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帮助子女的老人更快乐

时间:2022-09-19 09:33:16

多帮助子女的老人更快乐

今年6月中下旬,《山东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修订草案)》公开征求意见,里面有一条规定,引得不少人关注。即:“有独立生活能力的成年子女要求老年人经济资助的,老年人有权拒绝。”也就是说,以后年轻人想“啃老”,也得看父母点不点头。

关于这个话题,笔者进行了简单抽样调查,出人意料的是,有七八成老人称,情愿让孩子“啃”,并且表示在自己的帮衬下,看着子女一天天把日子过好,心里头踏实有盼头。对此,专家解释说:“多给子女支持,老人更能体现自身价值,同时增加情感互助,有利于老人减轻自身的压力和抑郁状态。”

造成老人抑郁心理的几个因素

近段时间,网络上频频爆出老人因抑郁而自杀的消息。有心理专家分析,夏季到来,抑郁症患者遇到炎热天气,更容易躁狂发作,诱发极端行为。而通常情况下,导致老年人抑郁的原因可分为生理和社会等几个因素。

生理方面因素是指中老年人的各种身体疾病,比如说,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以及癌症,都可能继发抑郁症。此外,从临床经验观察看来,造成老人抑郁心理的社会因素大致有三个。第一,没有希望感。就是说感觉不到以后会比现在更好,生活没有盼头。第二,在物质、情感上得不到别人的帮助、认可和理解。第三,没有控制感,生活和命运不由自己决定。

市民李阿姨坦言:“和儿媳闹过矛盾后,儿子对我冷淡了不少。前阵子他在事业上受阻,我本想用自己的积蓄去帮他,没想到他也不领情,后来我就整夜整夜睡不着。”

不被理解,受亲人冷落,这样的生活难免让老人觉得没有盼头。

给子女实质性有形支持

此前,美国学者曾做过研究,抽取了337名年长的父母作为参与者,考察父母给予子女帮助的频率和他们的抑郁症状况。

最终,研究结果显示,若父母为子女提供大量有形支持时,他们的抑郁症水平会明显降低。

哪些行为可以归为有形支持范畴呢?实质性的帮助和财政援助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修理东西、跑腿办事、提供搭便车的机会、借钱应急、帮助子女购买商品、服务、保险和教育等。

尉奶奶,今年84岁,两口子日常生活还算宽裕,平时也总是给予子女物质上的帮助。尉奶奶说:“我也闲不住,就给儿子女儿们搞搞卫生,带下小孩,看着孙辈、曾孙们长大长好,我高兴啊。”

把培养子女当做自己的第二事业,老人们因付出这些有形支持而倍感骄傲,找到了自身的价值感。

给子女情感类无形支持

老人给予子女有形支持,与之对应的还有“无形支持”,也就是情感支持、建立友谊关系、谈论日常生活事件和有效建议等。

在不久之前,笔者在一次公益活动中,遇见过一位老人――达医师,将近九旬,虽已满头白发,但依旧思维清晰、言语幽默。当大伙问到老人养生秘诀时,她说道:“和孩子相处融洽,做有意义的事情。”

达医师的女儿是名儿科医生,每天加班到晚上八九点,回到家总是一脸疲惫和焦躁。“女儿回家,我就给她做点夜宵,也听她叨叨,有的时候还给她些建议,并且聊聊我以前曾走过的弯路。”

情感上的互相沟通与支持,让达医师母女成了最要好的朋友,而这种情感类的付出也让老人变得更加乐观、豁达。

退休后,有些老人会有落差,感到空虚无助,给予子女大量情感上的支持以后,老人也会得到相应反哺,所以在全身心投入的同时,其本身也是受益者,老人的生活品质也会因此得到提升。

上一篇:“软能力”是孩子成功的关键 下一篇:夏天咋补水?喝茶最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