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形势下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时间:2022-09-20 05:42:49

论新形势下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摘要]受国际金融危机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形势更加严峻,经济增长的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金融危机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应由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转为依靠内需和消费带动。

[关键词]经济增长方式;需求结构;消费

一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我国对外贸易形势更加严峻

国际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陷入经济衰退,需求骤减导致我国对外贸易严重受阻。2009年我国出口总额同比下降16%,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又加剧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困难。“中国制造”屡遭贸易摩擦,2009年美国采取的贸易保护措施包括反倾销和反补贴,“337条款”以及特保案等。2009年前三季度,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产品发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特保等在内的贸易救助调查88起,涉案总额达102亿美元。2009年1―8月,G20成员对我国共发起贸易救济调查73起,同比增长27%。贸易保护不仅是对某一行业的限制,其负面效应还会通过传导机制影响到被制裁行业的上下游产业,造成整个产业链发展减缓。

(二)经济增长方式的动力结构严重失衡

在当今世界产能过剩,全球市场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的背景下,需求拉动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和出口形成最终需求,投资只是相对意义上的最终需求,缺乏消费和出口的投资只会形成闲置生产力和产能过剩。“十二五”期间重点强调需求结构的调整,让城乡消费和民间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结合2009年的经济数据可以看出,国内投资占GDP 42%,同比增长33.3%;而前三季度消费增幅只有15.1%,这说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已出现严重结构失衡。

二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0

(一)过分依赖投资导致产能过剩

2009年我国的投资率上升至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水平46%,而消费则下降至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水平。投资和消费的严重失衡,意味着大量投资实现的生产力会出现过剩。我国目前已有许多产业存在产能过剩,如钢铁、水泥等传统行业产能大量过剩,数据显示2009年国内钢铁产量约为6.6亿吨,但国内需求仅为4.7亿吨,存在25%左右的过剩产能。而国内水泥总产量达17亿吨,存在约3亿吨过剩产能。

单纯靠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在短缺经济条件下能发挥有效作用。但转向需求约束型经济后,买方市场占主导,投资增加的供给不能为市场所吸收而形成无效供给。在消费不足、出口萎缩的情况下,投资增加只会导致能源、材料的供给跟不上投资需求,进而对工业生产、物价水平和银行风险等造成负面影响。

(二)居民消费需求严重不足

金融危机给就业造成的压力,明显影响了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2008年我国私人消费占GDP 35%,比2000年的48%下降了13个百分点。美国等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消费率均在80%以上,这说明我国居民消费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部分发展中国家。

居民消费需求不足,主要是因为收入相对下降而并非过度储蓄。2009年10月,我国本外币存款达60万亿人民币,其中城乡居民存款接近24万亿,占总存款的比重比五年前下降一倍。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而国有企业和政府收入增速却高于GDP增速。这说明经济增长的成果不为民所用,“国进民退”最终将削弱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三)对外贸易依存度过大

外贸拉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容易受制于国际市场的变动。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出口急剧下降。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加剧了出口加工贸易的倒闭和产业工人失业。2009年上半年,我国进出口总额9461亿美元,同比下降23.5%。2009年净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即负向拉动作用。在外部需求萎缩、出口大幅下滑及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的情况下,我国依赖出口和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会导致经济不可避免地出现滑坡。

三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对策

(一)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目前,我国正处于消费结构加速升级换代的时期,扩大消费需求的潜力巨大,而关键在于增加居民收入。因为增加居民收入是扩大消费需求的直接手段,只有居民收入持续提高,消费需求才能持续增长,产能过剩的压力和经济对外需的过度依赖才能得到缓解,从而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提高居民收入必须改革收入分配体制,改变现有的分配结构。在初次分配中,2007年劳动者报酬占比为39.74%,较1995年的51.44%下降了11.7个百分点。而目前我国家庭收入最高的20%阶层和最低的20%阶层的收入差,从2000年的3.6倍扩大到2008年的5.7倍。所以要扩大消费需求,首先应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其次应加大对二次分配的调节力度,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二)增加政府公共服务支出

2009年12月我国居民消费保持了15%的增速,在公共和准公共消费领域的投资比重明显提高。从长远来看,应加大对学校、医院、养老院和其他民生性公共消费品的投资和生产,这对于拉动个人消费具有积极作用。政府增加公共服务支出,居民在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的支出必然减少,其谨慎预期就会弱化,消费倾向就会提高。总体上,我国政府机构离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还相差甚远,现在应让政府支出结构向公益性回归,增加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加快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将注意力从对GDP的关注转移到对人民生活需求的建设上来。

参考文献

[1]刘小芳,后经济危机时代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思考[J],特区经济,2010,(07)

[2]蒲晓晔,赵守国,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结构分析[J],经济问题。2010,(04)

作者简介:舒杏(1986-),女,汉族,江西靖安人,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上一篇:经济转型要求国有银行改革 下一篇:探析天气风险以及天气衍生品在我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