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骤”字析文意

时间:2022-04-23 01:31:53

李清照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被选编入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深得学生喜爱,这无疑是拣玉挑金之举。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少学生对“昨夜雨疏风骤”进行交流探讨时产生了争议,一方认为应解读成“雨大风狂”,一方则认为应该是“小雨时风”。课下,笔者翻阅教参,发现里面的“名家赏析”是2000年第10期《文史知识》中陈祖美先生的鉴赏文章,他借用欧阳修“雨横风狂三月暮”(《蝶恋花》)来阐释“雨疏风骤”,指出是雨横风狂景象。但经过研读,笔者认为陈文对“骤”字的解读值得商榷,现提出个人看法,以求教于方家。

虽然吴小茹先生把“卷帘人”释为“正在卷帘的丈夫”,但所给的理由并不充分,存在着语焉不详之嫌,应置此不究。倒是陈祖美等学者把“卷帘人”解作侍女,更为妥贴,认为李清照作为贵家新妇,恐怕难得无拘无束地饮酒、睡懒觉,即使丈夫百般娇惯她,还有公婆和两位妯娌相督呢。“卷帘人”解作侍女的观点,颇可以通过对“骤”字的辨析来寻找支持。

《说文解字》释“骤:马疾步也。从马,聚声。”“骤”的本义是“马疾步也”,那么“昨夜雨疏风骤”的“骤”就是指疾、快呢?鲍善淳教授在《读古文入门》一书中说:

“骤”,古今都有急速的意思。但在现代汉语中,则主要作‘“骤然”、“突然”讲,而在古代汉语中,主要用来表示“屡次”。如“问于李克曰:‘吴之所以亡者,何也?’李克对曰:‘骤战而骤胜。’”(《吕氏春秋・适威》)“骤战骤胜”即“屡战屡胜”。“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楚辞・九歌・湘夫人》)”“骤得”即多次得到。“骤”作“屡次”讲,是古文的常用义。段玉裁也说:“今之‘骤’为暴疾之词,古则为屡然之词。凡《左传》、《国语》言‘骤’者,皆与‘屡’同义。”

不仅“《左传》、《国语》言‘骤’者,皆与‘屡’同义”,而且《史记》中“骤”也有屡次之意:“昔吾骤谏王,王不从。”(《史记・周本纪》)另外,“骤”一般不描绘风之狂烈,而是多描述雨之急猛,如“骤雨不终日”(《老子》)、“暴风骤雨”,“不怕风狂雨骤,恰才称、煮酒残花。”(李清照《转调满庭芳》)由此可知,“昨夜雨疏风骤”中的“骤”释为“多次”较妥。“昨夜风疏雨骤”即指描绘了一幅漫长春夜,细雨淅淅,和风时起的夜雨景象。这样解释不仅符合山东春天自然的天气情况,还与此词的恬静、淡愁的意境相谐和。

词人与侍女问答,一方问得是那样小心、急切,一方答得是这样平静、淡漠。在这里侍女平静淡漠的回答,显得所答内容真实无奇:海棠花依旧盛开,并未被风雨摧损。面对主人的询问,作为“卷帘人”的侍女一定出户张望,得到屋外的自然景象而作出真实的回答,此亦说明昨夜没有雨狂风烈的天气。

李清照《好事近》“长记海棠开后,正是伤春时节”,点出了海棠花开不在晚春时节,天气远距夏季。生活在江北的人应有这样的常识,春天的雨下不大,更不会狂风彻夜不息。北宋诗人陈与义诗《春寒》“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诗写二月的海棠独立细雨,任细雨侵袭其胭脂色。南宋词人蒋捷词《虞美人》:“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鞔ΑBザ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蒋词写出海棠花开之时,春寒料峭,微雨丝丝。这两首词皆言海棠花开花落,都在微风细雨中,并没有狂风暴雨之景象。更何况李清照词还写到“海棠依旧”呢?

