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学校品德教育可供借鉴

时间:2022-09-20 11:24:40

台湾学校品德教育可供借鉴

相较于从前的“―石激起千层浪”,如今大陆各高校的学生组织直选已归于平静。曾被外界惊呼为微型民主实践的学生“大选”,今天却很难厘清对于民主的探求到底有多少长远意义。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品德教育来说,民主精神的普及还任重道远。面对同一课题,台湾的学校品德教育与民主精神之间的关系经历过一次复杂的嬗变,相信对大陆有一定借鉴意义。

20世纪80年代中期,台湾政治解严,社群受到自由民主风潮的激荡。伴随着原有价值系统的瓦解,台湾到处弥漫着自由有余而自律不足的空气。一向被视为八股与教条的“品德教育”因此重登台湾社会舞台,以期乱中求序,重建当代社会的道德基础。

其时以智育为本位的升学主义在台湾教育体系中甚嚣尘上。升学主义对于台湾各级教育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台湾认定的教育内容应包括认知、情意及技能等三重学习领域,然而智育的过度膨胀导致了“德智体群美”五育的失衡,学生普遍缺乏适应生活的能力,基本的生活技能常付诸阀如。李奉儒在《国小道德教育改进的行动研究与反省》中称:“学生的生活空间只有读书、考试和升学,不关心世局国事、人情义理,最高价值就只为就读明星学校。”

伴随着政治威权体制的解体,校园威权体制也在台湾逐渐解构。这使得师生之间、行政与教师之间原有的伦理关系受到严重冲击,新的伦理关系则并未得以重建。校园内外缺乏典范人格的正面引导,致使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德育功能日渐式微,青少年道德价值混淆日益恶化。这一现象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关注,要求变革的呼声渐强。台湾“教育部”即出台《教育部品德教育促进方案》,称:“内外在环境之遽变,家庭与社会教育功能式微甚或负向影响渐显之际,品德教育势须在重重桎梏与冲击中,以崭新思维与开放胸襟,并结合学校、家庭与社会,共同创建一个新的方向与愿景。”

台湾推动品德教育的原则主要参考了美国的经验。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新品德教育”,主要内涵包括:道德教育、公民教育、人格成长三大领域。教育的目标为兼顾正义与关怀,强调多元、民主、活泼,以学校为本位的多元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成为现代化公民。新品德教育强调学校要成为“关怀社群”,学校全体教职员、学生家长和小区人士共成为“品德教育伙伴”,共同推动品德教育。参照美国的经验,台湾推动品德教育以组织分工方式(“教育部”、地方主管教育行政机构、各级学校、民间团体、学术组织或媒体),以“民主过程、多元参与、统整融合、创新质量,分享激励”五原则设计并实施品德教育。

台湾重塑的品德教育,是在对照美国品德教育发展后而进行的反思。台湾多年来在学校实施有品德教育,不少学者认为这仅仅是停留在美国建国初期将道德视为教育社会化的层次,甚至成为一种政治意识形态的教育。而台湾品德教育的实施过程更多强调校园品德气氛的营造,并蕴含着正义、关怀与纪律兼具的校园特色。校园品德教育除有正式课程外,特别强调非正式课程,如社团活动、学生自治活动、班会营造与校规制定;以及潜在课程,如师生互动、校园气氛、环境布置的介入。这使整体校园文化营造出品德教育的气氛与人格典范。

台湾在品德教育推动别提出一个观念的转变,即品德教育需蕴含民主精神。民主作为当今主流思潮,不仅是政治制度更是生活方式。台湾品德教育强调以民主参与方式作为推动力,即通过自下而上的实践凝聚核心价值,并采用多元的方式丰富品德教育。它已不再局限于修身,而是拓展至公共与专业领域,以培养学生的自由、自主、自治与自律的精神,进而营造具有正义与关怀的社会为目的。因此品德教育已具有了更广泛的含义,民主精神的加入使得品德教育成为了提升公民整体精神资质的媒介。

有台湾学者认为品德教育的重塑既非复古也非反古而是针对传统文化的转化,并提取各国品德教育精华而赋予时代新意,使之兼具理想性与可行性。反观大陆的品德教育改革,一边是面临正统品德教育式微的尴尬,一边是校园社群对更具时代性价值的认同。也许,适时的引入民主精神或能成为大陆品德教育的转机。

上一篇:山西煤井私人档案 下一篇:走进辽南冰峪沟,品味“北方小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