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角度对电影《白牙》的解读

时间:2022-09-19 06:05:59

多维角度对电影《白牙》的解读

[摘要]《白牙》是美国著名的作家杰克・伦敦所写的,作者以独特的动物视角描绘了一只狼驯化成狗的过程。作者出身在穷苦人家,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所以对社会有着更深刻的认知。他通过对动物的描写寓意着人的个性和生存现状,更加深刻反映社会现实。本文主要从电影《白牙》的总体概述、从电影主题角度看《白牙》的多元性以及从象征主义角度赏析《白牙》丰富性三个方面进行了阐释,从多维角度全面分析了电影《白牙》,促进人们对电影的认知和理解。

[关键词]多维角度;《白牙》;解读

杰克・伦敦被誉为是20世纪初美国文坛中最有贡献的作家,他所创作的一系列的关于“狗”的故事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力。其中作者对于《白牙》的构思将人、狼和狗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微妙的诠释,通过对动物的分析以及人与动物之间的联系的解读,从而表现了“白牙”从野生走向文明的过程。凸显出动物与自然、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的过程。

一、有关原著《白牙》的总体概述

《白牙》是杰克・伦敦创作于1906年的作品,其影响力巨大,先后被各国翻拍成电影,例如在1991年迪斯尼电影就以其为原型进行改编为《雪地黄金犬》,从而风靡全球。小说《白牙》从独特的视角讲述了“狼”进化成为“狗”的过程。作品中将人和“狼”之间微妙的关系进行细化,“狼”由最开始遇见人的“防范”与“残暴”到慢慢的相处和磨合,在人的感召和爱护下逐渐建立起和平的关系。也展现出一个野兽由野蛮走向文明的过程,让人深刻领悟这种变化以及惊叹于生命之间的联系和感染力。而杰克・伦敦在《白牙》的创作中也通过将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惨痛教训融入作品中,从而使得“白牙”的形象更加的丰富和深刻,让读者更加深刻感悟人生的内涵和哲理。虽然《白牙》中描绘的是“狼”的成长轨迹,但是本质上影射的却是人类的发展史。小说中的“白牙”在其成长过程中一共经历了三次人生的波折,先后更换了三个主人,而这每一次更换主人的过程折射出的都是社会的不同阶级和社会现实,将动物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进行结合。

二、从电影主题角度看《白牙》的多元性

(一)呼唤爱的主题

白牙作为一种特殊的动物,在人们的广泛认识中狼狗都是给人一种非常畏惧的感觉,往往都是敬而远之。白牙作为这些种族中的一种,有着与其他种群不一样的特性,白牙的生活栖息地属于荒无人烟的地段,只有这样才不会被人类所影响,在那里他们可以尽情享受。在白牙的生活世界里对于人类其实是敬重的,在他们的世界中崇尚着一种高尚纯洁的爱。在自己的种群中白牙与同类之间的感情是干净、体贴的,这是存在于他们内心深处的感情。对待人类他们更多的是希望得到人类的关注与关爱,可以与人类和谐友善的生活下去。当红胡子和小时候的白牙相处时,红胡子与白牙之间培养了深厚的友谊,彼此之间的感情在红胡子对小白牙的百般呵护中渐渐加深。这种感情在白牙的心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白牙心中对于爱显得更加向往,就如白牙对于人类的感情,人类在他们心中也是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他们渴望与人类建立深厚的感情。但是在白牙的心中一个感情的坎发生在红胡子的一次换酒行动,红胡子为了得到酒喝竟然拿白牙当做交换对象。白牙在被红胡子相当于出卖之后仍然对红胡子充满感激,而不是由于红胡子的自私进而产生恨意。虽然白牙被卖到了史密斯那里,但白牙的心一直在红胡子那里希望重新回到红胡子身边,在潜逃与被送回的过程中使得白牙的心中渐渐留下了阴影。直到在后来的事件,即史密斯每次带着白牙去与其他的狗进行搏斗,这样的事件使得白牙的心中彻底失望对于人类的感情,渐渐由爱生恨。这种感知一直持续到了白牙拥有新主人斯科特,在新主人的认真照顾下,白牙的心渐渐温暖起来,心中爱也被这样的主人所唤醒。就这样在白牙对人类彻底失望、深恶痛绝的时候,正是这样的爱将白牙内心深处原本的感情所唤醒,最终与人类和谐相处下去。在白牙的这样的一生经历中对于白牙内心成长最重要的就是爱,爱让这个原本拥有野性内心的动物变得温顺、变得懂得感恩。也正是这样的爱与关怀使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彼此之间打开爱的大门,为人类社会的进步迈出了一大步。

(二)适者生存的主题

研究生物链的特征我们可以知道在动物界有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只有适应了环境的不断更新才能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下去。人类也一样,在社会上存在着很多我们自己没有接触不断创新的人和事,对待这样的环境我们唯有适应,将自己置身于社会的大流中才能顺应时代、才能生存下去。最初白牙的生长环境非常恶劣,幼年的白牙就经常承受长期挨饿带来的痛苦,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白牙养成了适应艰难环境的能力。同样后来在印第安人的营地之中被别的狗排挤和欺凌,使得白牙更加明白“强势”的重要性。“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在这个世界上要么就是统治别人,要么就是被别人统治,懦弱的人是没有生存的空间和权利的。所以白牙只有让自己不断变得强大和凶悍,才能适应这个世界的生存环境,他的独立,他的力量,也让人钦佩;它虽然经历了众多的打击,也有被别的狼打败的时候,但是它从来都没有放弃过提升自己,在战斗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实力。在《白牙》中也反映出现实社会的现状,社会的竞争是残酷的,只有让自己变得强大才能生存下去。白牙在自然环境中想要生存就必须变强,在人类的环境中就必须适应人类的规则,这就是所谓的“适者生存”。