如果把“骤”解为“狂、疾”,那么“昨夜风疏雨骤”的自然情境就和卷帘侍女的“却道海棠仍旧”在逻辑上存在矛盾。有不少学者认为“昨夜雨疏风骤”是针对词末的“应是绿肥红瘦”而言的,所以把“骤”释为疾、狂、猛等意。这就犯了提耳升高的错误。作者所说的“绿肥戏瘦”是对侍女“海棠依旧”的怀疑,并说出了自己想像的景象。如果追问一下,本是“海棠依旧”,为何李清照硬说成“应是绿肥红瘦”呢?实际上,作者这种不合逻辑的怀疑,在艺术上正体现出了其内在的合逻辑性。孙绍振说:“不论是根据辩证法,还是根据现象学,都不应该把对象和艺术形象的一致性作为方法的出发点。相反,应该从艺术形象中,把文本内在的矛盾分析出来。”“昨夜雨疏风骤”是实写细雨小风,“海棠依旧”亦是实写,这样才能突出“应是绿肥红瘦”的虚笔在文中的点睛作用,才能构成了经典文本所应具有的焦点矛盾之属性,耐人寻味。如果昨夜雨大风狂,今晨自然是绿肥红瘦,这种客观的自然现象,没有什么值得分析的文学艺术价值。只有昨夜雨细而小风数起,作者却认为今晨是“绿肥红瘦”才能把矛盾呈现出来,才能赋予文本丰富的包蕴性。

这样,矛盾提示了,作者深层的情意也就有所透露了。首先,如果词人在饮酒时就知道昨夜雨大风狂,一定会想到花事将了。第二天醒来,她必不会明知故问卷帘人花事如何。其次,“应是”写出了词人对屋外景象的不清楚,更是对细雨和风之后花事的猜测。再次,李清照“浓睡不消残酒”,“浓睡”表明酒喝得多,喝得醉了,以至于第二天还有残酒在身,神志朦胧。试想,如果昨夜雨大风狂,孤独而敏感的新婚词人会喝到沉醉吗?会浓睡得下去吗?但是,作者为何面对卷帘人“海棠依旧”的回答,竟反驳说“应是绿肥红瘦”呢?这是从艺术矛盾的角度表达出作者内在情感的合逻辑性,体现出诗词的无理之趣。此词作于新婚后的宋崇宁元年(1102),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正在太学任职,公务繁忙,住在官署,与李清照聚少离多,独守空房的作者才感到寂寞愁伤。作者饮酒,当由此种离愁别伤所引起。新婚燕尔,词人应该是“香脸半开娇旖旎”,与丈夫“共赏金尊沉绿蚁”,结果却“刘郎只解误桃花,惆怅今年春又尽”;词人应该是“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结果却“一面风情深有,半笺娇恨寄幽怀”;词人应该是“谁教并蒂连枝摘,醉后明皇倚太真”,结果却“楼上远信谁传?恨绵绵。”暮春花谢,年华流逝,词人内心自然充满淡淡的哀愁,浅浅的伤感,“却道绿肥红瘦”正抒发了多愁善感的作者新婚后独守空楼对年华易逝、“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感叹。

孙绍振教授在《文学文本解读学》的“绪论”中说:“对于文学来说,文本生成以后,其生成机制、其艺术奥秘蜕化为隐性的、潜在的密码。从隐秘的生成过程中去探寻艺术的奥秘,是进入有效解读之门。”通过对李清照运用“骤”字来描绘“风”之景象的思辩,我们才能走进《如梦令》这一文本特殊的、唯一的、不可重复的艺术世界,才能感受此词超越自然之真实,体悟诗情之美。

参考文献:

[1]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3.1.

[2]才.《百家唐宋词新话》[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5.

[3]孙绍振.文学文本解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4.

上一篇:浅析校园视频监控系统中智能分析技术的应用 下一篇:多用套筒扳手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