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中的文字传播思想

时间:2022-09-19 04:05:36

《文心雕龙》中的文字传播思想

【摘要】在《文心雕龙》这部产生于1500多年前的文论巨典中,已经蕴含了对文字传播的认识。由于自身良好的哲学修养与丰富的知识储备,刘勰对文字传播功能和意义的认识十分独到,对此进行的议论与阐述也极为深刻缜密。他的论述与西方新闻传播理论对文字传播的理解有显著不同,对现在我们对新闻传播,尤其是文字传播的认识,仍然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文心雕龙》文字传播传播功能

《文心雕龙》是中国一部空前绝后的文论巨典,其主旨是指导文章写作,完善文字传播;《文心雕龙》体大思精,内容深广,其中也涉及到刘勰对文字传播本身的认识,并从他自己的哲学角度对此进行了精妙的议论。

现代新闻传播学对文字传播是从传播方式进化角度进行认识的,即认为文字传播的出现是从属于语言的人类突发性的发明;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涉及了文字传播出现的原因,不同的是,刘勰的认识是从自然之道出发的。

刘勰认为文字传播的产生符合自然之道。他在《原道》篇中说:“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1意即人类感情的表达欲望促使了语言的产生,将语言升华,进而用文字表达出来,就产生了文章,刘勰认为这个过程是符合自然之道。在《明诗》篇中,刘勰也说道:“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可见,对文字传播的产生原因,刘勰持着十分鲜明的观点,即“莫非自然”。

刘勰还认为,圣人留下的文章得以流布,也因为这些文章符合自然之道。《原道》说:“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旁通而无滞,日用而不匮。《易》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圣人因为具有用文字传播自然之道的能力而使民众敬仰,自然之道依靠圣人以文章的形式加以传播,圣人又依靠文章来阐明自然之道,因而刘勰认为,文辞之所以可以鼓动天下、顺服万民,就因为它是符合自然之道的缘故。

刘勰认为自然之道对文字传播的产生有极大促进作用。刘勰在《征圣》篇中感叹道:“妙极生知,睿哲惟宰。精理为文,秀气成采。鉴悬日月,辞富山海。百龄影徂,千载心在。”圣人将自然之道对民众进行传达的使命感,使他将自然之道用文章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形成极具文采的传世佳作。这些文章的传播,会使圣人的精神得到保留和发扬。而圣人对广大民众进行思想传播的作品之所以会光辉万代,永世相传,也恰恰是因为他们的文章符合了自然之道。

同现代新闻传播学一样,《文心雕龙》对文字出现的意义也有深刻的认识。

在《原道》篇中刘勰感慨道:“自鸟迹代绳,文字始炳。”从鸟迹般的文字代替了结绳记事开始,文字的传播功能才慢慢发挥出来。刘勰对文字在传播中地位十分推崇,几乎可以说是崇拜。在《熔裁》篇中,他对文字产生的描述,甚至带了些感恩的心情:

夫文象列而结绳移,鸟迹明而书契作,斯乃言语之体貌,而文章之宅宇也。苍颉造之,鬼哭粟飞;黄帝用之,官治民察。

刘勰用仓颉造字时鬼惊夜哭、谷飞如雨的传说来渲染文字产生的重要性,并认为黄帝正是因为使用了文字,才使得百官得以治理、万民得以明察。在《原道》篇中,刘勰对从伏羲到孔子这一历史时期内文字所起到的精神传递作用做了简明扼要的追溯:

炎、遗事,纪在《三坟》;而年世渺邈,声采靡追。唐、虞文章,则焕乎始盛。元首载歌,既发吟咏之志;益、稷陈谟,亦垂敷奏之风。夏后氏兴,业峻鸿绩;九序惟歌,勋德弥缛。逮及商、周,文胜其质;《雅》、《颂》所被,英华日新。文王患忧,《繇辞》炳曜;符采复隐,精义坚深。重以公旦多材,振其徽烈,《诗》缉《颂》,斧藻群言。至夫子继圣,独秀前哲;熔钧《六经》,必金声而玉振;雕琢情性,组织辞令;木铎起而千里应,席珍流而万世响;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矣。

由伏羲到孔子,圣贤的精神都是由文字来承载和传递,正是由于文字的存在,才使得“木铎起而千里应,席珍流而万世响”,才能“晓生民之耳目”,刘勰敏锐地感知了其在人类文化传播中的分量。

刘勰认为文字的传播作用无可替代。《史传》篇说:“开辟草昧,岁纪绵邈,居今识古,其载籍乎!”自开天辟地,人类存生活的历史已极为悠久,今人若想了解古代的事情,参考历史书籍是最好的选择。由此可见,《史传》篇中已经隐含了文字传播的优越之处。

由上可见,刘勰对文字出现意义的认识全面而详尽,为现代新闻传播学在此方面的认识开辟了新的视角。

《文心雕龙》对文字传播在政治和军事中作用的认识,是从儒家经世致用的思想出发的。《序志》篇云:“唯文章之用,实经典枝条,五礼资之以成文,六典因之致用,君臣所以炳焕,军国所以昭明。”由此可见,刘勰已认识到了文字传播的两个重要作用领域:政治和军事。