(三)自然主义的主题

在《白牙》中将狼所生存的自然环境描绘得惟妙惟肖,带领着城市中的人们领略到了别样的自然美景和生命力。在冰天雪地的阿拉斯加那里的生命顽强生长着,肉食动物与食草动物之间的战斗,肉食动物与肉食动物之间的争夺,将大自然动物之间的本性展现在人们面前。在《白牙》中杰克・伦敦细致阐释了环境对于人和动物的影响,生物的行为影响着环境的变化,环境的变化也影响着生物的行为。白牙是一只由狼和狗结合而产下的,从遗产学角度而言,白牙身上的狼性大于狗性,而白牙所经历的各种自然斗争、你争我夺,使得它身上的野性也愈来愈大。正是由于白牙的身经百战也让它获得了“战狼”的称号。虽然白牙接受了文明社会的洗礼,变得温顺而通人性,但是身上的野性并没有被磨灭。它可以为了救斯科特一家而挺身而出,凭借着自己的英勇存活下来,这也反映出生命的本质特点。

三、从象征主义角度赏析《白牙》丰富性

(一)“白牙”:人的象征

在小说《白牙》中“白牙”是一匹野生而难驯的狼,但是随着其成长和与人之间的交往和经历使得它不断接受人的文明生活,卸下了原本狼所带有的野性和兽性,过上了和人类和睦相处、成为朋友的狗。在小说中“白牙”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凶悍、野蛮、自由的狼,而是代表了作者对社会秩序和制度的一种期待和精神内涵。美国在20世纪初虽然已经逐步走上工业化的发展道路,但是在具体的制度和执行上还存在着很大的缺陷。杰克・伦敦期待社会拥有一种合理的制度来约束一些人的贪念和欲望,不至于让人走上邪途。“狼”在其中就扮演了人的角色,而“猎人”则是代表着社会制度,在“猎人”的驯化和管教之下“狼”最终变成了温顺、可爱、听话的“狗”,而不再是野性难驯的“狼”。而作者所期待的也正是人在合理而健全的管理制度下能够和平相处,能够快乐而相互尊重进行生活。这也是作者对法制社会以及仁爱社会的一种向往和期待。

(二)“狼”与“狗”:野性与人性的象征

在小说中“白牙”是一只来自印第安人的母犬和狼所生的后代,由于环境的变化最后变成了一只“狗”。“狼”和“狗”事实上都是一种生物,它们的本质是一样的,之所以区别进行定义,是源自于它们的品性。“狼”和“狗”的这种辩证关系中也包含了极其丰富的象征意义,“狼”身上所包含着野性,而狗因为驯化也通人性。在杰克・伦敦看来,区分和界定“狼”和“狗”之间的关系有两个重要的因素,一是外界的环境,二是人类的影响。“狼”如果能够得到人类的关怀,获得人类的爱和调教,生活在安逸及文明的生活环境下就会变成“狗”;而“狗”一旦缺少文明的环境投身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和其他的动物之间进行竞争,想要存活就必须要变成“狼”。在《白牙》中“白牙”就是由“狼”的野性、残忍转化为温驯、通人性的狗,环境的转化对于“白牙”的影响是巨大的。此外人类的影响力也是巨大的,能够听从于人类的命令和信号的就是“狗”,伤害人类,不听人类的就是“狼”,人对“狼”和“狗”的区别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白牙从野生环境之中逃离到了文明的社会,没有被人打死,反而遇到了斯科特,斯科特对它的照顾和爱使得它被感化,成为一只真正意义上的狗。

(三)威登・斯科特:权势的象征

斯科特在《白牙》中担任的是白牙的主人的角色,它对白牙的照顾和呵护使得白牙由“狼”变为“狗”。白牙的命运也是一波三折,从最开始的被主人红胡子百般呵护,悉心照顾;再到被卖给史密斯之后的惨痛经历,被主人殴打和虐待,使得白牙身陷囹圄。幸运的是在一次与别的狗打架受伤的时候被斯科特解救了,并且在斯科特的照料下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改变了白牙的生活现状,使得白牙走上了真正意义上的文明生活。但是在斯科特身上所折射出的美国上流社会的习惯和特点也暴露了出来,斯科特习惯性对所有人发号施令,不用自己动手就可以办成事情。他对白牙的爱护是一种上层者对下层者的同情和怜悯,他对白牙的指使也无形中凸显出一种阶级之间的压迫。

四、结语

虽然《白牙》是一部刻画动物的小说,但是其中所表现的文化和价值内涵却极其丰富,将人与动物之间的微妙关系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小说中白牙所表现的坚韧、拼搏精神令人折服,对主人的忠心也让人钦佩,让我们见证了“狼”变“狗”的转化过程,也从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变迁,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鼓励和向往。文章主要从电影《白牙》的总体概述、从电影主题角度看《白牙》的多元性以及从象征主义角度赏析《白牙》丰富性等方面进行了阐释,结合杰克・伦敦自身的生活经历,将白牙的经历和社会现实的发展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向我们展现出拼搏而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的现实。

[参考文献]

[1] 买琳燕.走进“成长小说”――“成长小说”概念初论[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07).

[2] 王闽汕.迷失于现实社会中的“超人”――浅论杰克・伦敦创作思想的局限性[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6).

[3] 马兴之.“适者生存”在《野性的呼唤》和《白牙》中的阐释[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

[作者简介] 窦小忱(1982―),男,河北商丘人,文学硕士,商丘师范学院新闻传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网络语言文化、新媒体文化。

上一篇:《阿甘正传》与美国文化的重新解读 下一篇:韩国电影《大叔》:人性与情感的双重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