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后的几个问题

时间:2022-09-19 05:40:16

浅论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后的几个问题

摘要:本文就面对农业新形势必须要有新思路,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产品规格化标准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几个方面阐述了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的几方面问题!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DF4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面对农业新形势必须要有新思路

面对新世纪初严峻的农业形势,我们不得不更多地考虑农村、农民和农业发展不平衡的诸多问题:农产品销路不畅、价格下跌;乡镇企业发展速度和效益下滑;农民收入增加日显困难。首先,农业生产究竟是“供需平衡、丰年有余”,还是我国农业的生产能力已进入供过于求的时代,这已成为制定农业发展战略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尤其是我国已加入WTO,农业面临新的国际竞争,能否成为国际竞争的强者,如何对付这一严峻的形势,已成为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农产品产量和人均主要食品消费量除乳品外,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许多甚至与发达国家比较接近。国务院《中国食物结构与发展纲要》提出,到2000年,我国每人每天摄人热量达到 10882千焦,但早在1996年,我国每人每天摄入热量已达11297千焦。

2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

食物紧缺和国家补助是迄今我国农业发展的动力,然而,在新的形势下农业如何进一步发展?农民如何切实走上富裕之路?农村如何实现现代化?这些已成为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如今,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已成为人们对农业发展的共识。然而,什么是产业化?如何才能实现产业化?这些问题至今尚未完全解决。虽然有人把农业产业化归纳为“龙头企业加农户”、“产、加、销一条龙”等说法,然而这些看法只停留在表象上,不能普遍指导我国农业的产业化转变。农业本来就是第一产业,为何要提产业化?是因为我国农业尚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几千年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从本质上讲,产业化农业的基本特征应该是:经营企业化、生产集约化、产品规格化标准化。

2.1 经营企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当前农民之所以解决了增产问题,却迟迟不能增收,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农民,特别是贫困山区和西部地区农民缺乏经营意识和市场营销概念。农民无论从他的社会存在,还是经济地位来看都应该首先是一个经营者,其次才是生产者。农民一般不被雇佣、不领工资,且拥有自己的土地等生产资料。长期以来对农民只重视生产技能的培训,缺乏经营、营销、管理知识的教育,是我们在农业教育上的一大失误。无论是送科技下乡,还是办农民训练班,甚至培养农业人才,过去都忽视了农民最需要和最基本的知识——产业经营知识的普及。

2.2 生产集约化是产业化农业发展的动力任何现代产业都必须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农业也不例外。我国农业不仅存在国内市场饱和的压力,而且加入WTO后,也使它面临前所未有的世界范围竞争。不容乐观的是我国农产品价格已经很少有竞争的优势。虽然少数农产品还可以出口,但许多却是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代价的。由于许多农民缺乏企业化经营意识,往往在生产成本中没有计入自己为维持现代人体面生活而应得的工资,也没有计算培养教育下一代(劳动力再生产)的费用,更没有发展所需的基金,甚至牺牲了自然环境,因而以低廉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亏本的价格和别人竞争,因此总是难以摆脱贫困的处境。

3 产品规格化标准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

农业产业化是生产方式的变革过程,除了要求企业化经营、集约化生产等条件外,产品的规格化、标准化是其重要特征和基础。

3.1 农产品规格

所谓规格是对产品的内在使用性能和档次的要求。农产品规格一般是由政府权威部门或权威组织,对农产品的用途档次进行的标准化规定,并通过食品标签制度,保证消费者对各种产品有一个判断和评价的依据。

3.2 农产品标准

标准是对产品品质的要求,它是品质的保证。食品的功能特性通常指嗜好特性、外观特性、加工特性、流通特性和简便性等。对于不同规格的各类食品,针对以上特性要求,都有其相应的质量标准。为了保证标准的实施,有的国家实行严格的食品标签制度。

3.3 实施规格化、标准化的意义

①规格化、标准化是质量的保证。工业制品为了保证产品合格,必须要有形状、尺寸、精度等规格,而食品的规格标准,对保证消费者的健康乃至生命都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大家对食品品质要求越来越高。近年许多深刻的教训说明,没有规格品质保证的农产品、食品,即使便宜也很难有市场。

②食品工业需要规格化标准化原料。产业化生产的农产品,需要加工增值;工业化食品的增长趋势,也需要越来越多的规格化、标准化原料。因此,作为食品工业原料,农产品再也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口粮”,而是有严格规格要求的工业原料。例如,加工面包用小麦,就必须是符合加工高筋粉要求的小麦品种;加工西红柿浆、西红柿汁的西红柿就不同于鲜食用西红柿;豆腐用大豆与榨油用大豆规格也不相同。

③规格化、标准化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进入现代化市场营销系统的基础。 许多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农产品规格化、标准化,正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和基础。在现代流通体系中,公平公正的交易,不仅是市场法则,也是引导良性竞争的保证。它不仅可以保证消费者的权益,更能够按照消费者的合理要求,鼓励优秀的农业企业家,指导农产品生产向优质、高产、高效进步。显然,公平公正交易的前提是农产品的规格化、标准化生产。我国农产品流通交易中假冒伪劣猖獗,市场秩序混乱,污染、搀假严重,而农产品规格化、标准化正是制止这一混乱局面、减少中间环节损失、提高农民收益的重要手段。同时,随着超市、物流、信息化等现代市场流通系统在我国的发展,规格化、标准化更成了农产品流通的必要条件。

4 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是结构调整

若仅仅考虑大量增加农产品产量,不仅农业经济得不到健康发展,甚至会毁灭这些产品赖以生产的自然环境,特别是山区和西部地区。因此,在考虑发展时,一定不能忽视对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结构调整应包括:种植结构按市场要求调整,生产量按经营效益调整,劳动力配置按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调整。市场需求无非是品种和质量两个问题。近年虽然人们明白了农产品不仅要高产,而且要提高质量的道理,但什么是质量、如何提高质量、怎样建立保证质量体系等基本问题并未解决。当然,由于农民的小规模、分散经营,作到生产量有效控制非常困难。正因为如此才需要农民学会经营、协作经营、规模经营。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调整,总之,农业必须走产业化经营道路,必须推行农村劳动力和人口的转移、土地流转制度等一系列的变革,而结构调整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农民和农村青少年的教育是实现结构调整最可行的手段,这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随着农业向经营企业化,生产集约化,产品规格化、标准化的进步,我国农村必将迎来新的辉煌时代。

上一篇:高层结构建筑施工技术的分析研究 下一篇:关于公路改建建设方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