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影视音乐的美学特点

时间:2022-09-19 07:58:53

探讨影视音乐的美学特点

一般来说,背景性音乐又叫“背景气氛性音乐”,是影视艺术中最常见的一种音乐形式,通常是无人声的,功能是通过音乐手段为影片的部分或整体创造某种特定的气氛基调,对画面上呈现出的视觉形象,对剧情气氛、剧情发展起着渲染、强化的作用,使影视艺术情节发生的环境更加令人可信,能够强化影视的艺术氛围,增强影视的艺术效果,并最大限度地发挥背景性音乐的艺术职能,有助于揭示影片人物的生存状态和社会背景,加深观众对该影视艺术作品的理解,呈现给观众一种“真实的美”。日本叫座的恐怖片《午夜凶铃》,即完美地利用背景性音乐,给人在视觉和生理上带来了强烈的刺激,并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恐怖效果。在这部影片中,因剧情的需要,反复出现电视自己打开的情景,并且常常出现长时间的雪花噪波,突然出现的电视噪声,使得观众的感知体验深深植入他们的生理机制中,造成令人恐慌的刺激性。再比如日本导演岩井俊二的第一部影片《情书》,整体上的音乐背景处理方面是非常成功的,作曲金池为这部影片创作的凄苦、暗淡、哀伤的背景音乐主题,同影片总的气氛基调是非常协调的,然后回忆篇章中浪漫、忧郁、唯美的音乐并不死板地追随着具体画面,而是贯穿在整部影片之中,使观众一开始从沉浸的忧伤、悲凉的艺术气氛中过渡到记忆中的美好、青涩,唤起了观众的各种人生经验,以便观众更能借助这些人生经验理解影片中渡边博子和女藤井树的所发生的故事,理解不同地域和遥远年代的心灵颤抖,理解有可能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种种生活现象。同样,我国的电影音乐作曲家也是比较喜欢用音乐来加强和渲染影片的某种气氛基调,为能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的,譬如八十年的影片《天云山传奇》,采用的就是背景性音乐强化艺术氛围的方法,当“山路弯弯,风雪漫漫,莫道路途多艰难”的歌声第一次出现在片头,第二次出现在冯晴岚用手推车接走罗群的路上,最后一次出现在这位女主人公临终前,基本上是多次出现在故事进程中的最关键、最动人的时刻,出神入化地点明了影片的主题流派和风格特征,加强了该影片的悲剧性气氛。可以说,背景性音乐洋溢着深厚的“真实美”气息,对人的感觉机能以及生理承受力产生巨大的刺激,使得影视艺术独特的影像和音乐的表现力融入到影片营造气氛的剧作构思中,更能烘托影片剧情的发展需要,营造艺术氛围,增强情节的现实感和可信度,从而取得良好的美学效果。

情感美:抒情性音乐渲染人物心理

音乐同画面中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内在的、深刻的,同影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影视艺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影视音乐也逐渐从对现实的幼稚描写愈来愈明显地向人类心理深度发掘,于是体现出人物丰富复杂感情状态、渲染人物心理活动的“抒情性音乐”亦就相应地越来越受到重视。抒情性音乐是影视艺术音乐中用于抒发影视人物内心情感的音乐,它能微妙地、细致地体现人物一些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复杂情感和心理感受,揭示他们的内心世界,袒露他们的各种心迹,从而使观众窥见到人物的情感秘密,体味到影视人物的生命意志冲撞和人生命运的各种酸甜苦辣。影视之所以成为大众艺术,就在于它能在有限的时空中讲述激动人心的故事,刻画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观众能在有限的时空内去领略故事情节、感悟人物形象,这也是被观众认可的一部影视作品成功的关键所在。

