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产工作中存有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分析和防范措施

时间:2022-09-20 08:21:15

助产工作中存有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分析和防范措施

【摘要】目的分析助产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探讨有效防范措施。方法对本院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间妇产科收治的79例分娩产妇进行分析。结果助产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存在于待产过程记录、助产护理操作的过程中,包括医患纠纷隐患、急救感染风险等。结论助产工作是医院的高危工作之一,助产人员的工作与母婴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操作不规范可能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层出不穷,必须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提高助产工作的安全系数,减少医患纠纷的产生,最大限度的保证母婴健康安全。

【关键词】助产工作;不安全因素;防范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间妇产科收治的79例分娩产妇,年龄在20~43岁,平均年龄为31岁。顺产41例,剖宫产36例,难产2例;顺产病例中有5例会阴裂伤,2例宫颈裂伤,1例产后大出血;剖宫产病例中有3例胎儿宫内窘迫,1例产妇休克。助产士因注射针头、锐器刺伤11例。

12方法综合查阅医院妇产科产妇分娩病例,分析评估因助产操作原因导致的医患纠纷隐患和急救感染风险等。实施有效防护,最大限度保障助产人员和母婴的安全。

2结果

由于助产工作的特殊性,护理对象都是分娩和即将分娩的孕产妇,助产人员经常接触孕产妇的羊水和体液,属于易受感染人群。此外在助产人员的工作过程中操作疏忽可能对母婴的生命健康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因此必须采取积极措施防范助产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进一步提高助产安全系数和医患满意度。

3讨论

助产工作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存在于待产过程记录、助产护理操作的过程中,包括急救感染风险和医患纠纷隐患等。

助产工作时常与孕产妇血液和体液接触,助产士在进行接产、阴检、肛检、会阴侧切和阴道会阴缝合时,不可避免地会与孕产妇的血液、恶露和羊水进行接触,从而产生潜在危险。此外,注射针头和锐器刺伤也是助产人员面临感染风险的途径之一。会阴阴道缝合术等操作部位隐蔽,缝合难度大,加之产妇不配合等因素,特别容易造成针头和锐器刺伤。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医疗服务中由于针刺或者锐器刺伤,有可能导致医患间的AIDS传播[1]。对此的应对防范措施有:培训助产人员有关职业防护和医疗感染的知识,增强防护意识,掌握防护技能。在新入职的助产人员上岗培训中加入医疗感染知识和职业安全预防。组织助产人员参与相关的学术交流活动。建立系统的感染防护管理体系,认真贯彻《医护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制定感染应急预案,降低感染的发生率。具体做法如严格规范操作程序,避免注射针头和锐器刺伤皮肤或粘膜,接触孕产妇血液或体液时应戴医用手套,会阴侧切和剪短脐带时选用钝头剪刀。产房应配备防水鞋、防水接生衣等,督促助产人员自觉正确使用防护用具。一旦发生锐器刺伤应立即向远心端方向挤血,用用流动水冲洗伤口,再用医用酒精或碘伏消毒并包扎[2]。产房定期消毒,自然通风,产妇分娩后应用紫外线消毒30 min,用有效氯消毒液擦拭产床和地面。定期组织助产人员进行体检和计划免疫。

助产人员在待产过程记录和助产护理操作的过程中一些工作失误和疏忽,很有可能造成医患纠纷等潜在隐患。例如产时记录不完整导致晚期产后出血和产褥感染等后果,助产人员在产程中未发现异常,产妇产力不足、骨盆狭窄、对胎儿体重估计误差较大等,都容易造成医患关系紧张或医患纠纷。因此助产护理工作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助产人员应提高自身法律意识,了解《医疗事故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等相关法律常识,在工作中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从法律角度规范书写助产护理资料,特别是记录产程的分娩记录产程图和产程观察,以及需要家属签字的阴道助产同意书和难产处理知情书等,必须保证字迹清晰、项目齐全,严禁漏记错记、涂改捏造,保证助产记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3]。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职业形象。加强培养助产人员的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能力,重视孕产妇的精神心理状态,对孕产妇进行必要的产前和产时健康指导和心理疏导,缓解孕产妇的紧张情绪,提高助产效率。

综上所述,助产工作是产科工作的重心环节,直接影响到分娩成败和母婴的生命健康。因此应正视助产工作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加以职业规避,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范,不断提高助产护理的服务质量,降低和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倪亚萍,周春花助产士在产科护理中不安全隐患的原因分析医学信息,2010,23(12): 237238.

[2]金飞,吴箐,王珊珊助产士在产程监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及预防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1, 33(6):9394.

[3]戴青梅,王立英,刘素美,等医务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中华护理杂志, 2002,37(7):532.

上一篇:三种方法治疗牙本质敏感症近期疗效的对比分析 下一篇:38例老年人心肌梗死的急救与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