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神韵、汉唐遗风

时间:2022-09-19 03:33:06

摘要:武夷风格是武夷山建筑文化的精髓,文化传承是当代武夷新地域建筑创作的重要课题。引入“建筑文化基因”概念,将抽象文化归纳为形制基因、形式基因和符号基因三个层级要素,在这理念指导下,结合武夷西岸国际度假酒店规划设计,选取武夷风格作为形制基因,汉店高台形式作为形式基因,汉唐门阙、屋檐符号和武夷民居木构符号作为符号基因,从宏观、中观和微观角度体现当代武夷建筑的文化性。

关键词:武夷山;武夷风格;建筑文化基因;文化性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7-0086-04

1.前言

1.1项目背景

武夷西岸国际度假酒店位于武夷山市武夷新区,是武夷山西岸国际度假村的首期建设项目。武夷新区建设是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大战略之一,也是武夷山新一轮城镇化的重点区域。新区位于武夷山中心城区以南,建阳市以北,沿崇阳溪两岸发展。西岸国际度假村集旅游贸易、商住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一体,是武夷新区中心城市组团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图1),是南平市重点建设项目。本项目规划用地约126亩,建设五星级酒店及其商业配套服务区。作为整个国际度假村的核心部分,本项目将带动和进一步完善武夷新区将口组团镇南物流产业片区的区位功能,成为对接“双世遗”旅游胜地武夷山景区的旅游休闲服务片区。

1.2基地现状

基地现为建阳市将口镇西岸村,位于建阳市北部,武夷山南麓,南距建阳市区16km,北距武夷山景区32km。用地呈近似不规则的三角形,北侧为303省道,是基地与外界联系的主要道路。基地北枕崇阳溪、南望群山,景观资源得天独厚。省道以北的崇阳溪景观优美,沿溪规划为滨河公园,是规划中新的旅游景点。南侧群山环绕,绿意盎然。基地内西北高,东南低,高程相差约4m(图2)。303省道西北角高出基地约5m,中段高出约4m,东南角高出约3m。

2.武夷建筑的文化基因来源

2.1建筑文化基因

为了准确把握武夷山建筑文化的精髓,笔者引入建筑文化基因概念。建筑文化基因来源于文化基因理论。建筑文化基因根植于人类的文化基因,文化基因控制着物质空间的形成与发展,建筑文化基因也因此呈现出相应的遗传和变异特征。

近年来,建筑学界已有学者关注到建筑发展中的这一特征。何镜堂院士借用“基因”作为比喻,指出建筑师应在“传统中寻根、发掘有益的‘基因’,这是建筑师真正广阔的创作空间,是建筑师取之不尽的源泉”。可见,在建筑及其所在的周边环境中,具有可以不断延续的某些文化基因要素,即“建筑文化基因”,包括宏观要素层面的形制基因要素,中观层面的形式基因要素和微观层面的符号基因要素。武夷山拥有丰富的建筑文化遗产,本项目的建筑文化基因主要来源与武夷风格和汉唐特色两个方面。

2.2武夷风格和汉唐特色

形制基因——五宜五不宜。上世纪80年代,齐康、扬子伸、赖聚奎等人在回顾武夷山庄创作时将其指导思想概括为:既要反映明显的时代特征,又要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点,努力形成武夷山风景区的建筑风格,且称“武夷风格”,其特征为“三宜三不宜”,即“宜低不宜高”、“宜散不宜聚”、“宜土不宜洋”。这是国内专家学者在武夷山风景区建筑创作中汲取武夷民居和自然环境精髓的高度总结。在武夷风格的指引下创作出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武夷山新建筑,得到了当地百姓和游客的喜爱,并最终形成了“五宜五不宜”的武夷风格,即宜散不宜聚、宜藏不宜露、宜低不宜高、宜土不宜洋、宜淡不宜浓。这种形制特色成为本项目形制基因的主要来源。

