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京都到长安

时间:2022-09-20 12:00:43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中国当代艺术启动的重要时期,各种艺术活动、展览在大江南北遍地开花。众多年轻人投身于这场艺术实践当中,从而催生了具有重要意义的85’新潮大展。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人已淡出我们视线,还有一些人由于地域、信息等因素使他们没有参与当时的85’新潮大展,从而被忽视。他们的作品被封存到历史的仓库,甚至有些已经成为尘封的往事,而我们却不能忽视这些作品的价值,因为在今天看来它们仍然闪烁着耀人的现代主义光芒和当代艺术的芬芳气息。而身处古都西安美术学院的李青先生便是突出的代表和个案发人深思……透过他的作品我们看到了艺术从传统到当代流变的蹒跚步履和迷离路径……

编者按

做为改革开放后首届大学生,1977年李青考入西安美术学院,1981年大学本科毕业并被留校任教。1985年经过考试后,获得中日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计划的学习资格,被公费派往日本京都造型艺术大学留学。1987年获得硕士学位,并继续在西安美术学院任教。1997年被破格提升为教授职称,2003年获博士学位,2001年至2009年期间曾兼任汕头大学及广东工业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等。现为西安美术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自1985年李青赴日本留学后,他便开始从事当代艺术的创作与实践。曾先后在日本京都和陕西西安举办过5次个展,而在这5次展览中,尤以1986年在日本京都举办的个展和1989年在陕西美术家画廊举办的个展,集中反映了他这个时期对当代艺术的探索与实验的状况。

李青在日本京都造型艺术大学学习期间,指导教师为小名木阳一、铃鹿芳康及久谷正树教授,这三位教授在日本乃至国际当代艺术中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李青在学习期间深受导师们的教益,在艺术观念和创作手法上都产生了较大转变。在学习结束前期,京都造型艺术大学出资,于1986年3月25日至30日,在京都市中心三条街射手座画廊举办了“李青作品展”。展出作品为5幅在油画布上制作的综合绘画作品。

画展开幕后,日本国内最大报纸之一《读卖新闻》以及《京都新闻》和《全日本美术新闻》都作了专题报道。《全日本美术新闻》不仅刊发了画展讯息,同时还发表了李青撰写的《我的艺术追求》一文,文中写到:“真正的艺术应该是表现作者个性与精神以及对社会和生活的观察与感受。现代艺术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然而,在面对以西方语境为核心的现代艺术潮流中,探索具有东方精神的现代艺术风格或许应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1986年至1987年,李青回国后,曾在西安美术学院举办过两次个展。这两次个展的作品除留日期间所作之外,还增添了一系列新作,作品的整体面貌已完全脱离了传统的写实艺术范畴。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的这种作品样式,无疑对传统观念及表现模式带来了冲击,引起争议也是不可避免的。然而,相对于80年代初期,西安的现代艺术展览以及学院实验素描等具有前卫性质的艺术活动频频受阻的状况来说,李青的境况已堪称“顺利”了。他回国后,学院不仅为他举办了个展和讲座,同时还为他建立了工作室,并让其担任教研室主任等。究其原因,除了当时现代艺术已逐步在国内形成氛围外,李青作为改革开放后西安美术学院第一位被公费派往国外学习的留学生,其艺术行为多少带有一些“公务”色彩。其次,李青具有良好的学院派写实绘画基础和书法艺术功底,这亦是原西安美术学院院长刘蒙天等先生对其艺术实践给予肯定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李青在丝网、型染和纤维艺术技法上,亦为学院教学增添了新的内容。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李青的作品毕竟为西安美术学院打开了一扇透视现代艺术的窗口,从而引起了大多数师生对他的关注,他的艺术实验也不同程度的影响了一些人的创作风貌。在此期间,他曾多次在西安美术学院及其他高校乃至新疆和田等地举办学术讲座,其作品亦数次入选日本“国际现代艺术展”,并被彭德所主编的《美术思潮》等刊物发表,谷文达在西安时亦与他有过多次交往,他所设计的18米高的金属雕塑《腾飞》被甘肃省白银市立为永久性城市标志。然而,李青在回国后的几年中其较为重要的艺术活动,当属1 989年在陕西美术家画廊举办的“李青现代艺术作品展”。

1989年3月,由国家社科基金艺术项目“意象造型美学研究”课题组及西安美术学院和陕西省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的“李青现代艺术作品展”在陕西美术家画廊展出。展出作品包括1985年至1989年期间李青在日本和西安所创作的丝网版画、综合材料、纤维艺术及水墨书画等百余幅。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和陕西电视台“陕西新闻”节目,以及《陕西日报》、《西安晚报》和《文化艺术报》等媒体都对画展予以报道,每天近千人前来参观。

孙宜生教授在画展“序言”中指出:“在李青的作品中,绘画、工艺、版画、摄影的界限模糊了,出现了丝网版画和纤维艺术等新形态。原有的空间观点与视觉秩序被打破,呈现着新奇多彩的境界。可是我们同时还会看到民间美术的厚土和书法艺术的风神。在这古老的韵律与现代的节律的重合中蕴含着东西方艺术文化的对立与互补,充分表现着多角度的开拓性,这就是李青的视觉艺术世界。”

