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兼修\魂魄并铸:论体育课程的本质属性

时间:2022-09-20 10:45:48

身心兼修\魂魄并铸:论体育课程的本质属性

摘要:体育课程本质属性在于“身心兼修、魂魄并铸”的人的社会属性的培养,是基于社会规范、伦理道德的教化与规训的身体教育过程。体育课程所关注的身体问题并不仅仅是形态机能的生理成分问题,更是社会价值观、教育属性、人才观、教育模式等相集结的社会问题。通过体育课程属性的社会学反思,辨析了近些年对体育课程属性的错误认识,从国家意志、民族性、规训与教化、制度保障等探讨了体育课程本质属性。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育课程;本质属性

中图分类号:G80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02-0050-04

近几年来,关于体育课程屙性的问题,有贾齐、钟远金、谢飞厚、刘曼航、孙庆祝等人,分别从文化学、教育学和哲学角度进行探讨。但是任何一项学术研究与学科属性的定位,都离不开相应的语境,任何“缺乏语境限定的讨论对解决体育基本理论问题是徒劳的”。当前体育课程本质属性亟需从身体语境中进行社会学解读和定位,因为“人的身体是教育的最好表达”,身体状况可以直接反映体育课程的本质属性。

1、体育课程对人的社会属性教育的遮蔽

近些年部分课程研究依据某些西方不尽成熟或缺少检验的理论思潮,在探究主义、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多元理解和泛滥解释之中,极大地消解了体育课程本质属性,即体育课程本质属性旨在“身心兼修、魂魄并铸”的人的社会属性的培养。

1.1 现行体育课程的物化

体育课程的物化是指对身体概念的生物性理解和机械理解,把身体简单视为“肌体”,把身体练习视为“肌体”练习,体育课程性质只关注“肌体”层面的生理性改造,忽视“精神”层面的社会性教育,忽视了身体、心理与精神的整体兼修。实践证明:体育课程的模式化、程式化、标准化已经极大束缚了学生的身体运动时间和空间。以《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为“指挥棒”,以追求体质健康状况的高达标率为依托来编制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导致课程实施对技术规格、密度曲线、运动负荷等生理性的强化和对学生的情感、动机、态度、意志、个性体验等心理和精神要素的弱化。现在的课程研究把生动、活泼的体育课堂视为呼吸变化、脉搏监控的实验场所,把富有运动欲望的学生身体理解为“肌体”甚至是“肉体”,把学生原本主动的运动需求变为被动而又无奈接受的现实。

体育课程是身体的生命化过程,是对学生肌体、心理与精神的一种运动滋养。从社会学角度看,体育课程不是简单的学生“肌体”的物化改造手段,学生身体也不是体育课程有待加工的物质实体。体育课程除了要关注“对肌体做了什么”,即注重课程实施对学生技能掌握、呼吸脉搏变化情况来增强体质之外,更需要重视对学生“精神和心理做了什么”,反映社会发展需要,强调身体的社会属性教育。其次,从教育学角度看,体育课程对身体的加工远非停留在运动系统“肌体”的表面,体育课程必须要把对身体姿态、运动轨迹、技术技能等身体要求视为一种身体的文明化表达和社会化习得过程,反映体育课程对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伦理道德的教化与规训功能,体育课程要体现着对学生身体的生物性、精神性和社会性的整体性素质提升,而不是单向度的“肌体”训练。那种缺少身体的社会属性思考的体育课程研究,只能使学生的身体被禁锢在狭小的课堂空间之中,致使体育课程丧失宝贵的社会功能与价值。

1.2 现行体育课程的“标准化”

近年来许多学者热衷以“科学”名义进行各种体育课程“标准化”研究,这种标准化研究实质上只是对学生“肌体”要求的同质化和确定性问题研究,却难以对学生身体“魂”与“魄”的铸造进行标准化研究。体育课程标准化实施只是反映了各个目标领域的学科逻辑,注重锻炼身体方法的传授和技能的提高。而事实上,这种学科逻辑却把魂魄相济的体育文化肢解成技术关键、技术细节、练习步骤和方法,导致体育人文精神和生命价值无法得到体现和升华,体育运动所蕴含的智慧、激情、情感、自由、超越、公平、竞争、拼搏等社会属性得不到释放,误导了教师与学生对体育课程标准的社会性认识与理解。体育课程需要精神生命的激扬和社会生命的铸造,因为体育课程逻辑更接近于“身体的逻辑而不归属于理性的逻辑”。体育课程的“魂”与“魄”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将直接涉及到课程改革宗旨与成效。

