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树运用手阳明大肠经穴经验

时间:2022-09-19 08:13:10

[摘 要] 张永树从医40余年,在学术上形成了“养阳育阴、通调督任、灸刺并重、针药结合”的学术观点。本文就“养阳育阴”在手阳明大肠经穴的临床应用做了总结,手阳呀大肠经穴具有养阳、生津、通腑的作用,临床应用时辨证准确财效如桴鼓。

[主题词] 发热/针灸疗法;口腔干燥/针灸疗法;三叉神经痛/针灸疗法;名医:经验;穴位,大肠经

张永树主任医师为第3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指导老师、福建中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针灸学会理事;从医40余年,在学术上形成了“养阳育阴、通调督任、灸刺并重、针药结合”的学术观点;在治疗内、外、妇、儿各科疾病方面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是在针灸方面,依靠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以及娴熟的刺灸手技,为大量患者解除病痛,疗效卓著,在海内外尤其是东南亚有相当的影响。张师在临证施治中注重经络理论,善用经络辨证,认为手阳明大肠经在十二经中有独特的应用,其养阳、生津、通腑有着他经未能及的作用。养阳统领其中,养阳才能培育,惟调养阳气,“津”可敷布,才能发挥阳气的推动作用;阳气旺盛,有动力,又有津液滋润,方能通腑,从而维持肠腑的生理功能。六腑以通为补,管道通达,运作正常则安。下面就跟师临床中学习运用手阳明大肠经穴的心得汇报于下。

1 养阳

张师认为阴阳是宇宙间的一般规律,平秘阴阳应求动态平衡,阳为主,阴为辅,阳气在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经络是脏腑与全身四肢百骸、五官九窍联络的途径,是网络,是通道。它的通畅需要脏腑阳气敷布、畅达。因此,阳气至关重要,从而形成了“养阳育阴”这一学术观点,具体地说就是“调养阳气,培育”。调养即调节、补益、振奋、激发,通过阳气培育,即所谓“柔则养筋”“阳中求阴”“阳生阴长”。阳明经为十二经中阳气最旺之经,养阳为其最主要作用。

刺手阳明大肠经穴手三里治外感是张师常用的鼓动阳气、驱邪外出、见效快速的绝技。症见恶寒、发热、喷嚏、鼻塞、流清涕、头痛、头晕、周身酸楚,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单取手三里一穴,强刺激,患者有微微汗出之感,上症即可消除,体温可下降1~2℃,外感获愈。外感初期表阳被郁,针刺手三里,振奋阳气和卫气,“阳明之经气旺,则卫气外发而汗出。”外邪从汗而解。在外感多发的季节每周都有数位外感患者求治。

病例1,傅某,男,9岁,于2003年11月9日来诊。主诉:外感发热恶风1天。刻诊:体温38.6℃,咽部轻度充血,扁桃体不肿大,舌淡红、苔薄白,脉浮。予刺手三里,患儿感微微汗出,留针半小时,出针后测体温37.2℃,诸症均减。

在2003年初冬,刺手三里治外感发热52人次,体温下降者有35例,占67.3%。该疗法刺激强,孕妇、体弱者禁用。

病例2,蒋某,老年女性,印尼华侨,1983年夏来诊。主诉:外感后遗全身酸痛,足底麻木如贴硬纸板3年。曾求治于侨居地和国内大城市的医院,中西药内服及针灸等罔效。慕名求治于张师时,其人神疲,舌淡而胖,脉弦细。辨为阳气不足,无力祛邪。针大椎施补法,以鼓舞阳气驱邪外出。施针时病人自觉酸麻向上下左右感传至周身,留针20分钟,出针后全身霍然轻松,诸症消除。第2天再针上穴1次即返印尼。半年后来信称诸症均未发。12年后张师受公派到印尼,随访之,其通体舒泰,还念念不忘大椎。

大椎为手阳明大肠经和手足其他阳经与督脉交会的要穴,督脉“总督诸阳”,为“阳脉之海”。针刺大椎可同时调养多经的经气,故养阳作用最强。张师常用温和灸大椎治疗外感等表阳被郁、阳气不足之证,灸后患者周身温润,恶寒除,体温下降。此法尤其适用于体虚患者。

2 生津

《灵枢・决气》云:“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灵枢・五癃津液别》:“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留)而不行者为液。”津是指向外分泌的体液,包括汗、泪、唾液等。手阳明大肠经“是主津所生病者”,所举病症有齿痛、目黄、口干、鼽衄、喉痹等,其涉及部位为口齿、鼻、眼、咽喉,都是手阳明大肠经所到达、也是“津”所敷布之处。在临床上,张师观察到针刺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或手三里等穴,病人口中有生“津”的感觉,口干、咽干即刻得到缓解,随着津足而治愈他疾的有:慢性咽炎、消渴等。针刺激发了手阳明经经气,生津乃阳气布达的结果。

