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

时间:2022-09-20 09:06:08

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

社会资本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资本概念内发展起来的与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相对应的理论概念。最早从社会学意义上提出这一概念的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他于1980在一篇名为“社会资本随笔”的短文之中,正式提出“社会资本”这一概念,并把它定义为“真实的或虚拟资源的总和”,对于个人与团体来说,由于要拥有的持久网络是或多或少被制度化了的相互默认或认可关系,因而它是自然积累而成的。但真正对“社会资本”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论述的则是芝加哥大学教授詹姆斯・科尔曼,他认为社会资本就是个人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财产,他们由构成社会结构的要素组成,主要存在于人际关系与结构之中,并为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要获得社会资本只有通过成员资格与网络关系才能获得回报。“社会资本”包括社会团体、社会网络、网络摄取三个方面,个人参加的社会团体越多,其社会资本越雄厚;个人的社会网络规模越大,异质性越强,其社会资本越丰富;个人从社会网络摄取的资源越多,其社会资本越多。社会资本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不能离开人而存在,其主要表现形式有义务与期望、信息网络、规范与社会组织等。

社会资本是一种通过社会关系获得的资源,在中国这样一个伦理型的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社会中,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当多个竞争者所拥有的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时,一个人比其他竞争者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本,这个人就会在竞争中占有极大的优势,比其他人更容易达到自己的目标。社会资本日益增长的作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自布劳与邓肯以来,教育因素等人力资本对个人职业地位的获得的重要作用,已为大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所证明,而社会资本概念则使学者们日益注意到个人社会网络对其职业地位的获得的影响,甚至超出教育等其他结构性要素。教育作为一种投资,它能给受教育者个人及其家庭带来较高的回报,当然这要以受教育者适时就业为前提,大学生就业既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众多的理论加以指导。2003年是高校扩招就业的第一年,据教育部公布的毕业生的签约率仅为50%左右,是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大学生就业形势,随着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推进,中国的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开始日益凸显出来,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当中,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中感到最为头疼的是市场不规范,社会关系复杂,社会资本缺乏,就业信息不灵。

一、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功能分析

大学生的人力资本是他个人在人才竞争的市场中击败其他竞争者的重要手段,可以理解为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内因,人力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已被大家普遍认同;而大学生的社会资本决定了一个大学生在求职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在同等条件下,拥有较广泛的得力的社会网络与信息网络的求职者在择业中具有明显的优势。社会资本对大学生择业成功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是大学生择业的敲门砖、试金石,可以理解为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外因,然而对于社会资本在就业中的作用人们信息不灵,综合能力相对缺乏,及时充分就业难以到位。

要全面把握社会资本在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必须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讨论,这里借用了默顿的功能分析方法,对社会资本进行正功能与反功能分析,正如美国社会学会主席波特斯在对社会资本的作用做了全面的分析后指出:社会资本不仅具有积极的作用还具有消极的作用,与社会资本有多种来源一样,它的后果也是多种多样的。

(一)正功能分析

科尔曼在论述他的社会资本理论中曾指出:社会资本是影响个人行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的重要资源。“它可以从功能上动员社会结构的各种要素,有助于个人或团体获得资源掌握信息,从而实现特定目标”。韦恩・贝克也有类似的观点:“拥有恰当的网络关系,个人与公司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投资于社会资本就是投资于成功”。具体运用于求职过程中的社会资本主要是指求职者所拥有的社会网络、信息网络等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择业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对它的投资与利用。

1、社会资本可以帮助收集、筛选信息,可以弥补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的不对称。当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发育尚不完善,大量的劳动力供给需求信息交流仍属于非制度化阶段,缺乏一定的公开性、易得性。大学生就业时也普遍的感到最缺乏的是及时有效真实可靠的需求信息。由于毕业生自己与外界联系有限,获取信息相对较难。如果通过学校的老师、自己的亲戚朋友等社会关系网络,可以帮助建立起一个可信度较高的信息网络。

2、社会资本可以帮助推荐就业。在双向选择的就业市场与就业过程中供需双方最大的障碍是彼此不够了解,担心把握不准,通过供需双方都比较信任的熟人推荐,彼此心里都感到踏实,成功的机会自然增加许多,而且目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注重自己所拥有的社会资本,他们不再是简单地在人才市场中推荐自己,而是越来越多利用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来获得就业机会。边燕杰等人的“弱关系”假设,而通过对中国的就业过程与社会网络的研究,他发现工作分配的关键环节上人情关系强弱差异十分明显,能够给求职者提供帮助的中间人与最终帮助者,求职者的关系都是强关系,因为弱关系意味着不太信任与缺乏义务,并且在注重人情关系的中国社会中,带有强关系的社会资本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更是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期,拥有社会资本多的人比拥有社会资本少的人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在高校毕业生中强关系的作用在非制度性的社会支持中很明显,实际中常常反映出毕业生依靠弱关系获得就业信息后,往往通过强关系或间接作用的强关系来确定工作。

