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背景下的教育公平问题浅析

时间:2022-09-20 10:50:39

科学发展观背景下的教育公平问题浅析

中图分类号:D52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教育与人民的幸福安康息息相关,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这样两个基本方面。教育公平之所以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除了接受教育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人权外,教育还能够显著地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增进社会公平,因而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促进教育公平、办人民更加满意的教育上积极思考、与时俱进。

一、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绝对公平、完全划一的吗?均衡教育不能有优质教育吗?实现教育公平就得削峰填谷或限峰填谷吗?自提出公平教育以来,人们都在讨论这些话题,争论的实质就是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真正公平的教育。由于社会的发展,不同阶层对教育有着不同的需求,教育公平就是要满足不同阶层人的需要,让所有人都有受教育的平等权。但教育公平绝对不是平均教育,绝对的平均教育不是科学的教育公平,也不符合科学发展观。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教育公平绝对不是平均教育,更不是整齐划一的教育,也不可能是所有学生都享受绝对完全一样的教育。绝对平均或绝对公平、削峰填谷或限峰填谷本身就是违背唯物主义、不实事求是的,也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真正要义。科学发展观下的教育公平是指真正能满足各阶层学生的教育需求,着力扶植和提升农村或弱势群体的教育,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机会,保证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人人都能受到自己所需要的教育。

二、怎样实现教育公平

(一)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实现教育公平首先要求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正确的教育观应该是人人学有所教,人人都能受到自己所需要的教育,人人都能得到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人人都能在不同的阶段接受到以满足自身和社会需要的教育。

(二)政府部门力争办好每所学校

实现教育公平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从大处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关系到每个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政府在这项系统工程中担当着重要的责任,必须力争办好每所学校,推动教育公平平稳有序地向前发展。政府要不断改善每个学校的办学条件,主要是增加对薄弱学校的各种硬件投入和经费支持,关键是配齐配好每所学校的教师、校长队伍,保障学校在软硬件的大体均衡,为每个孩子能享受基本均衡的教育提供各种条件。

(三)学校应积极有所为

实现教育公平学校应积极有所为。(1)学校要为每个孩子提供相等的教育机会,让所有学龄儿童都有书可读、有学可上,不让一个孩子因为贫困而失学,不能因交不起学费或智力差点拒绝孩子入学,保证入学机会公平。(2)学校要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让每个学生能享受大体均衡的教师资源。只有实现师资的均衡,教育公平才能真正实现,均衡教育才有其真实的意义。(3)学校要千方百计提高办学质量。十报告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如果每所学校都能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革新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让所有人民满意了,也就达到了教育公平的目标。(4)学校要关注弱势群体学生的教育。学校对弱势群体学生应该倾注更多的关注和关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规范行为、填补家庭教育的缺失和缺少的家庭温情,增长知识。根据“水桶理论”,弱势群体学生发展了、进步了,教育公平也就基本实现了。(5)注意教育结果的公平。“我常常想一位山区的孩子和一位城市的孩子同时考取重庆南开中学,能说明他们的教育结果是公平的吗?”重庆市人民小学校长的话引起我的沉思。是啊,农村的孩子仅仅就学习语文、数学、外语考上南开,而城市的孩子不仅学习语文、数学、外语,还学习美术、音乐、体育等其他的。从对人一生的影响看,能说教育结果是公平的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所以教育结果的公平应该从对孩子一生的发展的影响来看。

(四)促进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均衡化

第一,应当确立新的资源配置的理念。在发展中缩小差距,增加公平,在照顾各地历史形成的实际差距时,应当将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作为重要原则之一。各地在本地区内,同样应遵循这一原则,至少不能人为地拉大这种差距。新的发展布局、教育的增量部分应向薄弱地区倾斜,增加其教育机会。加大中小学教育资源的整合力度。尤其是加大加快对西部中小学教育资源的整合,提高西部农村学校软硬件的装备。

第二,加强干部、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特别是进一步加强对薄弱学校干部教师培训的扶植力度,在培训经费和机会上给予倾斜,让薄弱学校学生享受优质的人力资源。除了采取集中培训之外,还可以让名校长、名师、市区骨干干部教师与薄弱学校干部教师结对子,给双方提出相应的职责进行考核。这既能充分发挥的这些市区骨干的作用以强带弱,提高全市干部教师的水平,还能整体提升全市教育教学质量。

第三,强化特色学校建设。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发展中的具体困难和优势,只有植根于学校的生活、贯穿于学校的过程,并被所有教师所认同的教育教学改革才能最终沉淀为学校的血肉、传统和文化。特色学校建设就是学校内涵发展,就是学校的多元化发展,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特色学校建要设立足于每个学校实际,抓好每所学校原生态的一个亮点。即使是一所农村中学,其硬件远不如一些城市学校,但是可以打造自己“从细节如手,以文化浸润德育”特色。所以特色学校应该从学校自身入手、从细节入手,抓好教育教学中的某个细节,真正挖掘出符合各个学校的办学特色。

(五)建设终身教育体制

教育民主化的最终实现,依赖充分的教育机会,开放的、多元化的教育体制,灵活的学校制度──构建终身教育的社会环境和体制,为适宜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开辟更为广阔的途径,逐渐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当前,应当将发展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和其它多种形式教育;开放教育系统,加强社会教育和公众参与;增加现行教育制度的弹性、选择性和适应性作为重要内容。

上一篇:有噪声的多维混沌时序的非线性检验研究 下一篇:道路施工监理要点的相关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