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心修禅文华持寺

时间:2022-09-20 01:02:43

作为清代以来长江流域“四大佛教”丛林之一,宝光寺规模宏大,藏经丰富,清代中兴以来,高僧辈出,至当今意寂方丈,已历25任方丈,香火鼎盛,薪火相传。

意寂大和尚,1963年9月出生于重庆开县。1985年9月,在成都市新都宝光寺剃度出家,1987年9月于宝光寺上明下高和尚座下授具足戒。1991年6月毕业于四川省佛学院;1997年9月至2000年6月毕业于西南财经大学(经济管理)系;2004年5月任宝光寺管委会主任,宝光寺第二十五代方丈。2005年9月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班,于2007年6月结业。2007年被选为四川省佛教协会副会长;2009年四川省佛教协会传戒法会任教授师,在佛学研究和寺院管理事务中显示出非凡的才干。2014年春季本刊走进宝光寺,特别采访了意寂方丈,请他谈文物的保护、寺院的管理以及佛教的精义。

记者:您是在22岁的时候剃度出家的,我们想知道这其中的因缘是什么?

意寂:我出生在重庆开县,在家时是做缝纫的。在我家附近有一位出家的僧人,恰好我到他家去做衣服,他也刚好回到家,他就拿了几本关于佛教的书籍给我看。当时我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地感动。

1985年我到新都宝光寺出家,1987年9月在宝光寺受戒。其后又从宝光寺申请到四川省佛学院去读书学习。毕业后,再度回到宝光寺,一直到今天,已经有29年了。近30年的学习和修行,先后向引导我进入佛门的师父、剃度师父学习,领受宝光寺其他师父的身受和感召,以及同修之间的学习交流,才明白了人短暂的一生要做些什么――我们在有限的生命里,要确定人生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对于我们佛教信仰者来说,就是要舍小家,爱大家。这也是大乘佛教的主旨,也即菩萨精神――普度众生。度众生之前就是要先度自己。这话说起来很简单,但是做起来很难。佛和菩萨都是经过了很多劫,才能成佛、成菩萨。我作为出家人,要抓住这短短的几十年人生,从一点一滴做起,为这个社会和人类做一点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记者:您毕业于四川省佛学院,之后又在西南财经大学经济管理系上学,2005年又在北大哲学系读研究生,学习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在您看来,经济管理、哲学与佛学之间有什么关联?

意寂:一个人无论信仰如何,学习是无止境的。特别是对我们佛教徒来说,更是如此。寺院本身就是一个学校,这个学校主修宗教学、哲学、心理学。我们学修之后有一定的成就,再感化于众生,来接引大家,度群生。

我们所要学习的管理和哲学,也是修行的一部分。我在北大研修的时候就深有感触,很多社会上、学校里的学者和专家,在某些佛学领域比我们理解得更深刻,经常介绍我们读一些书,有些书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这种学习在我看来是享福的。

宝光寺属于十方丛林,每年的正月十五、四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都要举行传统的宗教仪式。但是现在这些也要和目前社会的发展相适应,要与时俱进。比如现在对佛教经书的诠释和介绍,要与当下人生活相适应。很多经书连标点符号都没有,我们僧人都要读很多遍才能理解,何况民众。有些字在《康熙字典》里都查不到,发音也和现在不同(佛经里很多语句就是直接由梵文音译过来的)。所以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增加知识储备,用当下通俗的语言将经文诠释得更加易懂。

宝光寺现在的管理也遵照国家的要求。如财务,严格按照国宗局和财政部的要求,采用国宗局颁布的《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监督管理办法(试行)》。在其他事物管理上,我们也是传统结合现实,比如制定了消防制度、卫生制度等制度,并严格执行。这些都是为了适应现代的管理需要。

记者:宝光寺所藏的1.8万余件文物艺术品的来源为何?目前在文物保护等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有哪些困难?