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红白蓝”三部曲的《蓝色》音乐,几乎完全展现的就是女主角的内心世界,主要是依据主人公朱莉一步步找回自己受伤的心灵、最终冲出哀伤的阴影的心理轨迹而设计,音乐虽然较单一,除了流浪汉的有召唤作用的长笛外,其余全是丈夫生前留下的未完成交响乐章及变奏,但在细节上做了很多感性、激动的处理,时时渲染主人公大起大伏的内心世界,影片最后以朱莉自己创作的新旋律来结束,点化了主人公内心情感的挣扎的全过程,阐释了影片“自由”的主题。又譬如张艺谋1991年拍摄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影片中巩俐扮演的四姨太颂莲的艺术形象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颂莲艺术形象的成功塑造,除了演员巩俐细致入微的表演,其内心精神世界的表白音乐起了巨大的衬托和剖析作用。在封建社会,由于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使女性成为了最大的牺牲品;为了表现诸如四姨太颂莲、二姨太卓云,三姨太梅珊,甚至丫鬟雁儿等人的命运被扭曲、被摧残,作曲家赵季平创作的音乐基调是沉重、幽怨、叹息的,整体音乐旋律渗透出压抑、暗淡和怜惜的色彩。影片中丫鬟雁儿做着太太梦,偷偷地在自己屋里点起红灯笼,颂莲为了报复雁儿,向大太太告发了她的行为,为此雁儿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雪地里受罚几天几夜,抬到医院抢救无效终于走上了不归路。当颂莲听说雁儿的遭遇后,其心地善良的本性被激发出来,内心充满了愧疚和自责,此情此境影片画面配上弦乐如泣如诉的演奏,加上凄凉的人声合唱,音乐似是对雁儿年轻生命的哀悼,又似是对颂莲命运的感伤,特别是合唱音乐的出现,给人以巨大的心灵震撼和丰富的想象空间,音乐的表情性因素对于塑造人物形象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同神来之笔,将颂莲的形象立于观众面前,融人观众的心里。由于影视音乐的情感性特征和非语义性特征,使音乐能够独立于画面存在,对刻画主人公的艺术形象起到重要的审美作用。可见,抒情性音乐是影视艺术音乐诸类型中,作用最为突出的音乐形式,它通过“抒情”方式,在特定的环境中展现出主人公内心精神世界丰富、微妙的感情状态以及浓厚的感彩心理变化,是一种具有崇高、神圣的“情感美”。这种“情感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人类社会所有成员都会经历到的心路历程,这个历程永无穷尽,令人心驰神往,散发独特的魅力。

浓缩美:主题性音乐升华影片内涵

影视艺术中,主题性音乐也是影视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而言,影视作品的取材往往是根据作家的同名小说改编,或取材于经典的文学名著。一部洋洋洒洒几十万字或者十几万字的文学作品,要在影视艺术有限的时空中得以展开,导演就必然要深刻的把握原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精神。主题思想和艺术精神的表达,可以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实现,而影视音乐则要能辅助、烘托和升华作品的内涵,所以说主题性音乐是一部影视作品主题思想最精练、最简洁的表达。主题性音乐一般分为主题歌、插曲、片头曲、片尾曲等,由于它涉及歌词即文学性内容,浓缩了影视的艺术精神和主题思想,是高度精练和提升的语言,呈现出一种“浓缩美”,升华了影片的内涵。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其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众多、社会背景复杂,面对这样庞大的艺术作品,影视主题歌怎样较全面地涵盖影视作品的主题思想,这是音乐人首要解决的问题;最后,主题歌采用了原著开篇诗词,这首主题性音乐也就唱出了悠悠的千年往事、唱出了一个个鲜活的英雄人物、唱出了英雄的业绩、也唱出了千百年来人们对历史的评说。电影《音乐之声》,整部影片几乎是用音乐语言向观众诠释女主人公对生活乐观的态度,音乐贯穿整部影片始终,笔者强烈感受到好的电影有着丰富的时代背景,常常能够把爱人、爱家升华为一种对民族、国家绵延深厚的忠诚眷恋,而这一切的表达除了演员的精湛演绎的画面体现外,更需要一种民族特色音乐的背景烘托、渲染,该片多次出现了“哆睐咪”旋律,节奏或快或慢,视人物的情绪而定。而当影片要表现爱国情意时,又出现了“雪绒花”旋律,表现了主人公那种爱国之志,为保卫奥地利而战的决心,为整部影片将要表达的主旨达到了事半功倍的审美效果。另外,影视插曲也是一种特殊的歌曲形式,它主要是在特定的影视环境中,为烘托故事背景、渲染情节、营造气氛而出现的。影视插曲是为了实现影视艺术声画结合,使画中有声、声中有画、声画交融,努力达到视觉和听觉的完美统。插曲是为特定的人物设计的,其主题一定表达出人物的精神,譬如影片《小花》中有一组特写镜头:茂密的山林、陡峭的石级山路、女游击队员抬着战士艰难地向山上转移,由于抬担架上台阶,一高一低需要前边的人跪着前进,山路上洒下一滴滴殷红的鲜血……画面带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而此时插人的歌曲《绒花》其音乐如泣如诉,听之使人潸然泪下,“世上有朵英雄的,那是青春吐芳华,花载亲人上高山,沥沥鲜血染红它……”此情此境,音乐与画面互为补充、互为依托构筑了完美的意境,实现了影视插曲的审美价值。

总之,影视音乐作为影视艺术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背景性音乐强化“真实美”,抒情性音乐渲染“情感美”、主题性音乐升华“浓缩美”,是影视艺术重要的艺术类型,丰富了影视艺术的表达手段,赋予了影视艺术以灵魂,它们在影视艺术中,不仅具有协调和媒介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还能揭示影视画面所未能表达的深层感情,表现出多方位的、独特的美学意义。

作者:李珺单位: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郁达夫创作与翻译的美学一致性 下一篇:古典园林造景要素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