形式基因和符号基因来源于汉唐建筑形式和武夷民居符号。闽越文化是武夷文化的另一特色,位于本项目基地和武夷山景区之间的闽越王城遗址,说明武夷山在西汉时期是福建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之一。汉唐建筑形式和符号体现了一种正统宫廷建筑的气质,武夷民居符号则更多地体现民间特色。

3.总体规划布局

3.1功能分区

作为五星级的度假酒店,在“宜散不宜聚”的原则下,项目用地内分散布置六个主要功能区块,形成与武夷民居类似的聚落感。(图3)

3.1.1酒店主楼区。该区块位于沿303省道东侧,一方面酒店北侧拥有良好的崇阳溪景观,另外一方面,酒店建筑也成为303省道沿线的重要标志性景观建筑,人流和车流出入便利。

3.1.2商业及快捷酒店配套区。为了获得较为理想的商业价值,该区块沿303省道布置,位于酒店主楼西侧,旨在与酒店共同形成连续一体的建筑群体景观。同时,通过设置跨303省道的天桥,可以将商业区和省道北侧崇阳溪景观公园有机联系,成为滨溪公园的重要商业配套设施。

3.1.3双拼VIP区、国宾馆区和独栋VIP区。与酒店主楼标准客房不同,这三个区主要是特殊主题的高级度假屋,在酒店主楼南侧沿基地用地周边半圆环绕布置,规划为三个独立的岛,通过桥进行交通联系。周边水系环绕,创造出幽静、高贵的景观氛围。

3.1.4中庭景观区。在远离城区的高级度假酒店,户外休闲空间至关重要。一是郊外空气新鲜,可以为旅客在酒店内感受自然。更重要的是,为旅客在夜间提供一些活动主题空间。由于多数郊区酒店周边人烟稀少,往往夜间没有活动内容,外出也容易产生危险。因此,通过户外中庭景观区未丰富旅客的休闲生活。这也正是波特曼发明四季中庭酒店空间的重要原因。该区北靠酒店主楼区,南面由双拼VlP区、国宾馆区和独栋VIP区围合而成,并留出视线通廊,形成“围而不合,藏山纳水”的中庭空间。(图4)

3.2交通流线

本项目基地交通分为三种类型,北侧为303省道(红色),是进入基地最为主要的入口。西侧为城市规划道路(紫色),连接现状西岸村,道路条件较差。东南侧为国际度假村内部主路(绿色)。基地内部交通分为三个等级,内部主路(绿色)是酒店北侧主入口与省道联系的半圆形道路。内部支路(蓝色)是基地内部重要的交通联系纽带,从酒店人口开始,往东联系酒店宴会厅入口、独栋VIP区和国宾馆区,往西联系酒店娱乐健身厅入口、商业配套区和双拼VIP区。第三等级为步行道路(黄色),主要有酒店北侧主入口步行广场、南侧中庭景观休闲广场、商业配套区的商业内街。(图5)

3.3景观结构

本项目以酒店主体为依托,形成一个“十字轴”、两核、四心的景观架构(图6)。“十”字型北南两侧分别设置两个重要景观节点,北侧酒店入口广场以景观水池为主题,无边跌水池流水和喷泉回喷,形成一静一动的氛围。南侧酒店南侧中庭景观以休闲活动为主题,配合泳池、户外桌椅等,形成半私密性户外聚会场所。东西两侧分别布置宴会厅和曲水流觞亭,作为酒店重要的两个文化交流的节点。同时,西侧曲水流觞亭类似人的肘关节,使酒店主体建筑和商业配套区建筑群在省道拐弯处可以形成空间上的自然过渡,即从曲水流觞亭为转折点衔接商业内街,直达最西侧的商业街人口。

4.酒店建筑设计

4.1基于形制基因要素的平面组合

4.1.1平面格局生成——散。“宜散不宜聚”是武夷风格建筑的重要形制特征,重点在“散”字。传统上的酒店平面以集中布置为主,最为简单和节约的为“一”字型内廊式。本项目的平面生成正是源于这种简单形式,首先我们假设一个简单一字型建筑由于受山水之间的“引力”而产生形变——前后错动。中间部分往后移,两端往前移,形成三个分散体量并通过连廊相互连接。其次,前移的两个体量向中间旋转30度,围合形成“八”字型酒店入口空间。接着,考虑到形成院落式酒店空间和分期建设,在后侧体量的左右两翼各增加两个体量,形成“一主四从”的分散式酒店格局。最后,在主体两端加设宴会厅和曲水流觞亭,并通过连廊全部联系在一起,分散院落式的酒店形制基本成型。(图7)