意寂:宝光寺在历史上一直是宗教活动场所,所以收藏的多数文物都与佛教有关,是历朝历代流传下来的,现在不定时还有收藏家来捐赠。宝光寺目前所制定的发展目标是文化兴寺、人才建寺、慈善誉寺、道风强寺,宝光寺的历代方丈和僧众对弘扬文化和文物保护都很重视。以我举例,我也发了个愿,要向全国书法家收集《心经》书法100幅,最后出版成书,也是用艺术的方法来传播佛教经典。文化兴寺被摆在首要位置。

1974年,宝光寺受总理的委托接待了美国友人韩素音女士。韩素音来到中国之后,要求看看中国的宗教场所。因为当时恰逢“”期间,很多寺庙遭到毁坏,总理就想到了相对保护较好的宝光寺。借此机会,当时的国家统战部和宝光寺管委会联名给很多书画家写信,请他们向宝光寺捐赠作品,赵朴初先生就一次给寄来三幅书法作品,成都市有一位鹤发童颜的98岁老者,也给宝光寺捐赠一幅古画,军屯乡一位农民,把家里收藏的一幅翁同书写的对联也捐赠给了宝光寺。这是宝光寺在现当代一次较大规模的捐赠活动。

宝光寺属于全国重点宗教活动场所,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3年还获得了全国宗教活动先进集体的荣誉。宝光寺文物艺术馆计划每年轮展一次。对于寺藏文物的保护,按照国家的要求,上等级的文物都要单独分门别类存放,并有特制的盒子等装置措施。目前1万余件文物都在库房存放,库房面积较小,展厅的面积也不大。我们在新都区区委区政府的帮助下,新购置20亩地,未来专门作为文物存放、展示、修复、研究之用,新的文物库房和展厅等也必须都要建成仿古式。而现存宝光寺是清代木砖结构建筑群落,建筑本身就是文物,所以在文物保护方面今后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宝光寺为了防御地震的破坏,和四川水利研究院合作,对寺内的舍利塔进行全方位的探测,确立了27个坐标点,设置了7个观测机座,每15天进行一次检测。对文物也建立了防火恒温、电子监控、人防三大系统,对寺内不可移动文物进行详细的资源摸底以及科学规划,对可移动文物进行清理、分类、鉴定。共清理出18986件可移动文物,经专家审定,三级以上文物达7703件,对上等级的各类文物设置不同的储存方式。这一切操作都严格按照国家规范和要求进行,对每件文物都建立档案,有图片和详细的文字描述,这些资料有电子版和纸质版,方便我们管理和查阅研究。通过寺庙的努力、政府的支持、社会的帮助,我们才把文物保护工作有效地开展并坚持下来,2013年宝光寺获得国家建设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颁发的“中国最佳古建筑旅游地”称号,2012年被评为“成都十景”之一。

当然,我们在文物保护方面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四川地区气候潮湿,且白蚁很多,还有一些突发的自然灾难。治理白蚁是宝光寺古建保护每年都要下大力气去做的工作。我们经常邀请省、市、区文物部门的专家共同研究对策,请他们指导文物保护工作。5・12地震之后,国家文物局派遣专家,专门划拨经费400多万元,帮助宝光寺维修唐代舍利塔。从2008年开始,宝光寺的古建筑得到大规模的维修,直到2013年才修缮完成。日常中最让我们担心的是火灾,因为宝光寺的建筑都是砖木结构,特别是这些木头都经历了200多年,很容易失火。所以一些重要的殿堂、藏经楼等处都严禁用电。就连使用油灯都有严格的规定,以前油灯要燃一夜的,现在到晚上就要把它熄灭。

记者:您认为与博物馆收藏文物相比,寺庙收藏文物有何特点?

意寂:宝光寺里所有的可以看到、触摸到的物体基本上都是文物,与普通博物馆相比,寺院更像是一座遗址博物馆,当然佛教文物在其中据有突出地位。

中国历史上的寺院都有收藏文物的传统,只是在近百年来的社会文化变革中,有些文物毁掉了,这种传统也慢慢淡化了。像四川的文殊院、宝光寺、峨眉山收藏文物都很丰富,新都区还有个龙藏寺,这个寺庙当初收藏的文物比宝光寺还要多。四川省博物馆当时从这座寺庙拉了5卡车的文物,成都市文物部门又拉了3卡车。现在新都区博物馆里的藏品很多还是来自龙藏寺。

记者:现下的中国社会处于全民收藏的热潮中,很多人都是抱着投机、捡漏、一夜暴富的心态而从事文物艺术品的收藏、投资,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意寂:现在从事收藏的人确实很多,这也是目前经济发展的一个结果。有些收藏家真的是在收藏、继承、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但有的仅仅把经济价值作为衡量文物艺术品的唯一准则,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不尊重。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命力之所在就是文化,而文化是不能脱离传统的。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民众在物质上确实得到了很大的满足,但是在精神上的需求还差得很远,从我们学佛人的角度来说,希望我们的收藏家或者收藏爱好者,一定要秉持尊重、继承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操,不要被金钱迷失了人生和方向,也不要为了收藏而收藏。

