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经济结构调整出现的新变化

时间:2022-09-19 11:04:36

当前经济结构调整出现的新变化

[摘要]笔者通过对我国经济结构的分析与实践,总结了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出现的新变化,提出目前的经济结构调整成果是可喜的,它对我国快速的向着更高的社会经济目标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力。

[关键词]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GDP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8―0015―02

1、产业结构的升级,加速我国经济增长

据统计,仅2009年一季度,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就同比增长了1.6个百分点,工业的比重同比下降了1.9个百分点。从产业结构上讲,我国正在从工业内部结构向着低耗能、高科技的方向转变。从第三产业的内部发展看,提速较快的服务行业主要包括:金融类提升29.9%,批发零售类提升16.1%,餐饮住宿类提升14.9%,其他服务类提升19.8%。与此同时,第二产业的内部也出现了相应变化,建筑行业的增加值明显加快,轻工业的发展增长速度明显优于重工业。由于国家对中小型企业的鼓励政策的推动,企业的结构获得了变革,小型企业迅速恢复生产,并成为完成工业增加值的主力企业。

以内蒙古为例,其2009年前5个月全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在50万元以上的项目同比增长了46.6%,相比于2008年同期,项目增长速度超过了25%。一、二、三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同比增长了约82个、36个、60个百分点。国内需求的不断上涨,使社会消费品的零售总额持续提升,市场的资金流通量也在这种趋势下不断加大,消费品市场火热。同时,我国经济对外的依存度降低,企业固定资产的实际投资增速加快,这说明内需明显地拉动了全国性的经济增长。有关报道称,2010年我国进口铁矿的对外依存度降低了6%。

产业结构调整,对于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产生了长期影响力,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始外迁,但沿海地区自身具备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生存发展的必然优势,使这种影响力形成持续性,因而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更具有良好的环境。比如,广东一直有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在经济危机时期,这类企业被自然淘汰掉一批,而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也有一大批该类企业实施了“双转移”战略,继而又有一批企业通过产业快速转型进行了自我升级,这就使广东原有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基础性整体获得提升,实力增强,对于一定程度的金融风暴和成本经营方面的冲击具有较强的承载力。同时,广东多年经营的产业链条显示出其危机市场中的优势,区域性品牌等积极发展壮大,进一步推动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稳定了市场格局,避免了因产业结构调整而带来的恐慌和外迁。

2、经济结构的优化,使工资成本上升并趋于稳定

目前,我国经济持续性发展的区域内,对于企业员工的薪资一直呈现出上升的势头,因为各地区在此方面的政策导向有所不同,其分配机制和调整的速度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长三角与珠三角是我国近些年发展水平较高的两大经济区域,但在21世纪初,这些经济区域因劳动力的争夺产生了劳动力市场不平衡的现象,使被“挖墙脚”的地区出现明显的外来务工者流失现象,据统计仅2006年因珠三角不断吸引技术工人进驻,造成广东外来务工者的流失率达到70%以上。这显然造成了珠三角和长三角两个地区的工资情况呈现不同的增长态势。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近年来,中部地区在工资收入水平方面的调控也展现了一定的成效,各地区间因经济造成劳动力不平衡而引起的薪酬差距逐渐缩小。

同时,各地也在不断地根据地区性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合理的最低工资标准上调,从而更好地解决了企业成本上升的各类矛盾的产生,进而减少了各地区因经济结构变动而产生的劳动力转移和不平衡问题。也正因为这种经济结构的不断合理化,在未来的一些年中,我国某些经济发达或发展过快的地区也较难出现平均工资水平大幅度提升的现象,这也为未来经济走势的整体平稳提供了保障。目前,多数企业都已经把主要的经营和发展方向放在了处理和解决因最低工资水平调整而为企业带来的成本增加的问题上。

3、经营环境变化,促使企业构建起新的价值观念

通常在国家的经济转型期,各地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涨薪潮”,这使企业的发展和成本压力极大增加,从而影响到企业的产业升级或转移。多数企业选择了一边升级一边转移的对策,而这一过程的持续时间较长,要10年左右。台湾从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转移成为拥有生物医疗、电子和具有高附加值性质的产业结构,与此同时,也有大批的企业入驻内地及东南亚地区,开拓新的发展市场和扩大生产。而改革开放以来,香港也逐渐与内地形成了“前店后厂”的经济格局,其本地经济则呈现了高增值的产业发展趋势。如今,服务业已成为香港的主导型经济体制。再如,新加坡提出了“产业高端环节战略”等创新思路,对传统的低端产业采取市场淘汰制,并将大量此类企业转移到临国地区,本土却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发展主体,大力推动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链条。

在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今天,我国各大中小型企业应借鉴各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市场应对措施,寻求新的思路与方法,快速将劳动密集型发展方式转移,更多地开展新技术、新产业的研发与推广。随着固定资产、生产成本、工资成本等的普遍性成本提升,很多类似企业已经出现捉襟见肘的发展态势,若不及时调整发展方向,很可能影响到企业的未来生存。当然,在企业的转型期,不可盲目转移,一定要把握好战略方向,处理好企业与员工、市场、社会、国家等的关系。笔者建议企业的战略方向调整应注意以下两点:

(1)加强战略管理。为长远考虑,传统产业若要稳步升级到具有产业附加值的新型企业,就必须加强对战略策略的制定与管理。对外向型企业而言,找准企业定位是重中之重,如何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结构中跳脱出来,实现技术发展与创新,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可以试图寻求地方政府的支持,为企业和社会塑造良好的环境。

(2)关注企业自身社会责任。企业的资源取自于社会,必将回馈于社会。为与时俱进,企业必须承担与之相符的社会责任,这才是企业长远发展的生存之道。这些责任不仅包括消费者利益、员工利益等,同样包含着社会公共利益、环境利益、国家利益等。

有人说,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到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金融危机的刺激与中国宏观调控的鼓舞下,全国各地区、各产业都在向着更加适合于长效发展的形态转型与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抬高了门槛,要求更多的电子信息、生物医疗等具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企业和人才活跃于市场之中。但不管怎样,目前的经济结构调整成果是可喜的,它对我国快速的向更高社会经济目标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杨宇白,胡矿,关于经济结构调整思路的一些思考[J],经济问题探索,2010(9):146―150.

[2]张晶,当前内蒙古经济结构调整呈现出一些新变化[J],北方经济(综合版),2009(15):11―12.

[作者简介]李亚明(1972-),男,云南新兴职业学院财经与经济管理科学系。

上一篇: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社会寻租行为分析 下一篇:通胀时期的黄金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