体育课程的“魂”在于对学生精神生命的激扬,体育课程的“魄”在于对学生社会生命的锻造,体育课程“魂魄并铸”本质属性归属于社会的、民族的和国家的需要。换个角度说,体育课程所铸造的健康的、强壮的身体只有贡献于民族进步、社会发展才具有意义,因此体育课程标准化决不能遗忘课程的社会属性,标准化决不能把体育课程误导为单向度的科学研究范式。体育课程标准化必须纠正以过度理性为核心的畸形发展所导致的课程失衡现象,必须要把身体逻辑与社会逻辑整合为一体,才能使体育课程发育健全和健康成长。

1.3 现行体育课程的功利化

首先,功利化追求直接表现为对学生身体的生物性改造上,遗忘了体育课程对人的社会属性的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及顽强拼搏的精神”等社会品质教育虽然在体育课程目标中都有体现,但由于受“智力本位”及功利主义的影响,原本体育课堂上顽强拼搏精神被怕苦、怕累、怕脏现象所取代,体育课程对身体的关注不断滑落并凝聚在“肉体”之中,遮蔽了人们对体育课程社会属性的认识。尤其近些年来,由于应试教育下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体育在现代教育中呈现萎缩状态,独生子女的吃苦耐劳的品质,经受挫折的能力以及果断、自制、坚韧等良好的社会品质令人担忧,孩子从小被喂娇了、抱懒了、惯坏了。

其次,改革开放30年以来,课程属性的功利化更关注于课程改革实验表面的“轰轰烈烈”、更关注于学生唯生物性特征的体质改造。各类各级的诸多体育课程研究课题多出于功利化追求,如以《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为根本的高达标率“虚假”追求和研究,否则的话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可能20年持续下滑,可以说,近些年来,体育课程研究从身体与社会的紧密关系中丧失社会紧迫感、社会责任感和民族危机感,遗忘了学生身体的民族性、阶级性和国家意志需要,致使体育课程改革在急功近利、立竿见影的心态中飘荡,尤其面对目前学生个体的差异、城乡差异、地域性差异和校际差异,体育课程标准化并没有考虑到课程标准的操作难度,并没有看到教师对执行《体育课程标准》的无所适从,因此,体育课程的社会属性也难免在学生的人格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方面成为一种边缘的教育存在;阳光体育运动、校园集体舞、冬季长跑、体育中考、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等一系列体育政策也成为一阵风、走过场的例行公事,国家有关学校体育的结构性干预被随意性理论假设所取代,有关国家与民族兴衰的体育课程建设的长效机制令人担忧。

人的身体作为有限时间中的空间存在物,是可见的肉性身躯与承载着无限精神的统一体,是个体存在

的全部意义和唯一载体,体育课程唯有让学生心智“苦”,筋骨“劳”,其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信念才会得以养成,也才能承担起“天降大任”。因此对身体的控制与改造、规训与教化等行为模式一直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要领域。南怀瑾先生认为:“19世纪初对人类威胁最大的是肺病,20世纪是癌症,21世纪可能就是精神病。许多孩子精神有问题的背后,就是教育的问题。”因此,当前体育课程迫切地需要承担起培养人的社会属性的社会使命与责任。

2、对体育课程本质属性的理解与认识

2.1

身体教育决不能忽视国家意志

教育发展的历史证明:“教育同社会发展之间存在不同步现象,其根本原因或直接决定作用的因素是社会关系”。“人的本质在其现实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的发展是怎样的,不是由人性或人的自身所能说明的,从根本上还必须由社会历史条件和人的社会生活来说明,直接决定教育的因素是国家意志,“我们培养的必须是对国家、社会,甚至对全人类负责的人才”,因此教育的形态带有强烈的国家意志的烙印。

体育作为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身心教育,“从时间和空间维度考虑,学校课程保存和传承着特定的社会文化,同时受制于特定国家政治需求”。体育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等标准问题,绝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要根据国家需要来规定所教的内容,通过课程实施来实现对下一代的培养和教育,正所谓“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国动则一国强”。19世纪在欧洲兴起的《欧洲体操制度》的指导思想源于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本身强烈地反映了国家需要,如在1812年,体操创始人杨氏(F.L.Jahn,1760-1852年)组建了体操联盟,统一德国体操用语,设立体操日(实质为反法斗争纪念日),德国青年集体在体操运动过程中唱爱国歌曲,强调力量和纪律,体系内容包括提高纪律性的队列队形练习、器械体操和武器操练,其体系教育目的是提高德国青年的体能,强化德国国家意志,为德国的统一集聚军事力量。

体育课程标准作为一种课程范式,反映了当代社会发展对体育的期待与必然需求。但是个体的发展并非在真空中进行的,纯粹的、价值中立的体育课程观是不存在的,“任何社会制度下、社会的任何发展阶段,都不存在不考虑社会或国家需要的体育课程,占支配地位的阶级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影响制约着体育课程编定和实施”;而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无限度地尊重个性,弱化国家意志,忽视体育课程的社会属性,是对体育功能特殊性的漠视与弱化,由此也可能导致课程改革的失败。因此课程搞改革保持个性尊重的宽度和深度,保持“合法”的国家利益与“合理”的个性发展之间的适宜张力,无论是课程目标制定、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过程和课程评价,都要反映课程的最终目的――为国家发展服务。