对文字传播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文心雕龙》中很多篇章都有精辟论述。比如《铭箴》篇中最后就说道:“赞曰:铭实表器,箴惟德轨。有佩于言,无鉴于水。秉兹贞厉,敬言乎履。义典则弘,文约为美。”铭、箴是以真正的勉励来警戒人的实际行为。再如《书记》篇中说道:“赞曰:文藻条流,托在笔札。既驰金相,亦运木讷。万古声荐,千里应拔。庶务纷纶,因书乃察。”优秀的书札使作者声名显于万古,影响遍传千里;众多纷杂的政务,也要靠或文采驰骋或质朴无华的书记得以明察,由此可见书记这种文体在日常政治生活中用途之广,对信息的保存之重要。又如《诏策》篇云:“渊嘿黼,而响盈四表,唯诏策乎!”,“赞曰:皇王施令,寅严宗诰。我有丝言,兆民尹好。辉音峻举,鸿风远蹈。腾义飞辞,涣其大号。”帝王通过诏策向民众发号施令、传播教化,如果他可以充分发扬诏策的意义和文辞的作用,便会使诏策传播作用强大,使帝王的号令更为强而有力,可见文字政治传播作用之巨大。刘勰对文体传播功用的论述,不仅对后世文章的写作起了点拨作用,对文字在政治生活中的传播功效也起到了加强作用。

刘勰认为,各种文体的文章在政治舞台上的喉舌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歌颂功德与讽刺过失。《铭箴》篇中有言曰:“箴者,所以攻疾防患,喻针石也。”将箴这种文体比作了攻疾防患的石针,彰显了“箴”的讽谏作用。《明诗》篇中说:“及大禹成功,九序惟歌;太康败德,五子咸怨:顺美匡恶,其来久矣。”可见,用文学作品来传播怨刺之情自古有之。

歌功颂德和讽刺过失有“雅”的传播方式,也有“俗”的传播方式,比如,“诗”“箴”是“雅”的方式,而“谐”与“”的方式则是“俗”的表达方式。何为“谐”、“”?《谐》篇中说:“‘谐’之言‘皆’也,辞浅会俗,皆悦笑也。”,“‘’者,‘隐’也;遁辞以隐意,谲譬以指事也。”刘勰认为,“谐”的意义和“皆”相近,是一种语言浅显、适合大众传播的,大家听了会发笑的作品。刘勰将“谐”解释为“皆”,“皆”乃普遍之意,可见当时这种传播方式的应用之广泛。可见,“谐”类似现在流布于街头巷尾的信息,很容易为大众接受和传播。

文字传播在军事信息传播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在《文心雕龙》中,对文字传播的政治军事作用论述最为全面的,是《檄移》篇。檄,又称露布,是战争时公开的军事文告,被誉为“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新闻传播媒体”2。露布的意思并非“露在外面的布帛”,实际上,露,意为不密封,显露;布,意为传布、布告之意。《后汉书・李云传》中有言:“云素刚,忧国将危,心不能忍,乃露布上书。”3李贤注曰:“露布,谓不封之也。”对露布,刘勰做了言简意赅的说明:

檄者,也;宣露于外,然明白也。张仪《檄楚》,书以尺二;明白之文,或称露布,播诸视听也。

露布在军事上的影响是“播诸视听”,即扩大视听、散布消息,以鼓舞士气。露布旨在传达捷报、申明己方严正立场。从刘勰对露布的写作要求中,可以窥见露布的传播功能:

凡檄之大体,或述此休明,或叙彼苛虐;指天时,审人事,算强弱,角权势;标蓍龟于前验,悬鉴于已然;虽本国信,实参兵诈;谲诡以驰旨,炜晔以腾说。”

在陆侃如、牟世金著《文心雕龙译注》中有这样的评价:“刘勰所讲檄文的作用,主要有三:一是奋其武威,使敌人闻风丧胆,长自己的威风,灭敌人的斗志;二是充分揭露敌人的罪恶,说明其恶贯满盈,死到临头;三是从精神上摧毁敌人,使敌人的万丈高城,不攻自破。”这个对露布传播功能的总结,是极为精当的。

“檄”用于军事情报的的传递,而移,则用于政治教化的散布。刘勰在《檄移》中对移也做了简要的介绍:“移者,易也;移风易俗,令往而民随者也。相如之《难蜀老》,文晓而喻博,有移檄之骨焉。”刘勰认为,所谓“移”,就是转变之意,即移风易俗,移文提出倡导,促使风俗的转变。

对于檄和移的比较区别,以及它们的传播功能与传播范围,刘勰也作了言简意赅的说明:“故檄移为用,事兼文武,其在金革,则逆党用檄,顺命资移;所以洗濯民心,坚同符契。”可见,移文可以对民众思想进行教化,使全国上下共同一心,也可以在军事上用于对顺从者的教化,而檄文则主要用于对在军事上对对立方的宣传。

在南北朝那样一个战乱连年不断、朝代更迭频繁的年代,对文字传播完美程度的追求,促进了《文心雕龙》的出现。刘勰从中国传统哲学出发的这些观点,为现代新闻传播学在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启示。

综上可见,在《文心雕龙》中,从对文字传播产生原因的认识,到对文字传播出现意义的认识,再到对文字传播在政治军事生活中作用的认识,刘勰运用自己独立的话语体系在《文心雕龙》中进行了独到的论述,这些认识无疑为西方话语体系中的新闻传播学带来了中国气息。■

注释

1、本文所有对《文心雕龙》原文引用和对译文的理解参照,均出自陆侃如、牟世金合著的《文心雕龙译注》,齐鲁书社,1995年版

2、见《中国新闻学之最》第10页,方汉奇、李矗著,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

3、见《后汉书》卷五七,列传第四七,《李云传》,1851页,中华书局,1998年版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07级文艺学硕士)

上一篇:十六国少数民族首领姓氏考 下一篇:后喻文化与“新媒体政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