病例3,陈某,男,69岁,香港人,2003年7月19日初诊。主诉:口眼喁斜4个月。病人在张师往新疆开会期间由笔者诊治。症见咽干,特别是夜间,喜饮,饮水后咽干可缓解,但不久复作,频频饮水,影响睡眠,非常苦恼。舌红,舌体瘦小,舌苔薄白少津,脉弦。当时为全年最热的8月,病人又是一年届70、形体消瘦的老者,是否存在阴津不足,还是肝肾阴虚?笔者为患者配用了双太溪穴。1周后老师开会回来,病人回到老师处治疗。一天这位病人对笔者说:“张主任就是厉害,我现在咽干好了。”他指着合谷穴说:“就是针这里”。为此,笔者在2003年9月跟师时,对当月伴口干、咽干症并施予针刺合谷或手三里者进行了初步统计,共243人次,有生“津”感觉者212人次,占87.2%。其中针刺合谷生津作用优于手三里。

3 通腑

手阳明经属大肠、络肺,取该经穴灸刺实可通宣肠腑而见奇效,下面以两个典型病例说明之。

病例4,朱某,女,71岁,泉州鲤城人。主诉:右侧面部疼痛反复发作7年。诊断:三叉神经痛(第2支)。经中西医、针灸治疗,久治不愈。经张师详细问诊,发现其大便秘结、腑气不通是主要矛盾。《内经》曰:“邪中于面,则下阳明”。三叉神经痛病位在阳明,清下则解。故针刺右合谷,针用泻法。针时患者出现肠鸣、矢气频转。次日复诊,大便已行,疼痛基本缓解。

三叉神经痛是常见的难治性疾病,有些病人用了大量镇痛药也不奏效。张师以畅达肠腑的办法获得良效,取的就是手阳明大肠经穴。近年收治了27例三叉神经痛病人,张师发现患该病者六成为腑气不通、经脉受阻所致,取手阳明大肠经合谷穴畅通腑气,留针时九成以上的病人有肠鸣,针后可达通便、疼痛控制的效果。针刺疏通了手阳明大肠经脉、经别,则大肠腑气畅通,病理产物排出,通则不痛。1995年版的高校教材《经络学》第32页提到;“当低频声信号输入商阳穴后,结肠的蠕动频率加快,波幅增大”就是一个佐证。

病例5,陶某,男,40岁,泉州市区人,1981年秋求治。主诉:大便未解15天。既往有胃溃疡病史20余年,近来以胃脘痛反复发作、伴黑便1天为主诉住泉州市人民医院内科,诊断:上消化道出血,给予保守治疗。因进流质饮食,对大便未解不在意,到第10天出现少腹胀痛,虽经灌肠、服泻药,但到第15天晚上大便仍不通,患者坐卧不宁。请张师会诊。张师以指压双迎香穴,5分钟后病人少腹胀痛、窘迫随即缓解,后嘱其妻继续按压至清晨排出浊便。

对慢性结肠炎患者的便秘,针刺合谷、迎香,最初二三次可达通腑作用,久之无效,需针药结合、灸刺并重,此即因病制宜。因此在临床上不但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还要正确认识针灸的适应证,因病、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适时运用各种疗法,为患者解除病痛。

4 启示

张师认为养阳不是一般的补阳,乃调养阳气。人体的阴阳失调有多种表现,有阳盛、阴盛,有阳虚、阴虚,有阳盛损阴,还有阴盛损阳等等,临床所见更是错综复杂,平秘阴阳的关键在于调节,目的是达到阴阳的动态平衡。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灵枢,经脉》有“调虚实”之说,无虚谈何补益,无实不可言泻,对经络而言调畅布达即养阳的作用更为重要。取手阳明经穴是张师养阳育阴法的组成部分。

古今多数学者认为阳经主病是以“外经”为主,不以“内腑”为主。张师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认为阳经主其腑病,并大大超出主腑病范畴。如:手阳明大肠经“主津所生病”,手太阳小肠经“主液所生病”,手少阳三焦经“主气所生病”,足阳明胃经“主血所生病”,足太阳膀胱经“主筋所生病”,足少阳胆经“主骨所生病”。启发有志于经络与腧穴的临床研究者可以从经络的“所生病”进行研究,并且经络与腧穴两者是有机的统一体,分开研究可能会进入误区。

辨证不是机械地划分几个证型,应注意因病、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目前多数临床医师只讲脏腑辨证,殊不知经络“内属于府藏,外络于支节”,张师的临床经验表明经络辨证对临床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正如古人所云:“不懂经络,开口动手便错”。告诫我们基层针灸工作者应重视经络辨证,以经络理论指导辨证论治、处方用穴,是提高针灸疗效、拓展针灸病种的关键之一。张师的临床特点是辨证精当,取穴简约,击中要害,单穴取效。张师一贯追求以最小的创伤,达到最佳疗效。

收稿日期:2005-07-07,齐淑兰发稿)

上一篇:刺络放血法治疗中风偏瘫麻木症疗效观察 下一篇:疼痛患者对针灸信任度与针灸疗效关系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