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合参治疗胃下垂并62例病例分析

时间:2022-09-20 03:14:53

病证合参治疗胃下垂并62例病例分析

【关键词】胃下垂;病因病机;临床表现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667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4054-02

胃下垂是消化科的常见疾病,发病率较高,临床较为多见,且病程较长,治疗比较复杂。笔者数年来采取辩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治疗胃下垂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随机抽取113例临床患者,对胃下垂的治疗进行总结如下:

1病例介绍

113例病人,男57例,女56例,平均年龄39.2岁,病程2-10年,113例病人皆以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为基本治疗原则,同时根据个体差异及伴随证候加减药物及剂量。以8周为观察周期,痊愈76例,有效37例,总有效率100%。

2总结分析

胃之位置就祖国医学而言位居中焦,常在岐骨陷处。《医宗金鉴》胃脘病总括说“心痛岐骨陷处痛”,此处心痛即指胃痛言。《医学正传》中云“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心也”。

胃与脾同属中焦,且互为表里。胃主受纳腐熟水谷,有水谷之海之称,太仓之喻。脾虚可致胃气不足,受纳腐熟不能,升提无力而出现胃体下陷。《中藏经》云“胃气壮则五脏六腑皆壮也”。《医宗必读》说“安谷得昌,绝骨则亡……胃气一败,百病难施,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六腑而气至,和调五脏而血生,而人之以为生者也。”

胃下垂是西医病名,是指胃的位置低下,不在岐骨陷处,胃体下垂至脐部或更低而命名。从运动解剖学看来,胃不在原位,必然会影响到胃的排空、消化、吸收功能,久之就会出现营养不良、乏力、食欲降低、上腹饱胀等症状体征。

2.1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胃下垂多由气虚升举无力所致,或由先天体质虚弱元气不充,或饮食不节劳倦伤脾胃,或大病久病后失于调养,损耗中气,以致中气不足,升提无力而致胃体下垂。饮食伤胃是致病之标,中气不足为致病之本。

2.2临床表现本病的临床表现多由脾气不足,胃气不降所致。症见脘腹不适,嘈杂,腹胀,嗳气,时有疼痛,饭后坠胀感,上腹饱闷,纳差,特别在站立或劳累后,症状加重,舌淡胖,苔白,脉细弱无力。

2.3证候分析胃因中气虚弱及饮食失调,损伤中气而下垂,纳化失调,气失升降而脘腹不适嘈杂,胃失和降,气滞中宫,故腹胀,胃气上逆故嗳气,食气壅滞。胃失通降,不通则痛,故时有疼痛,胃体下垂在饮食之后,食积胃中而下垂更甚,故饭后有坠胀感,中气虚胃气弱失于受纳腐熟之职,故纳差,脘腹饱满而闷。中气本虚,气虚下陷,胃体下垂,人站立时下垂更甚,同时劳则气损,中气更虚,故劳累或站立时症状加重,舌质淡胖,苔白,脉细软无力,皆为中气不足,脾胃虚弱之象。

2.4疾病特点通过笔者多年来的观察,本病在临床上尚有二大特点:一是当腹部坠胀嘈杂不适时,经卧床休息片刻后,症状即有所缓解。这是因为下垂之胃在卧床后,下垂之势立缓,故症状有所减轻。二是胃下垂后,当跳动或扭转身体时,可闻及腹内有拍水声。这是因为人体脏腑接壤,各脏腑均占有一定的位置和相应得空间,当胃下垂时,势必影响和挤压其他脏器,大小肠首当其冲,盖小肠主化物,泌别清浊。大肠主传导排泄,大小肠被下垂之胃挤压,功能失权,水谷糟粕留滞,故转动身体时可闻及腹内有拍水声。

2.5治则方药本病成因为中气不足,胃气失和,胃体失于约束所致。根据《内经》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之旨,治疗当补益中气,升提胃腑为主,佐以调脾胃,导引水湿,即调其胃气,因胃气是消化系统整体功能的概括[1],故胃气和顺,脾胃就可恢复其正常功能。拟补中益气汤以补益中气,辅以羊肠线包埋脾俞、胃俞、上脘、中脘、下脘五穴以助其功。

药物组成:黄芪30g、力参10g、炙甘草10g、升麻10g、柴胡9g、当归10g、白术10g、陈皮10g、大腹皮10g 水煎服,日一剂。

方解:人参、白术、黄芪三味名曰保元汤,专治一切气虚之症,佐白术以健脾,当归以活血养血;气乱于中,清浊相扰,用陈皮以理气,且以散诸甘药之滞,胃中气下陷,用升麻、柴胡气之清而味之薄者,引胃气以升腾,复其本位;以大腹皮以利水气,兼以健脾益胃。更可配以羊肠线包埋脾俞、胃俞、上脘、中脘、下脘五穴助其醒脾健胃,导引外浮生长之功,共奏奇效。

加减:食欲不振者加谷麦芽、陈曲、内金;恶心呕吐者加姜半夏、砂仁;脘腹胀满者加苏梗、川朴、大腹皮;脘腹疼痛者加甘松、元胡、赤芍;兼胃阳虚者可用升阳益胃汤。

3临床体会

胃下垂即祖国医学中之胃下病,《灵枢・本脏》早有记载:“胃下者,下脘约束不利……” 胃下垂的病机多责之于脾胃运化失职,中气下陷。故采用调补脾胃、升阳益气之补中益气汤,以调节胃液分泌,促进消化,达到益气健脾、升阳举陷[2]。胃下垂的治疗应参照“胃痞”病治疗,正如朱震亨《丹溪心法・痞》中所说“痞者与否同,不通泰也”;《景岳全书・痞满》明确指出“痞者,痞塞不开之谓”。然又与“胃痞”不完全相同,此满张是由于中气不足,脾虚运化无力所致,而胃痞可因饮食积滞而成。故治疗本病必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用“胃下垂”为病,用脾虚升举失职为机,中气不足为其证,治疗既要补其中气之不足,又要升举下陷之胃器,还要通畅胃肠之道路,正所谓“胃以通为用也”。通过辩证与辨病结合治疗113例病人的临床效果观察,笔者认为,在脾胃病的临床治疗中,要师于古而不拘泥于古,结合临床实际灵活掌握,方能取得奇效。在其他系统的临床治疗中,我们也应该多方实践,总结经验,与古方验证,从单病种到系统性疾病,从临床治疗到日常调养,去糟粕取精华,早日形成完整、系统、适应面广、效果突出的中医临床标准体系。

参考文献

[1]马居里,严惠芳,等.“胃气”内涵的现代诠释[J].陕西中医,2006,26(9):939-941.

[2]周际江,项新华,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胃下垂62例临床观察[J].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12(1):23.

上一篇:中药辨证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60例 下一篇:中西结合治疗股骨干骨折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