧解难,使其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六是积极落实知识分子优惠政策,对符合“555”政策规定的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推荐上报并得到审批,使他们享受到党的政策的温暖。

(八)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新机制。一是要继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建设以企业为主题、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间服务体系。二是欢迎国内外、省内外科技专家和科研机构以技术入股、技术转让以及科工贸、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实行科研开发。三是改革科技人员效益分配制度,支持科技人员创办农业产业,使技术真正成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四是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强化服务,加强先进技术的组装配套和创新,运用市场、科研、开发、生产一体化的新机制,推进农业科技推广和产业化的发展。

(九)促进防震减灾工作再上新台阶。一是提高认识,确保全县防震减灾工作顺利进行,我县在防震减灾工作中对地震形势的严峻性和防震工作的重要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在观念上应由被动救灾向主动防灾转移,增强防震减灾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全面推进我县防震减灾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全面宣传抗震设防工作,采取多方式、多渠道宣传抗震设防及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三是加大行政执法检查力度,抓好抗震设防工程管理,减少项目安全隐患,提高对地震灾害的全面防御能力。四是抓好农村民居抗震设防安居工程。加强抗震设防的管理和指导,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各类建筑抗震性能。五是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地震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要立足有震、大震,克服麻痹松懈思想,加强应急救援各项措施的落实,确保万无一失。切实做到信息畅通,反应迅速,处置有力,应急有序。

上一篇:浅谈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 下一篇:会计股上半年管理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