这就像前往寺院进香,寺院现在都是免费赠香。佛教讲心香一瓣,这是比较高的境界,随时都能烧香。烧香是种形式,通过这种形式达到自己和佛的一种沟通。其实,不需要你烧多高、多大的香,也不需要你买最贵的香,不要为了烧香而烧香。

记者:宝光寺是慈善活动的积极倡导者和参与者,并将每月的善款收支情况在网站上公布,这点很值得其他慈善机构学习。您怎么看待慈善事业?

意寂:2012年,国家宗教事务局专门将五大教派召集在一起,规划引导各宗教发展慈善事业。在我看来,社会上每个人都有责任去做慈善,并且要用心去做。我也亲身参与过很多次我们宝光寺佛慈会组织的慈善活动。宝光寺的这个慈善机构――宝光寺佛慈会,承继了宝光寺出土的一通唐代开元年间的施衣社华严三圣造像石刻碑所承载的精神。该碑上有两篇铭文,主要记述了宝光寺组织信徒建立施衣社、开展兴建佛寺、赈济贫困的活动。今天我们将施衣社改名为宝光寺佛慈会,以慈善、教育、文化、绿色、健康为宗旨,并且发了四大宏愿:为教育出力,为国家分忧,为大众服务,为佛陀传灯。宝光寺佛慈会本着慈悲之心积极投身社会慈善,将数十万元的慈善功德款用于希望工程、抗洪救灾等事业,还赴开县向有关机构捐款,救济孤寡残疾老人,向残联捐款,向贫困学生、遭遇车祸的大学生、重病患者伸出援手,将社会的施予回馈社会。宝光寺佛慈会只是个慈善经费的中转站,我们也在积极引导社会各界人士的参与。宝光寺及宝光寺佛慈会都属于社会所有,不属于某一个人。

学佛的人讲因果,信众无论捐多少钱都欣然接受,并要将其用到实处。善款来自社会,要用于社会。佛家最初也是“托钵乞食”,通俗讲叫“化缘”,人家布施什么,我们就吃什么,如今云南的曼听佛塔寺依旧保持着这一传统。现在内陆许多寺院都卖门票,但是大部分资金还是靠社会捐赠。我们始终秉持着“十方来、十方去”的原则。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信众施舍的哪怕是一点点钱,我们都十分珍惜。宝光寺佛慈会每收到一笔捐款,及其用到哪里去了,都按月公开,向社会报账。我们还把一些捐赠方请到一线被捐赠的困难家庭,请他们也参与慈善活动的过程,让他们亲眼见证这些善款之所用,同时也是让捐者和受捐者建立沟通渠道。

现在一些社会机构及个人都在做慈善,想要做好,最重要的就是要透明。一定要按照制度,合理、透明、公开地进行慈善活动,请媒体及社会各界随时监督。要将善款的用处一追到底,不能受到任何权利的阻挡。老百姓常说“人在做,天在看”。现在很多人不相信因果,不敬畏天,肆无忌惮,我行我素。这样长此以往,难结善缘,社会也会没有信任和仁爱。

记者:有一句话说得好:佛都是一样的,只是每个人心中佛不一样。请问意寂方丈您心中佛是什么?

意寂:我心中的雷锋、焦裕禄都是佛。佛就是慈悲。雷锋遇到别人需要帮助的事都积极去做,关心老人、救助贫困等等。焦裕禄也是,他一直处在“忘我”“无我”的境界,身患重病,依然工作在第一线。我们佛家讲的修学的境界依次为: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就是先要认识自己身上的缺点,随时改正,随时引以为戒,而后觉悟到佛的知见;觉他,是在自觉的基础上使得别人也觉悟,大乘佛法要求,自己觉悟了不算是大成功,还要度众生;觉行圆满是最高境界,就是成佛,不生不灭。这个过程是很艰难的,需要一步一步地走,一点一滴地去做,说话和做事要使得众生没有烦恼。在我任宝光寺方丈期间,尽量少给后来人找麻烦、留遗憾,这其实就是生活中的佛、菩萨。

责编 有仪

上一篇:广场空荡荡 下一篇:波特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