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我国信息化跨越式发展

时间:2022-09-19 02:01:09

实现我国信息化跨越式发展

信息化是由计算机与互联网的革命所引起的工业经济转向信息经济的一种社会经济过程。国家信息化方针应坚持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导,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坚持教育优先,推进“头脑”的信息化,提高国民信息素质;坚持都市先行跨越,把大都市建成信息增长极和信息源。

信息化包括信息技术的产业化、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信息化、生活方式的信息化等内容。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关系问题上,有两种极端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的工业化水平很低,离开了工业基础谈信息跨越只能是空中楼阁,我国在信息技术的开发领域和应用领域与发达国家都存在巨大差距,过分强调信息化,必然会产生泡沫经济;另一种观点认为:信息化与工业化没有必然联系,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放弃夕阳工业,大力发展信息产业这种朝阳产业,在信息产业领域实现全方位的跨越。

第一种观点忽视了我国信息技术的后发优势和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而第二种观点则过分强调新兴产业,忽视了传统产业的作用。我国要把发达国家近200年内完成的进入信息化社会的过程,压缩到今后几十年内完成,必须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带动工业化向纵深发展

从理论上讲,信息化与工业化是一种互动、互补关系。信息化产生于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又需借助于工业化的手段,两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信息化主导着新时期工业化的方向,使工业朝着高附加值化发展;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基础,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物资、能源、资金、人才以及市场。从发展的趋势来看,信息革命的伟大成果使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传递、信息分析、信息使用以及交互式网络化的信息交换实现了便捷、大容量、高速度和低成本,这就赋予工业化以新的内涵。信息技术对传统工业的推动表现在:

(一)信息技术辐射传统产业

如在农业生产中发展精准农业,利用计算机和控制技术实现品种选育、模式化栽培、节水灌溉等系列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在工业中大力推广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缩短开发周期、降低制造成本、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增加产品技术含量,实现产品更新换代;在服务业中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大力推进现代物流管理,优化供应链,降低流通成本,增加产业附加值。

(二)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

信息技术有高度创新性、高度渗透性和高度倍增性。它能提高传统产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其附加值。如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集成制造、机电一体化以及电子商务引发商务领域的变革等,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三)信息技术能够促进传统产业的分化和替代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将对传统产业造成巨大的冲击,并使传统产业不断走向分化,在分化过程中,有的被淘汰出局,有的实现了升级换代。通过信息化带动经济结构调整,促使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低质量的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高速度、高效益、低投入、低消耗的集约型增长。

(四)信息技术能够通过管理创新重组传统产业

经济活动的效率决定于人、财、物的动态配置效率;而决定配置效率的是信息。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生产组织、经营模式和社会协作方式,为结构调整提供新型管理模式。

(五)信息技术突破了传统产业的时空限制

卫星通讯、高速网络、可视电话、联机检索、电视会议系统等一系列先进技术使信息的流通时间由过去的以周、日计缩短为现在以分、秒计,大大加快了财富的增值过程。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工业经济的空间扩大到覆盖全球的若干领域,大型跨国公司有效地组织其经营活动,Internet上的购物已没有了国界,也没有昼夜之分。

二、坚持教育先行,用教育信息化带动社会经济信息化

有专家指出:决定21世纪的两种主要力量一是互联网,二是教育。而这两种力量的融合形成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于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对于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育信息化对于教育会产生如下革命性变化:

(一)有利于缩小地区教育差距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之间的教育水平还存在着很大差别。远程网络教育将突破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具有覆盖面广、全方位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教育服务的优势,对人力资源开发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

(二)有利于低成本扩大教育规模

传统校园教育因其课堂面授性质和成本结构特点需要投入大量教师和巨额资金,限制了传统教育在短期内的大规模发展。利用现有的教学和科研力量,发展现代教育信息化,可以较快地将教育普及到传统课堂不能达到的地方。

(三)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通过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点,将优质的教育资源得到广泛的共享。形成跨城市、跨地区的分布式教育资源网。

(四)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现代教育信息化克服了函授、广播与电视等教育方式中存在的师生分离、反馈滞后、交互困难等弱点。为在远程状态下进行个别化学习的学员营造能够再现面对面教学辅导的教学氛围,提供师生间相互沟通与交流的机会。

