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饮千杯男儿事

时间:2022-09-19 10:09:14

摘要:萧峰的悲剧是整部《天龙八部》中最震撼人心的部分。有了萧峰,这部小说才有了神采,才让人时而热血沸腾、怦然心动,时而又黯然神伤、悲愤感慨。那么是什么造成了他的悲剧呢?本文试图从侠义性格、儒家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以及人性的“嗔”、“贪”三个方面,来分析造成他悲剧的原因。

关键词:萧峰 悲剧 英雄

高乃依曾说:“我们看见与自己类似的人陷入不幸,因而产生对不幸者的怜悯,而怜悯之情则使我们引起深恐自身遭受同样不幸的恐惧,恐惧之情引起避免这种不幸的愿望。”(1)萧峰的悲剧命运引起了我们无限的怜悯,命运对他的无情摧残也引起了人们深深的恐惧。不是对萧峰的恐惧,而是对萧峰式悲剧命运的恐惧,这也是全人类的恐惧。通过对萧峰式悲剧的研究,我们可以进一步认清残存在我们民族内心深处的儒家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以及人性弱点所带来的危害。

一、燕云十八飞骑,奔腾如虎风烟举

提起英雄,我们就会想起“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生死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2)通过萧峰这个人物形象,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个令人激动欣赏崇敬的英雄轮廓。尽管我们明知道萧峰的形象出于作者的艺术虚构,但他那“虽万千人吾往矣”,“燕云十八飞骑,奔腾如虎风烟举”,“教单于折箭,六军辟易,奋英雄怒”的种种英雄壮举,仍一次次使我们热血沸腾,怦然心动。

我们研究造成萧峰悲剧的原因,就必须分析他的英雄形象。因为在造成萧峰悲剧的诸因素中,他的英雄侠义性格也是一种不自觉的辅助力量,而他的英雄侠义性格正是通过他的英雄形象体现出来的。没有这种英雄侠义性格,他就不可能做出那么多的英雄事迹。同样,没有这些,他的悲剧也就不可能发生了。

萧峰的悲剧,就他的身世及处境而言,被揭露及其被放逐是必然的,是不以他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从这一层面上讲,萧峰是纯粹的受害者。但是接下的故事情节中,“弑父、弑母、弑师”之罪名固然难逃,但萧峰仍有选择的机会,使自己的悲剧命运不至于进一步恶化。其一,他可以不去聚贤庄,阿朱固然会死,但又与他何干,他甚至连阿朱的名字都不知道。这样他至少不会和中原武林直接冲突;其二,雁门关重逢后,他本可以和阿朱一起放牧关外,过着神仙般的生活;其三,当智光大师以无上智慧以死相劝时,他本可以放下包袱,因而也就不会“塞上牛羊空许约”。那么萧峰的悲剧也就不会发生了。

但是,上述三条,萧峰一条也没有选,因为他的英雄侠义性格不准许他这么做。“没有行动,就没有悲剧”,(3)“悲剧是行动的摹仿,行动是由在行动中的人来表达的”。(4)萧峰的英雄侠义性格促使他不停地行动,而盖世武功又使他具有了行动的能力,即追查真相的能力。在这种侠义性格的作用下,他才不会对阿朱见死不救,再加上萧峰近来所受的冤屈无处发泄,才激发起他的英雄豪气,要闯一闯聚贤庄。一是为了救阿朱,但更为重要的是一泄“自踏入江湖以来,只有为友所敬,为敌所惧,哪有像这几日如此受人轻贱卑视”的怨气。所以,我们说隐藏在萧峰英雄形象下的英雄侠义性格,也是导致萧峰悲剧的一股不自觉的力量。

二、胡汉恩仇,须倾英雄泪

萧峰在胡汉恩仇间的两难选择,也造成悲剧的无可挽回。是汉是胡,做汉还是当胡,这个选择成就了他的英名,也断送了他的性命。

萧峰生在宋辽为敌的时代,辽人南侵,给宋朝汉族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因而宋人称契丹人为“辽狗”,而辽人也将宋人叫“宋猪”。可见,宋辽之间满怀仇恨,民族矛盾异常尖锐。萧峰身为契丹人,他又长于大宋国度,与大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难以割舍的情感。随着身世的揭穿,他无法再做汉人,但是三十多年来汉人文化的耳濡目染,他更无法投入地再去做一个契丹人。他想逃避江湖纷争,于是将自己放逐到广大的草原。可没想到的是,却又卷入了更大的国家之争,攻打大宋是不义,不攻打是不忠。在两个民族的残酷的斗争中,萧峰永远处于两难选择的夹缝之中,又如何能平衡自己的情感。所以说,他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即使是金庸也不能改变。