2.2 “魂魄并铸”体现了民族性需要

体育课程本质属性反映了国家对人才体质健康的整体性要求。身体已经不再是一个纯粹的有机体,不再仅仅是医学、生物学和人类学的研究对象,身体表达不仅仅是光滑的皮肤、强壮而发达的肌肉、粗壮的骨骼,而更具有复杂的社会印记。以健康第一为核心理念的体育课程体系所关注的身体语境绝对不是想当然的一个简简单单的生物体,更远非仅用生物学术语而非社会性加以表达的身体,身体运动饱含着社会所赋予的民族情结、天伦人德和精神意志,身体折射着民族情感和社会情结。从鲁迅笔下的阿Q精神悲剧一直到“东亚病夫”的民族辱称,身体精神与意志的柔弱无不折射着社会的柔弱,因此身体作为社会意义的纽结,体育课程本质属l陛就一定蕴涵于某一社会范畴之中。新华社曾报道《中国学生体质调查:胖而无力影响国家竞争力》;《解放日报》上刊登《让“身体好”成为教育的起点》等文章无不表达着民族发展的身体愿望,正所谓《身体政治》中“身体本身也是目的”――民族兴衰角度考虑。因此从民族高度看,学生身体机能退化、体力不足和成人病症的低龄化、学生情感世界中对人不关心和对事不努力,精神空虚,心理失落等体质健康状况不仅反映着学生的生命存在状况,更反映着社会发展的民族危机。因此,“健康第一”的体育课程改革必须要首先满足身体状况改善的社会性要求,必须依据民族发展需要来规定体育课程本质属性。

2.3 身体的规训与教化是体育课程的现实需要

人的社会化是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必然过程,而人的社会化首先是对人的身体的社会化,即形成适应社会生活的行为规范。一方面,体育作为一种规范的、合作的、有组织的竞技运动,每种运动项目、每个动作,都有比赛规则和严格的规范性要求,这些规范对身体行为起着“戒律”作用,表现为一种身体的秩序、节制、约束,体现着社会道德和伦理的对身体“自由欲望”的规训与教化作用,体现出身体行为的公平、公正、公开的社会特征。因此体育课程属性定位要充分利用体育中各种运动规范及标准,发挥体育对身体的约束和控制功能,培养学生对比赛规则的服从能力,注重培养学生遵守规则比赛的规范意识及纪律修养,树立公正、公平的价值观念,把体育课堂营造出引导学生社会行为规范、践行社会规范的模拟场景。另一方面,体育课程倘若使学生长期在自主、建构与个性的状态下学练,长期忽视必要的身体教化与规训,那么所谓体育新课标也只是一种纯粹性理论,改革也只能有“顶天”之理想而无“立地”之功效,尤其我国目前多数学校每个班的男女学生人数较多(平均有50人左右),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体质和身体素质差异很大,其运动能力也各不相同,如果没有严格的教化与规训要求,那么无论教师素质多高,无论其怎么精心组织教学,总有一部分学生在被动接受,或应付了事,从而直接导致体育课程对学生的伦理道德、社会规范、行为方式等规训与教化的失败。

2.4 “身心兼修、魂魄并铸”需要制度化保障

体育课程作为表达社会意识形态的具体途径与方法,其功能实现需要通过强有力的行政干预行为,如加强学校体育立法工作,要深刻认识体育课程制度的权威性和长效性,保证“身心兼修、魂魄并铸”这一课程本质属性不受人事变动和个人思想倾向的干扰,确立体育课程“身心兼修、魂魄并铸”的主流意识不动摇,明确各方面应承担的职责;认真研究体育课程本质属性,建议成立具有社会学者参与的课程改革指导机构;重视体育教材建设,把握教材的正确政治方向,严格执行教材审查、出版、发行的有关规定;对课程实施和管理中的违规违纪行为,要有相应的处罚办法。

体育课程本质属性在于“身心兼修、魂魄并铸”的人的社会属性的培养。体育课程关于身体的问题不是简单的生物性问题,而是身体的社会性问题。体育课程不仅仅要强化身体、赋予身体能量,更要关注身体的社会情感、行为规范和伦理道德;课程研究要立足国情,立足民族发展需要,遵循特定的国家意志,担负起身体教育责任感和使命感。总之,身体是个体生命的全部,需要体育课程呵护学生的身体健康;但身体更属于国家与社会,因为唯有国家与社会才会使身体的价值得以认可、升华和提炼。

上一篇:蓝球表演艺术思考 下一篇:体育课上自主支持感\行为调节与课外锻炼意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