邵养德教授在1989年4月《文化艺术报》中发表了题为《非理性的艺术》一文,文中指出:“李青的艺术追求抽象的形式美,重在表现和强化主体意识,肯定自我价值。以往的传统艺术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理性的统治,主题意识从属于客观对象,一切艺术品都要经受理性的检验,现代艺术别开生面,排除理性,高扬感性,因此,非理性或反理性是现代艺术的本质特征。李青的作品正好说明了这一点。其作品充分显示了作者的生命冲动――秩序被打破了,面面呈现出新奇;视觉感受模糊了,画面的空间更加开阔;理解比较困难了,审美境界更加丰富多彩。”

王崇人教授在1989年3月23日《陕西日报》中发表了题为《形式与情感的结合――李青现代艺术作品展观后》一文,文中写道:“李青所展出的作品,是他近几年来的艺术结晶。他通过多种艺术形式,形成一方面是极纯净的传统艺术,一方面是极新颖的现代艺术的展示氛围,运用多种艺术语言来调动和刺激欣赏者的视觉美感,产生轻松愉悦的效果,决无千人一面的旧有模式,使欣赏者强烈地感受到艺术的张力冲动。他运用线条、色块、符号、构图、空间,形成一种意象的风韵,在神秘中展示坦率,在清雅中展示深邃。”

如果说1985到1986年,李青在日本京都留学并举办个展是他的实验艺术的起步阶段的话,那么,直到1 989年他在西安举办的个展,则成为他迄今为止在实验艺术中所做的最为重要的一次活动,同时也成为他在艺术探索进程中的一个转折点。自1990年至今,李青从未停止过对艺术的探索,他先后在日本、台湾、陕西、广东等地举办个展十余次,这些展览虽然并非以当代艺术为主题的作品展,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放弃了对当代艺术的探索与实践。1994年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李青作品集》,其中主要收录了他的一些实验艺术作品;1996年应中国青少年

发展基金会委托,为希望工程设计了《托起朋天的太阳》金属雕塑;2001年在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西部美术大展”中,他展出了装置艺术《天・地・人》;2008年他的巨幅抽象绘画《丝绸之路》入选“第23届亚洲国际美术展”。据说在他的工作室中还有许多实验性作品从未发表或展出过。

在这20余年中,李青的艺术轨迹还是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1990年至1999年,他主要致力于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探研,多次举办个人水墨书画作品展,如1992年在日本大阪举办《李青画展》、1998年在台北国父纪念馆举办《李青水墨画展》等。1997年他创造的国画《西夏佛塔》入选首届陕西国画作品进京展,1999年他的国画作品《高昌展曦》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在此期间,先后出版了《李青水墨画集》和《李青书法作品集》等。而从2000年至2010年,他又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美术史论研究之中。2000年,李青考入西北大学,跟随著名历史学家周伟洲教授攻读历史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丝绸之路美术史,2003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自此以后他曾十余次赴丝绸之路考察,两次穿越死亡之海罗布泊,并远赴土耳其、意大利、俄罗斯等国考察古代艺术遗迹。他先后在《西域研究》、《美术》、《美术研究》、《美术观察》、《中国书法》等杂志发表了50余篇学术论文,并在中华书局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古楼兰鄯善艺术综论》、《形而上下》、《以艺观道》及《艺术文化史论考辨》等学术专著数部,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及省级艺术学项目等十余项研究课题,其学术研究成果曾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奖、陕西省人民政府颁发的人文社科奖、陕西省文艺评论一等奖、陕西省美术家协会首届理论奖等。

李青的艺术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8年至1989年,是他大学本科期间学院派基础训练和留日期间探索当代艺术的阶段;第二阶段从1990年至1999年,是他对中国传统艺术包括绘画及书法等进行系统研究的阶段;第三阶段从2000年至2010年,是他致力于美术史论研究的阶段。从表面上看,他的这三个艺术阶段所涉及的学科跨度较大,然而,事实上他在不同时期对不同的艺术类型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都存在着交差性和延续性,我们将其艺术经历概括为三个阶段,仅仅是为了强调他在某个时期所呈现出的研究重点而已。不仅如此,李青的这个三个艺术阶段实质上亦存在着一定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其内在结构不仅没有“断裂”,同时还是他潜心艺术、长远规划、厚积薄发的治学理念之体现。从他本人的艺术追求来看,这30余年对不同艺术类型的研究,都是在朝着一个终极目标迈进,这个终极目标是以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所构成的合二为一的体系。在理论上他试图从美术学、考古学、历史学和文化学的角度来揭示古代丝绸之路艺术的史实,并以此来促进“文化自觉”的深化和启迪当代美术观念的发展,撰写《丝绸之路美术史》是他目前正在进行的一个重要的学术工作,同时在当代文艺批评方面,他亦发表了不少论文,如关于全球化与民族化问题、关于人文精神问题、关于学术规范问题,以及对沈尹默、吴宓的个案研究等,都体现出他对当代艺术文化现象的思考与忧虑。在绘画实践中他以创造既有民族性又有当代性、既有人文特质又有个性风采的艺术为至境,2011年所创作的《鸣沙山》等现代水墨作品似乎已凸显出了这种形式特征。这种从理论到实践的形而上下之求索,必然存在着极大难度和风险,但是,从他的艺术历程和学术准备来看,我们认为,李青是具有实力完成这种极限挑战的人。

上一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广电的发展趋势及着力点 下一篇:我国新闻舆论监督如何应对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