金庸是站在人民,站在百姓的立场上观察问题的。他强调儒家狭隘民族主义思想的局限性,强调萧峰的内心矛盾和两难抉择,就是为了突破儒家这种狭隘传统思想的禁锢。金庸想借萧峰来表明:无论是宋人、辽人、大理人、西夏人、还是女真人都是平等的,都有生存的权利。汉人中也有坏人,胡人中也有好人,战争只会给双方老百姓带来无穷无尽的苦难。因此,为了百姓的安宁,萧峰自始至终都在竭尽全力地捍卫和平。但在当时礼教紧箍的时代,他又无法彻底地根除存在于脑海中的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况且,他的这种超脱在当时是不会被理解和接受的。一方面,中原众豪杰认为“乔帮主真的是契丹人么?那么他为什么反而帮助宋?”“他虽于大宋有功,在辽国却成了卖国助敌的卖国贼。他这是畏罪自杀”。(5)另一方面,契丹人也不理解他为何一力维护“南朝”,将其视之为“心存反意”。可见,天下之大,竟无人能理解他。他心中充满了矛盾和痛苦。他使天下百姓免于战火,却又背叛了自己的君主。他知道,自己仍无法真正超脱于世俗礼法之外,忠与义的选择对他是何等的艰难。于是,他只能自杀在雁门关外――三十多年前他本该丧命的地方。

综上所述,儒家狭隘民族主义思想的控制,以及萧锋内心的矛盾和两难选择也是造成他悲剧的主要原因。

三、解不了,名缰系嗔贪

“贪”与“嗔”是普遍存在的人性弱点。权力欲、金钱欲的无限膨胀是为“贪”;复仇雪恨之欲是为“嗔”。因而人生之中,总不免要涉及或表露对权、位、势、名、利、仇……等等的或“贪”或“嗔”的追求。虽说争权夺利之心,抢位得势之意,报仇雪恨之志人皆有之。但人们对“贪”、“嗔”的态度却是有极大差别的。如果我们对这些“贪”、“嗔”不能加以克制与约束,任其膨胀泛滥,变而成灾,那么不但会害了他人,甚至还会害了自己的亲人,而其辗转报复,最终还会害了自己。因此可以说造成萧峰悲剧的诸多因素之中,人性的“贪”、“嗔”是最为根本的一点。当然,并不是说萧峰本人的人性弱点及欲望的膨胀造就了他的悲剧,而是指慕容博、康敏、萧远山、耶律洪基等人人性的“贪”、“嗔”及欲望的无限膨胀殃及到了萧峰。

具体说,慕容博、耶律洪基的王图霸业是为“贪”(政治野心及权力欲的极度膨胀);康敏的变态嗔怒(得不到就要毁灭的人生哲学及私欲的膨胀)和萧远山的血海深仇(盲目复仇与轻率行动)则为“嗔”。

再具体讲,萧峰的悲剧最早开始于三十多年前的那场雁门关阻击战。慕容博为了恢复大燕,完成自己的雄图霸业,假传消息,造成中原武林群攻萧远山一家的悲剧。萧峰为此失去了父母,而他的身世之谜又像一颗定时炸弹一样时时伴随着他,不知什么时候就会把他炸得粉身碎骨。

慕容博埋下的这颗炸弹,终于被一个女人的变态嗔怒引爆了。康敏,自负美丽,认为天下所有的男人都必须为她倾倒。占有欲的无限膨胀成了她人性弱点中最为可怕的一环,不能占有就必须毁灭成了她毕生的信仰。在这种信仰的支配下,她变得异常变态、凶狠。而“无视”她存在的萧峰自然就成了她变态嗔怒的牺牲品。

萧峰的悲剧中,父亲萧远山的盲目复仇又是一种不自觉的辅助力量。三十多年前的那场杀戮,使萧远山身负血海深仇。复仇的强烈欲望让他死而复活。对于一个本该死的人,惨痛的遭遇使他的性格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于是他变得凶狠、无情、偏激与蛮横。他一方面苦练武功,另一方面又大开杀戒,以发泄自己的仇绪。但他的“嗔”(盲目行动和任意杀戮)却给儿子萧峰带来了无尽的灾难,使萧峰背上了弑父、弑母、弑师、杀害武林侠士的滔天大罪,成了十恶不赦的杀人魔王,无法立足于中原武林。况且,他的盲目行动又一次次掐断萧峰追查事实真相的线索,在客观上反而保护了真正的凶手。从这一层面上讲,萧远山的盲目行动和轻率的冲动又将萧峰推入了更深的悲剧中。

少林之战后,真相被揭示了出来,一切恩恩怨怨都成了过眼烟云。萧峰又回到了辽国,本来他可以在此终了一生,但辽主耶律洪基的王图霸业和政治野心又一次殃及到了他。在攻宋与不攻之间,他无法选择,只能自杀于雁门关外,那个母亲惨死、阿朱苦候五夜的地方。

所以,在儒家狭隘民族主义思想的控制下,在慕容博、康敏、萧远山、耶律洪基等人欲望的无限膨胀的殃及下,再加上萧峰本身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英雄侠义性格的作用下,萧峰的悲剧就无可避免地发生了。当然,这不是萧峰一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中华民族,整个人类的悲剧。人类如果不能抛弃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不能有效地控制自身的劣根性和人性中的“贪”、“嗔”,那么人类将不可避免地制造出更多的萧峰,更多的悲剧。

注释:

①高乃依《论悲剧以及根据必然律与或然律处理悲剧的方法》见《西方文论选》(上卷)伍蠡甫主编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6月第一版第256页.

②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见《史记》中华书局。第3181页.

③④亚里士多德.《诗学》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1月第一版第14、13页.

⑤金庸.《天龙八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5月第一版.

上一篇:合作原则的违反与幽默的产生 下一篇:泰门的自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