4.1.2平面功能布局——藏。武夷风格建筑常常将附属用房埋入地下、建筑群体化整为零、建筑分布依山就势等做法,使建筑群“藏”于景观环境中,这也是武夷风格建筑的另一个形制特征。酒店地下一层东翼主要布置中央厨房,西翼布置附属设备用房和员工休息办公用房,中间部分可提供44个停车位。一层平面正中为酒店入口大堂,挑高2层,面积达到776m2。正对大堂的是大堂吧和西餐厅相结合的西式休闲餐饮空间,拥有宽阔的中庭景观视野。东翼部分主要为宴会餐饮功能,为了避免体量过大,容纳600人的多功能无柱宴会厅以单独的八角形体量依附于主体建筑,并在两者之间留出独立的宴会厅门厅。二楼和三楼主要为酒店客房层,每层折合93个标准间,分布在五个建筑体量,使建筑形体相互错落、相互掩映。(图8)

4.2基于形式基因要素的立面构成

本项目形式基因主要来源于汉唐建筑形式特色。高台建筑是汉唐时期宫殿建筑的典型形式,以高大的夯土台为基础和核心,在夯土版筑的台上建筑房屋。通过夯土台可以将若干较小的分散单体建筑统一起来,获得较大体量且形式多变的形式效果,例如大明宫含元殿。本项目的各个体量均采用下实上虚的基本形式,一、二层外墙下大上小并减小开窗面积、加深窗问墙的厚度,采用石材作为外墙材料,形成厚重、稳定的“台基”。三层以玻璃窗作为维护结构,露出作为结构构件的圆柱,形成坡屋面与基座之间的“虚空层”,整体上营造出汉唐建筑的形式意向。

4.3基于符号基因要素的细部装饰

本项目符号基因主要来源于汉唐建筑符号和武夷民居符号。门阙建筑在汉唐时期主要用于宫殿、城门等重要建筑的入口,标表宫门。在武夷山西汉时期闽越王城遗址入口,也采用这种典型符号。本项目酒店入口前设置一对门阙,增强了入口的标志性,也提供了一个登高远望崇阳溪的制高点。此外,本项目在坡屋面设计中吸收了汉唐建筑的屋面符号特征,形成曲线舒缓、出檐深远和宽大封檐板的深灰色瓦屋面。在一些细部装饰上,吸收武夷民居中的木构和砖雕作为地方符号。酒店两侧建筑外立面采用木构斜撑,连接出挑的屋檐和基座墙面,增加了立面水平向的韵律感,也从视觉上将强了基座和屋面的竖向联系。酒店人口雨棚吸收武夷民居木构架特色,雨棚梁柱采用木头饰面材质,营造一种富有武夷传统民居特色、贴近自然环境的入口氛围。(图9-13)

5.结语

在本项目方案设计过程中,坚持文化传承、体现地域特色是整体规划和建筑设计的首要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笔者引入建筑文化基因概念,从形制、形式、符号三个层面吸收和继承传统建筑文化。形制基因要素能够保留传统建筑最为稳定的基本特征,它在特定地域文化和自然环境中具有恒定性。形式基因要素的稳定性次之,相同建筑形制的建筑,在各个时代呈现出不同的建筑形式。符号基因要素则最不稳定,相同建筑形制和形式的建筑,在各个地域的建筑符号常常各具特色。因此,本项目建筑的文化特色从这三个层面继承传统,旨在全面继承和发展武夷风格建筑特色,体现现代建筑的文化性。

上一篇:浅析中西方建筑模数制度差异 下一篇:城市规划专业低年级建筑设计课程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