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学科规律促进素养提升

时间:2022-09-20 02:45:20

如何设计和推进语文课堂活动,使语文课堂活动聚焦、有效、生动,这是语文教师需要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研究的课题。实践中,一些老师在活动的设计和推进过程中比较随意,不太顾及学科、学生、教材等的实际,比较盲目,比较杂糅,效果自然就不太理想。为此,我们需要遵循课堂活动开展的基本原则,增强课堂活动的魅力。

1.基于文本,充分用好教材。课堂活动的设计和展开,必须基于教材,充分用教材来说话,让学生凭借教材获得语文的滋养。而不能因为猎新猎奇,刻意设计,把教材丢在一边,不让教材这个例子充分发挥作用。黄厚江老师有个经典教例。他教《孔乙己》,让学生感悟孔乙己这个形象,紧扣文本,开展了“读手、品手、、析手”等活动。何以如此?小说《孔乙己》短短2000多字,写“手”的就有近10处,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的善良、迂腐,还有他的自命清高、好吃懒做的性格,无不在“这双手”上得到表现。也就是说,孔乙己的“这双手”是孔乙己性格的标志,也是他命运的象征。所以,黄老师的课堂活动就以“手”为核心,引导学生由“手”读出人物的性格,由“手”读出人物的命运,由“手”读出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源。这样的语文活动设计和推进,就源于文本,紧扣文本,把文本本身的资源充分的利用好。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就凭借教材得以提升。所以,开展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活动,老师不能想当然,或只是为了求热闹,把文本丢在一边,而应从文本的实际出发,根据文本的实际精心设计,巧妙推进,让学生真正深入文本内部,把文本的思想和艺术理解透。这是语文教学的前置性条件。有位老师在《明天不封阳台》教学中,分别采用“新闻会客厅”(人类与自然的对话)与“辩论赛”(围绕“明天封阳台与不封阳台”展开辩论)的形式,学生唇枪舌战,煞是热闹,却将文本冷落一旁,课堂上充斥着肤浅的对话和应景的问答。这样的课已经异化为思品课了。

2.基于学生,激发学习热情。活动是为学生而展开,为学生的学习而展开,所以必须基于学生学习的实际,努力让学生投入,让学生有所得。著名特级教师宁鸿彬在教《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时,安排的教学活动就注重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努力用极有创意的设计,激发学生对“消息”这种文体的学习热情。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①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②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③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学生一思考,一交流,明白了:@是个金字塔结构,活动一就是标题训练,活动二就是导语训练,活动三就是新闻的主体训练。学生在活动中认识文体的特征,在训练中发展言语思维,提升了思维品质。

不同学段学生水平有异,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到这一实际,让不同学段的学生都能有所收益。吉林省高中语文孙立全名师工作室,小学和初、高中老师同台执教柳宗元的绝句《江雪》,小学抓诵读,理解情境:初中析意境析情感,体会“仕”与“隐”的选择,结合柳宗元《愚溪诗序》;高中析禅意、析诗中有画、诗中有人、诗中有我。这是典型的基于学生的设计,因材施教是最有效的教。

3.基于学科,凸显语文味道。语文学科有鲜明的学科特点,也就是专家们津津乐道的“语文味”。语文课堂活动的开展必须注意彰显学科元素,让语文味更浓一点。有位老师执教《再别康桥》,向学生展示了好多剑桥大学的画面,配了美妙的西方音乐,很是优美。但忽视了一个基本原则:语文课不是艺术欣赏课,语文学科有自己的专责。林忠港老师说:“培养学生的言语思维,提升学生在语用方面的思维品质,才是语文学科的专责。”黄厚江老师教《黔之驴》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学了驴虎的故事,下面我们就来讲故事。注意要忠实于原文进行合理想象,要有故事性。小时候我们讲故事怎样开头?(生讲故事)

师:这位同学注意了故事性,但有个细节,驴到底踢到老虎没有?(生:没有,老虎很机智的)

师:我们把讲故事的要求提高一点,分别用虎和驴的口气来讲。挑战一下好吗?(一男生用驴的口气讲,老师说讲得很生动,故事性强,有味道;一女生用虎的口气讲,老师说把老虎的心理表现得很细腻,层次分明。)

师:老虎的故事比驴的故事更生动更具体,那课题为什么是“黔之驴”而不是“黔之虎”呢?(生:用驴反衬虎的聪明机智;从老虎的角度写驴;联系时代是讽刺朝廷官员。)

在这里,《黔之驴》的课堂活动,用黄老师自己的话说就像山民种地,在语文的地里种着语文的庄稼。他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用语文的方式教学生学语文,在阅读中学阅读,在写作历程中丰富写作素养,这是语文教学的正途。

4.基于目标,强化活动指向。课堂活动必须有明确的指向,不能像技术不好的司机开汽车“游盘”。我们看余映潮老师以朗读带动品析的两个课例。一是教《安塞腰鼓》的美段朗读: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余老师组织了这样的“四读”活动:一读,把握语速;二读,读出激情;三读,读出本段“叙议结合”的结构特点;四读,读好描叙部分的一个总说句“狂舞在你的面前”;二是教《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一读,用“略略停顿”的方法,读清文中的两个故事;二读,读好“客人”的不同语气;三读,读出“元方”的个性特点;四读,在语速的起伏变化中,表现故事的波澜。看看余老师的设计,想想我们日常课堂的朗读活动,很多老师是会汗颜的,因为我们平时教学让学生读书,只是停留在“读”上,没有明确的指向,读的效果自然不好。所以,课堂活动必须有明确、强烈的目标,每一次课堂活动目标不能杂乱,要相对单一、聚焦,努力解决一个问题,以期收到好的效果。

上一篇:无功补偿装置在矿井供配电系统中的应用 下一篇:浅谈新形势下如何打造优质高效的生物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