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韦达定理解答一元n次方程的收获

时间:2022-09-20 10:29:17

摘要: 韦达定理最重要的贡献是对代数学的推进,它最早系统地引入代数符号,推进了方程论的发展,用字母代替未知数,指出了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韦达定理为数学中的一元方程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对一元方程的应用创造和开拓了广泛的发展空间。但有人认为对已有定理的研究没有必要,其实我们如果对已有的定律或公式进行研究,往往会有新的收获,得到新的定理。本文主要阐述利用韦达定理解答一元n次方程的一些收获。

关键词: 韦达定理 一元方程 任意次幂之和

在数学中解一元n次方程是很平常的事情,但如果我们在解的过程中对其进行研究,可能会有新的收获,得到新的定理,例如韦达定理就是其中之一。笔者对于“一元方程根的任意次幂之和”也进行了一番探讨,得到了下列定理:

定理:设X (i=1、2、3、……n)是方程:X +a X +a X +……+a X+a =0的n个根,记S = x(k为整数),则有:S +a S +a S +……+a S =0。

证明:在方程x+a x+a X+……+a x +a =0(i=1、2、3、……n)的两边同乘以X ,得到X+a X+a X+……+a X+a X=0,以上n个等式相加即得:

S +a S +a S +……+a S =0?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1)

根据韦达定理,可求出Sk的几个初始值,通过递推式⑴即可求出方程n个根任意次幂之和的值。

特别是在n=3时,(1)化为S +a S +a S +a S =0?摇?摇?摇?摇?摇(2)

方程为:x +a x +a x+a =0

由韦达定理得:x +x +x =-a x x +x x +x x =a x x x =-a ?摇?摇?摇?摇?摇(3)

由(2)、(3),我们可以求出三次方程n个根任意次幂之和的值。

S =x+x+x=3S =x +x +x =-aS =x+x+x=a-2a S =x+x+x=-a+3a a -3a S =x+x+x=a-4aa +4a a +2a……?摇?摇?摇?摇?摇?摇(4)

由(2)、(3),还可以求出三次方程n个根负数次幂之和的值。

S =x+x+x=- S =x+x+x= -2 S =x+x+x=- +3 - ……?摇?摇?摇?摇?摇?摇(5)

从这个定理可以看出,方程的n个根任意次幂可由⑴式方便地求出,因此对于一些数学问题可以作出所涉及元素的辅助方程,以利用方程的理论、韦达定理、n个根任意次幂之和来帮助解答,常常可以将很难的问题化解为简单明了的解答。我们来看看以下的一些应用:

1.证明恒等式

例1.已知a+b+c=0,求证:

①a +b +c =3abc;

② = • 。

证明:设a、b、c是方程t +a t +a t+a =0的根,由a+b+c=0=-a ,得到a =0。

由(2)和(4)式可得到:S =a +b +c =a-2a =-2a ;

S =a +b +c =-a+3a a -3a =-3a ;

S =a +b +c =5a a 。

对于恒等式①a +b +c =-3a ,3abc=-3a ,则等式成立;

对于恒等式② = =a a , • = • =a a ,则等式成立。

利用同样的方法我们还可以证明下列很多的恒等式:

①2(a +b +c )=(a +b +c ) ;

②a +b +c =3a b c -2(ab+bc+ca) ;

③a +b +c =-abc(ab+bc+ca);

④ = • ;

⑤( ) +( ) +( ) =( + + ) (x、y、z互不相等)。

2.求代数式的值。

例2.已知a+b+c=0,abc≠0,求 + ( + + )的值。

解:设a、b、c是方程t +a t +a t+a =0的根。由上述分析得到a =0,S =-2a ,S =-3a ,S =- 。则有: + ( + + )= + ( )=0。

3.用来分解因式

例3.化简:①(x+y) +x +y ;②(x+y) -x -y ;③(x+y) -x -y 。

解:设(x+y),(-x),(-y)是方程t +a t +a t+a =1的根,(x+y)-x-y=0。由上述分析得到a =0,

①(x+y) +x +y =S =2a

=2[(x+y)(-x)+(x+y)(-y)+(-x)(-y)]

=2(x +xy+y )

②(x+y) -x -y =S =-a S -a S -a S =5a a

=5[(x+y)(-x)+(x+y)(-y)+(-x)(-y)](x+y)(-x)(-y)

=5xy(x+y)(x +xy+y )

③(x+y) -x -y =S =-a S -a S -a S =7aa

=7xy(x+y)(x +xy+y )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高职高专英语互动教学探究 下一篇:关于职业高中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