(五)有助于加快知识更新速度

现代知识的发展日新月异,与这种“知识爆炸”相适应,计算机网络上的电子化课程知识能较快地进行更新。

(六)有助于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计算机的最大教育价值在于让学生获得学习自由,确立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为他们提供可以自由探索、尝试和创造的条件。

坚持教育先行,要加强三方面的教育:一是学校教育。教育一方面要强调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能力;另一方面要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二是对管理者的教育,要提高领导干部的信息素质。信息素质是在信息社会中人们所具备的信息处理所需的实际技能和对信息进行筛选、鉴别和使用的能力。网络已成为开展领导活动和行使领导职能的重要平台,提高领导干部信息素质迫在眉睫。三是国民素质教育。在全社会开展广泛的信息教育,提高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应用程度,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三、用都市信息化推动国家信息化

我国是一个二元经济的国家,现代化的大都市和落后的农村并存。这一国情决定了我们只能坚持非平衡发展战略,实现局部跨越,都市先行。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要防止“一哄而上,普遍开花”的倾向,避免一场自下而上的大规模的重复建设。笔者认为:国家信息化战略的重点是发展“数字城市”,要选择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这

类大都市作为我国信息极、信息源或信息化的发动机,率先实现大都市的跨越式发展。

(一)大都市是信息化的栖身之地

信息化是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助互进的直接成果。城镇化是信息化的主要载体和依托,它能够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城镇化的高速发展要求加快信息化进程。

(二)大都市将是信息产业的增长极

信息化能够提升和整合城镇功能,改善城镇产业、就业结构,提高城镇居民素质。在信息时代的大都市,信息网络设施成为最大的投资方向之一,信息产品和服务成为最大的消费热点,信息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大推动力和最大的产业部门。

(三)信息流的源头集中在大都市

在工业时代,大都市的要素是人流与物流,而在信息时代,大都市最重要的要素是信息流。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将渗透到社会经济的每一个角落,信息流将成为城市经济最重要的要素流。

(四)知识产业需要在大都市集聚

发达国家的大城市中心区日益成为跨国公司总部和银行、保险、营销、法律与管理咨询等生产者服务业高度集中的地区,成为协调全国乃至全球生产的信息和服务中心。在过去的20年中,包括银行、信托、保险、会计、法律和管理咨询服务、广告等市场营销服务在内的生产者服务业成为发达国家城市发展最迅速的行业。

在大都市实施“数字城市”工程,推进城市信息化,需要坚持以下原则:

首先要处理好基础设施与信息内容的关系,重视信息内容的开发。在信息化过程中,要防止“重硬轻软”的倾向。一些城市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盲目追求建立宽带网和形形的网站,而忽视了大规模信息管理的基础建设,致使耗费巨资建设的网络和各种网站因没有可以运行的信息而形同虚设。在信息化过程中,要发展和完善高速宽带接入和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提高通信普通服务水平,确保信息网络的安全性。将先进的基础设施和信息的组织与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信息资源、基础设施融为一体,让信息高速公路充分发挥作用。

其次要处理好营造环境与运作项目的关系,重视为信息人才营造环境。在信息化过程中,需要运作项目,但环境营造更为重要。信息在全世界自由地流动带来人才特别是信息人才的完全自由流动,信息人才完全可以在世界范围内选择最适合自己发展的环境。如何引进并留住这样的人才,成为信息经济时代必须解决的问题。

还要处理好统一规划与鼓励竞争的关系,当前要特别重视统一规划。政府要统一规划,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同时,又要充分调动包括企业、政府和家庭在内的各主体的积极性。通信资源的相互融合是世界发展趋势,我国的局面是部门分割,资源分散,各种行业专网由部门拥有,自成体系,亟待打破围墙,形成全国统一的网络资源。

最后要处理好典型示范与整体推进的关系。坚持示范先行。在信息化过程中,政府应率先实施信息化,推进电子政务。电子政务是在互联网络平台上实现政府资源、企业资源、社会资源和中介服务资源的整合,为企业和家庭提供全方位的数字化的快捷、简便、高效的政务服务。

上一篇:科技自主创新:我国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引擎 下一篇:内蒙古加大投资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