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频呼吸机在儿科的临床应用

时间:2022-09-19 04:46:59

常频呼吸机在儿科的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常频呼吸机在儿科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 我院收治的36例因呼吸衰竭而予机械通气的新生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经机械通气治疗后,患儿的通气情况显著改善,尤其是氧合指数(OI)几乎恢复正常水平。结论 合理使用呼吸机是提高新生儿呼吸衰竭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关键词:常频呼吸机;儿科;应用

呼吸衰竭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1]。在现代环境下,新生儿呼吸衰竭发病率越来越高,无创正压通气和有创机械通气已经证实是治疗呼吸衰竭的重要手段[2]。机械通气是治疗各类呼吸衰竭的主要手段。临床医生需熟练掌握其使用技巧及灵活调整呼吸机参数,才能让机械发挥最好功效,及时抢救患者生命。为探讨常频呼吸机在儿科的临床应用效果,对我院 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机械通气患儿的治疗方法与疗效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36例呼吸衰竭患儿,男21例,女15例,上机日龄1h~21d,胎龄≤28w 3例、~36w 17例、≥37w 16例,体重≤1500g4例、~2499g15例、≥2500g17例。原发病:呼吸窘迫综合征15例,肺炎6例,重度窒息4例、胎粪吸入综合征2例、肺出血6例、反复呼吸暂停2例、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1例。

1.2方法 仪器为stephan 呼吸机,通气方式为间歇指令通气和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气管插管使用国产维力牌无套囊气管插管,均经口腔插入气管,管径大小和深度根据患儿体重选择。

呼吸机参数初调值为吸气峰压16~30cmH2O、呼吸末正压4~8cmH2O、呼吸频度35~50次/min、吸入氧浓度0.3~1.0、吸气时间0.35~0.5s、流量6~8L/min。根据患儿临床反应、血气分析结果及呼吸参数相互关系进行调节。最终要求血气分析在正常范围PaO2 50~70mmHg PaCO2 35~45mmHg,pH7.35~7.45。并应用多功能监护仪,监测患儿心率、呼吸、血压、经皮血氧饱和度,积极治疗原发病,维持水、电解质、血糖等内环境稳定,予静脉营养。

2结果

36例中治愈25例(69.5%)、自动出院8例(22.2%)、死亡3例(8.3%)。死亡原因:肺出血1例,呼吸窘迫综合征1例,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上机时间1~264h。拔管后复插3例(9.38%)。并发症:堵管2例、脱管3例、喉水肿1例、呼吸机相关肺炎1例、气胸1例、支气管肺发育不良1例、肺不张1例。但有并发症的均成活,其中1例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经加用地塞米松治疗痊愈。

3讨论

呼吸衰竭是由各种原因导致严重呼吸功能障碍引起动脉血氧分压(PaO2)降低,伴或不伴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增高而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紊乱的临床综合征。它是一种功能障碍状态而不是一种疾病,可因肺部疾病引起也可能是各种疾病的并发症[3]。机械通气的作用包括通过建立和管理人工气道,有效地引流痰液,迅速控制支气管-肺部感染,解除通气功能不良和呼吸肌疲劳。

3.1使用机械通气指征 新生儿机体代偿能力差,呼吸衰竭时易发生多脏器功能损伤。因此对新生儿应用呼吸机的时机及参数调节应持积极而慎重的态度,上机指征应放宽。本组患者多符合下列一些情况:①高碳酸血症:PaCO2>9.34kPa,经插管吸痰无改善;②严重的低氧血症:吸氧浓度60%,PaO2

3.2气管插管及呼吸机应用途径有经口和经鼻两种 ①经鼻容易固定不易脱管,但需器械帮助,操作稍复杂,还可引起鼻黏膜损伤;②以口插管操作方法快捷,直接喉镜下就可进行操作,临床应用较易掌握,但相比鼻插管稳固性稍差,稍易脱管。

呼吸机应用:强调早上机、方能早撤机,适当放宽上机指征:①严重通气不足,二氧化碳潴留 ,如重症肺炎。严重换气障碍,低氧血症,如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等;②中枢神经系统所致的呼吸衰竭,如早产儿频繁呼吸暂停、缺氧缺血性脑病,大剂量使用镇静剂时,需要呼吸支持如新生儿破伤风;③新生儿持续胎儿循环、肺动脉高压,需要过度通气时;窒息心肺复苏;④心胸等外科手术,围手术期监护等。至于怎样判断早上机的时机,目前国内同行早有共识,可逐步经过导管、面罩、持续气道正压供氧,吸入氧浓度>0.6呼衰仍不能纠正,应及时上机。至于撤机时机的掌握,临床经验是调节呼吸机参数。

3.3儿童重症监护的重要性 机械通气是有创呼吸,对心输出量、通气血流比、颅内压、肾功能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所有患儿均应X线摄片,观察最佳深度是否在T2水平以及肺部病变的转归或是否有气压伤等并发症。随着ICU硬件水平的提高,多功能监护仪的应用极大方便了医护人员,但血气分析对参数的调节起决定性指导意义,一定要反复检测。

参考文献:

[1]石树中,虞人杰,黄醒华,等.新生儿窒息复苏[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9:7.

[2]戚彩云,陈超.新型鼻塞持续气道正压呼吸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临床对照观察[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2,18(7):429.

[3]陈大业.鼻塞持续呼吸道正压吸氧在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进修杂志,2011,33(3):177.

上一篇:髋关节置换术的两种麻醉方式的效果分析 下一篇: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中医护理指导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