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深处的低碳之城

时间:2022-09-20 11:47:51

有时候语言就像坚硬的绝缘体,它阻碍人和这个宏大风景的交流,使人就像浮在深奥的海面,对那些深邃和奥妙无法企及。这种懊丧在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城盖尔达耶尤为严重。

一切都来自朴素和简单的感官,就像一个天真无语的孩童。这样也好,我们得到的古城反而是一个超越历史和现实的、有着美妙主观色彩的世界。它剔除了所有庸俗和喋喋不休的平凡叙说,沉淀下的只是灵性的想象和推测。那是一个纯净的盖尔达耶。

盖尔达耶是阿尔及利亚的一个省,首府为盖尔达耶。传说讲述了一个名叫Daia的年轻女子,当她随着她的牧民族群旅行,在独自找水的时候走失了。在几天的游走之后她到了一个沙漠边缘地区的山洞ghar中避难。一个名为Sheikh Sidi bou Gdemma的流浪者经过这里,他是一个因善心而闻名的男子。当时,他正在山上的神庙中打坐。他发现山下的山洞中有闪烁的光亮和烟雾,然后找到了这个年轻的姑娘……他以她的名字建了一座城,命名为Ghardaia。

这是一个传统的人类居住地,由伊巴底人(the Ibadites)于10世纪围绕5座城邦修建而成的古老而低碳的建筑,完整保存在姆扎卜山谷中。老城名叫盖达雅,是盖尔达耶省历史最为悠久的城堡,在它之后又有7座相似的城堡建立在附近的山谷中,成为唇齿相依的姊妹城。

在建城之初,设计者因地制宜,考虑到古城所处的自然条件,对于古城内的房屋街道的修建都做了很多针对性的设计。建筑因地势而建,从山顶一直到山下,整个古城完美地与环境融为了一体,蔚为壮观。这些设计,即使在今天,依然充满人性智慧,当今城市建筑的设计者可以此为借鉴。

简朴、实用所有建筑材料都取自当地的自然物产。不管高耸的堡垒还是技术含量颇高的清真寺穹顶,古城内所有的建筑材料都是就地取材。城内的建筑墙面都是用当地的特殊泥土处理过,即使下雨,也能保证建筑墙体不受影响。包括清真寺的穹顶在内的房顶都用整根的椰枣树搭建,非常结实耐用。古城内的好多清真寺都有上千年的历史,至今依然坚固。可爱的盖尔达耶人相信,他们的清真寺可以再屹立千年也没问题。

古城的路很窄,据说其宽度以一只怀孕的驴子体宽为标准。可能是由于巷径过深的原因,行走在古城中,时常会有曲径通幽的感觉。原来,由于盖尔达耶属于沙漠气候,因而天气炎热,夏天的最高气温可以达到75。设计者便尽可能地将巷道的径深延长,这样一来便可以挡住强烈的太阳光。夏天人们在狭长的巷道中乘凉就不会觉得炎热。除了避暑,这些悠长的巷道还有挡风的作用。简简单单的巷道设计,便给了盖尔达耶古城一个适于人居的环境。

姆扎卜的建筑结构是为群体居住而设计,但同时也考虑到了家庭的结构,清真寺的周围排列着“口”字形中庭的住宅,民居采光全靠屋内的天井。从所有的住宅里都可以看到清真寺。每户人家的门都十分密实,窗户极小,这样就能很好地保证室内冬暖夏凉。街对面两户人家的门并不正对着,这样设计是为了保护居民彼此的隐私。

古城里的人一般有两处住宅——冬宅和夏宅。进入古城最古老的一部分——由岩石砌成的最古老的城门,越往上走越接近古城清真寺,清真寺建在高处。圣人住在古城最上面。寺内藏有食品与水,遇到危险时人们可以躲到清真寺里。

古城最大的特点是台阶比较平缓,爬起来不累,特别是对孩子和老人而言。

世界著名的建筑大师西泽立卫曾经专程前往盖尔达耶,对规模宏大且保存完好的老城赞不绝口。古城从10世纪末开始兴建,城市像年轮一样年复一年地扩大,但这种建筑风格和民俗千百年来一直没有改变。

古城里的人们过着无忧无虑的慢生活而不被外界所困扰。时间在这里变得缓慢自如。每天早上都会有牧羊人到每家每户收购驴和羊,如果牧羊人牵着驴和羊在城里转过一圈,人们便知道做礼拜的时间到了。

在盖尔达耶古城外有一座大坝,它负责了盖尔达耶的主要供水。大坝的功能有两个:一是蓄水,一是分流。坝下有很多渠道。这些渠道可以将水分到不同的地区。虽然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这些渠道就已经开始存在了。不过到现在为止,这些渠道一直承担着分流的工作。即使这只是一套简单的引水灌溉技术,但是千百年来,正是这项简单灌溉技术滋养着生活在盖尔达耶的人们。

盖尔达耶古城集市的生活气息极浓,你可以去找家店铺讨价还价,也可以坐在一户人家的门槛上听男主人弹奏当地的民族音乐,甚至可以随着打鼓老人的节奏翩翩起舞,没人会觉得你另类,因为这些就是他们的日常生活。

在当地最具特色的“沙地茶馆”,坐在铺满撒哈拉沙子的地上,喝着当地特色的煮茶一用中国的绿茶、当地的薄荷和糖煮成的浓茶。看着当地人用牌九玩着最简单的顶牛游戏,那一瞬间,我们完全把自己当做地道的阿尔及利亚人了,不管周遭的繁杂,只要心中的平静。

盖尔达耶是震撼而神秘的!它让人有向往和探知的欲望。参观古城不许给人拍照,不许抽烟,不许穿短裤和超短裙。这座传奇的千年古城里生活着最古老的伊斯兰教派。人们尊重并固守着古老的传统,他们生活所有一切都围绕着宗教。

居民信仰宗教,尊重历史,特别注重保护生态文化环境。在圣城“Benl Isgen”,山顶有座瞭望塔和宣礼塔,塔尖正对着麦加方向倾斜,只有朝圣过麦加的人才可以住在这里。一到晚上城门会关上,不住在城里的客人会被关在城门外。

女人们穿着传统的衣服,在13岁前,可以戴头巾,也可以不戴头巾。13岁后必须戴头巾,但不用罩面。女性结婚后除了与之结婚的男性,其他异性都不可以接触。婚后第二天,就用头巾罩面。已婚女人穿着白袍,只露出一只眼睛。女人一般很少上街,上街买东西也只能站在店外,由店主出来询问,特别重的东西,店里的人会专门送到家去。

街上的男士大多穿着有很多褶子的巨大灯笼裤,结过婚的男性带着小圆帽子。

到古城里,游客是不能对着人拍照的,尽管城里的人都很热情,但只要有镜头对着他们,所有的人都会转过身去,或是双手捂着面,孩子也是如此。

大片的墓地就设在城堡的周边,安静得犹如外星球。几乎所有的墓葬都没有任何墓碑和装饰,以示地位平等。入葬的死者脸朝上向着麦加的方向。人们根据太阳升起和日落方向辨别麦加的方向。

自墓地的台阶而下,是一个巨大的祈祷室。男士在外面的厅里做礼拜,女士待在里屋,通过一个小洞听阿訇讲古兰经。女士祈祷室分上下两层,祈祷室的采光依赖房子里像眼睛一样的小洞。

在小街里穿行,就像穿行在古老的时空隧道中,仿佛梦回千年。住在城里的人坚守自己的传统,反对传统的只能选择离开。

上一篇:浅谈财会构建分析 下一篇:还原生活逆俗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