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模式创新"策略

时间:2022-09-20 12:04:43

包头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

摘 要:模式创新直接决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本身的优越程度,包头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模式创新可以体现在城市共生发展模式、市场化生成供给模式、社会化运营管理模式三个维度上。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模式创新策略

模式创新是顶端设计的下游环节,是对顶端设计内容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支撑。一定意义上讲,管理模式的优越程度直接决定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本身的优越程度。因此,重视模式创新并将其推向实际的建设进程之中,是包头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实要求。国际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创新的发展方向是“主要由政府作为责任主体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政府同时承担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和政策制定者的角色,民间团体、社会企业等可以适当的方式参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1]。结合包头市实际情况,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创新的发展方向主要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市共生发展模式;二是市场化生产供给模式;三是社会化运营管理模式。

一.城市共生发展模式

共生是指“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其要素包括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2]。互惠共生是自然与人类社会共生现象的必然趋势。开放式城市共生模式就是基于共生理论,将城市环境、文化资源、城市价值和文化民生等要素共生融合,构建开放式的城市和谐发展格局,在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改善城市文化民生。

在过去的十年中,包头一直致力于探索新时期城市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依托禀赋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城市现代化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谐共生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具有西部地方特色的城市共生发展模式。该模式依托西部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以“文化+民生+生态+城市”共生发展为理念,以“改善城市环境、保护文化资源、提升城市价值、促进文化民生”为方向,以“资源深度评价以明确保护利用方向―规划景观和环境提升资源价值―调整产业结构置换人文空间―利用经济开发以回馈文物保护―增加公共产品以保证持续开发”为路径,为民众提供更多的公共文化活动空间,以此推动城市空间巨型化、城市价值复合化、城市功能集约化,使文化、民生、生态、城市发展有机结合,推动公共文化空间的科学布局,实现历史文化资源与现代城市发展和谐共生。

二、市场化生产供给模式

市场化生产供给主要是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生产供给的市场化,以及其管理运作机制的市场化。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益是我国建立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职责。传统型政府单一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公共文化服务完全由政府提供,脱离了群众的实际文化需求,造成资源浪费严重;随着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立,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应实行市场化生产供给模式,该模式是从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出发,由市场生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政府投入资金,购买并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效率和效益。

构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生产供给模式,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分离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主体和生产主体。从国际上看,将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生产者分开,由提供者选择可替代的生产者,是公共服务领域的世界性改革走向。以包头市文化管理部门职能转变为契机,从公共文化服务的直接提供者转向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角色,实现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宏观管理,并使生产者发挥专业优势以生产和销售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从而提升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2、拓展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按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提供主体和生产主体分离策略,并结合公共服务型政府和市场机制的需要,拓展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以现代文化企业法人、文化事业法人制度为基础,对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主体给予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程序简化的支持,通过政府采购、外包、补贴和授权等市场化服务方式来鼓励社会民间力量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从而拓展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供给方式。

3、引入竞争机制,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效率。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趋势,通过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和非公有资本,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微观主体,提升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供给效率。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领域引入竞争机制,将原来由政府直接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事项交给有资质的社会组织来完成,并根据其提品或服务的数量与质量支付费用,创新“政府买单”举措,强化市场竞争机制,构建“政府采购+市场生产”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生产供给模式。

三.社会化运营管理模式

公共文化服务的运营管理模式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键性机制保障。随着政府管理方式向治理的转变,社会治理结构由一元向多元的发展,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形成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运作机制,以实现服务主体的多元化,尤其是鼓励社会参与,形成“多元共治”格局。目前,创新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运营管理模式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构建公益性文化项目社会化运作机制。目前,包头市应尽快整合区域内大型公益文化场馆设施,采取国有投资主体、运营主体、管理主体分离,即由政府投资建设,通过面向全国运营管理单位招标,由中标单位运营和管理文化场馆的“国有民营”模式;同时,“鼓励民间资本捐建或捐资助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通过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降低民间资本准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门槛,创新形成“民营公助”、“民助”模式。

此外,制定《包头市重大公益文化活动实行社会化运作的管理办法》,将重大文化节庆活动、文化项目等通过招标、政府采购和委托承办等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共同构建公益性文化项目社会化运作机制。

2、构建社会参与的“多中心治理”结构。以基层自治组织(如社区)、非政府组织(如文化志愿组织)、营利性组织(如文化企业)和公民个人等四种社会组织形式[2]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与管理,是实现“多中心治理”结构的基本条件。首先,强化多元化社会参与的主体地位,明确公民个人或组织在制定、执行和监督公共文化政策,举办文化活动以及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等领域的地位和作用;其次,积极扶持行业协会、非营利性文艺团体等社会组织的发展,构建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主体;第三,创新“政府公开+民众表达”模式,运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和传播媒介,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平台,形成政府公开,民众表达的良性互动机制,构建社会参与机制和“多中心治理”结构,形成西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社会共治”格局。

参考文献:

[1]毛少莹.深圳公共文化服务实践与中国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创新[J]:南方论丛,2009(4)

[2]姜亦凤.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的公民参与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8:17-22

作者简介:

田霖(1976年12月),女,蒙古族,内蒙古包头人,副教授,内蒙古大学文学硕士,主要从事文秘、语文教学。

上一篇:项目管理的多维度集成创新模式研究 下一篇: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导流、围堰施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