3、社会资本有助于降低就业成本。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络因为能够节省成本,加速信息流动而具有特殊的价值。对于求职就业的大学生而言,通过社会关系网络可以减少就业环节、缩短求职就业的时间,以较低的成本获得某些有助于它求职成功的资源,这些资源包括“信息”与“影响”两大方面。另外,就业市场尚未发育成熟,关系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市场的替代物,承担的是求职者与其就业岗位匹配起来的功能。

(二)反功能分析

社会资本在为某些人提供机遇便利的同时也限制、排斥了其他人。波特斯在分析社会资本的消极作用时指出社会资本具有四个方面的消极后果:排斥圈外人;对团体成员要求过多可能阻止了其他成员创新的成功;限制了个人自由;用规范消除了差异,产生了向下的压力等。

在波特斯看来在一个群体之中,群体成员借之以获益的强关系会阻止这一群体之外的个体获得为该群体控制的特定资源,对于非群体成员――“局外人”来说,获取这种资源必须付出更高的成本。在某些条件下,关系网络的封闭性将会阻止群体成员的进一步发展,一些在创业初期大有帮助的社会关系在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就可能转化为强大的阻力。整个群体获益是以牺牲个人自由为代价的,社会关系的强化,必然导致个体从属于群体乃至个体消失于群体之中的局面,一个规模较小的群体或社区内的社会关系网络将会导致其成员对主流社会的相对敌视态度。

简言之,正如波特斯所言:“社会关系网络能够更好的控制个人的行为并提供获取资源的优先渠道;但社会关系网络同样可以限制个人的自由,并阻止外人获得同一资源的渠道”。

社会资本本身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具有不平等性与排斥性,而人们由于社会资本的半径大小不一、存量不同,进而会造成竞争的不平等,造成社会不公平感的蔓延,个人与社会的疏离等问题,在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职位毕竟是有限的,总有一些人会败下阵来,当看到一部分人在为求职不遗余力的“拉关系”“找门子”,甚至公务员的招考过程中一些学生因为没有强关系渠道纵使分数再高有时也无济于事,这必然会使很多大学毕业生在心理上产生巨大的挫折感与被剥夺感,会强烈的感觉到社会的不公,造成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认为当今社会就是一个“权钱关系型”的社会,甚至对周围的人产生消极看法与不满情绪,进而造成一些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二、大学生就业社会资本的积累

尽管社会资本的滥用会造成诸多负面效应,但并不能忽视它的积极功能,在把它控制在个人与社会都接受的范围之内,我们仍然要加强对社会资本的积累。在理论上讲,一方面要重视强关系,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去建立强关系,虽数量有限、同质性高,但却是在施加影响上有重要功能,同时不要把自己局限在强关系,避免形成封闭性的交往圈子;另一方面应利用各种机会建立自己的弱关系,并不断通过已有关系网络扩大自己的社会资本,弱关系不仅异质性高,可以把不同的社会界限与等级连接起来而且具有再生产的能力。

(一)善于发掘现有的社会资本

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社会联系,亲戚朋友、老师、同学、老乡,甚至同学的同学,其实这些都能成为很好的社会资本,要发掘这些社会资本关键在于平时应该注意与他们的交往,并注重交往的方式与质量,无疑对于信息量的增加是大有裨益的,因为交往是双向的,这就涉及到社会资本的互惠性。

(二)加强与社会的交往接触,善于积累社会资本

大学生与社会接触的少是缺乏社会资本的重要原因。因此,参加兼职、打工、实习、毕业设计等各种社会实践机会,是加强与社会交往的、弥补自身社会关系单薄的重要途径,通过社会交往锻炼提高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扩大自己的社会交往的范围,形成更大范围的社会关系网。

(三)抓住机遇展示自己,不失时机地加强人力资本积累

人力资本的丰富有助于社会资本的产生,在社会资本的形成过程中,个体受教育的年限与程度和社会资本的联系可能是最紧密最重要的。

总之,社会资本在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也一直是增加的,随着本科教育的大众化,在专业界限模糊的作用下,就业信息将变得日益复杂,这就意味着我国社会的学历层次在提高的同时,社会资本运作空间在扩大,特别是社会个体掌握信息越不完全,社会资本运作的空间就越大及社会竞争的实际存在,社会竞争越激烈,社会资本运作的空间就越大。大学生就业关系到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安宁、千万个家庭的幸福,历来受到党与国家、社会的关注与重视。社会资本作为一种关系型资源在大学生就业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尤其在中国这样的关系本位型的社会之中。

与此同时,社会也应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协调社会资本的不平等性,为此必须建立起社会网络与信息网络体系,完善社会的公平机制与监督机制,防止社会资本在某一群体或个人上的过度集中,严格限制政治权力对社会资本的渗透、污染,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一条正当合法的社会资本渠道。

参考文献:

1、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

2、姜继红.社会资本与就业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边燕杰,洪询.中国和新加坡的关系网和职业流动[J].国外社会学,1999(4).

4、Alejandro Portes.Social Capital: Its Origins and Applications in Modern Sociology[J].Annual Rev.Social,1998(24).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

上一篇: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的对策探讨 下一篇:对浙中城市金华市的区域经济分析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