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军旗从这里升起

时间:2022-09-19 11:58:52

古城炮声震夜空,武装起义风雷动。

旌旗招展第一枪,人民军队起钟陵。

唤起民众夺政权,独立领导闹革命。

会师井冈闯新路,捩转乾坤功垂成。

这是2003年我在参观八一起义纪念馆时写下的一首诗。十年后,再一次来到这里,心中的激动和震撼丝毫未减。

关于南昌起义的意义,《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如是说:“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反动派的第一枪,用血与火的语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人不畏、坚持革命的坚强决心。它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树立起一面革命武装斗争的旗帜,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因而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这次起义,一位诗人朋友用特殊的语言写下:南昌起义,“用信念浸润的种子/纷纷将自己填入枪膛/饥饿的枪/愤怒的子弹/对准旧中国的肚脐/第一枪/几乎/用头颅撞响/用枪与说话/语言如同/骨头一样坚硬。”

对于中国革命来说,南昌起义实在是太重要了。记住这段悲壮与英勇的历史,对后来人来说,其教育意义是深远的。因而,这座坐落于南昌市中山路西端洗马池的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历来被党和国家所重视,人们所崇敬。早在1956年,国家就在中国共产党前敌委员会指挥起义的江西大旅行社旧址修建了纪念馆,元帅为纪念馆题写了馆名。建国十周年时,正式对外开放,是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后,纪念馆几经扩建,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走进纪念馆大门,院子右侧的起义旧址吸引着大批参观的人流。我站在那里,环视这些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性别和不同地区的人们,他们一定是怀着各种各样的心情来到这里的,崇敬、怀旧、探寻、疑惑……突然,思绪被一群刚走进来的青年学生的脚步声打断,看着这些90后,我想,腥风血雨、壮怀激烈的年代离他们实在是太久远了。关于党的过去,在他们空间巨大的脑海中,或许是空白,或许是散落的碎片。感谢他们的师长,将他们带到这里,聆听先辈的声音。此行,他们打下的烙印将是深刻的。

夹在人流之中,我又一次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这座灰色的五层大楼。这里原为“江西大旅社”,是当时南昌城内最大的宾馆,其建筑放在当下也不落伍。1927年下旬,领导的起义部队到达南昌,包下这个旅社,在喜庆厅召开会议,成立了以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

旧址的一楼,按原貌恢复了喜庆礼堂。岁月荏苒,80多年过去了,曾经在这里高举义旗的前辈,已相继逝去。感谢这些纪念馆舍,有它们的存在,有它们做为纪录历史的一员,有它们用特殊的方式述说着那些不该忘却的故事。我们才更真切地感知了历史,感知了悲壮。八一起义的壮烈,我们虽然无法亲身体验到,但驻足于此,那种震撼还是可以体味到的。

艺术的再造,会让遥远的历史不再陌生。和这座纪念旧址一样,影视剧、回忆录、文献档案、文物、历史书籍、研究专著等等,都用不同的方式记载下了那硝烟弥漫的辉煌。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著名导演汤晓丹曾指导了电影《南昌起义》,真实再现了那个血与火的历程,让我们这些后来人身临其境般地从荧幕上了解了这段壮烈。还有两幅名字和年代相同的油画,分别由莫朴和黎冰鸿创作,画的场景均取材于这座大旅行社楼前。画中的场面和透出的激情,同样告知了昨天的历史。集合来自文字、影像、旧址和画面的多方面资讯,我们离这次起义就不那么遥远了。

伫立在这里,我仿佛能看到:忙碌的身影,在为起义而不停地奔波。7月26日,向李立三、邓中夏、谭平山、恽代英等传达中共中央决定在南昌起义的决定;7月27日,住在家里并与其商讨起义的细节;7月28日,到第20军指挥部会见,转达起义的决定;7月29日和30日,顶住的干扰和压力,断然决定8月1日凌晨举行武装起义。

我仿佛能听到:在、、叶挺、、等同志指挥下,英勇的起义官兵高呼口号,打响了武装反抗反动派的第一枪。经过4个多小时的激战,黎明时分战斗结束,起义军占领了南昌城。南昌起义胜利了。这是不寻常的一天,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6月30日的建议,决定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194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以“八一”两字作为中国人民军旗和军徽的主要标志。

顺着楼梯,我走过二、三楼,顺序参观了工作过的25号房间、林伯渠的办公室兼卧室的20号房间、军事参谋团的办公地点9号房间、部分起义领导人住过的10号房间和题词纪念室,透过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图表、照片、文物以及参加南昌起义的老同志题词,展现在我脑海中的这一历史篇章更加雄浑,更加悲壮。党内五老之一的徐特立1966年重访南昌起义旧址时写下的一首诗,给我的印象深刻:“八一之前老学生,学书学剑两无成;而今重话南昌事,我是当年一老兵。”有资料显示,1927年,徐特立参加南昌起义,被选为起义革命委员会25位成员之一,并担任党务整顿委员会委员。南昌起义胜利后,又兼任第二十军第三师党代表。这次故地重访,徐老已经是90岁高龄了。

人们用不同的方式记录历史,缅怀先辈。院里矗立的雕塑和铜像,更是一种直观的记录形式。院落中有两组雕像,一组为领导南昌起义的主要领导人、、叶挺、、的群像。位于中间,右手叉腰,左手紧握拳头,显得坚定而自信。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在中国革命处于最困难、最危险的紧急关头,党的“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的总方针。受命赴南昌组织武装起义。其实,早在1924年秋,在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期间,他就为建立党直接掌握的军队做着积极的准备,他亲自从军校抽调了部分共产党员,组建叶挺独立团,成为一支铁军。时任起义军总指挥的,起义前,亲率国民革命军二十军从九江进驻南昌,进行起义前的紧张准备工作。任命兼代第二方面军总指挥,负责南昌起义的全盘军事指挥。从两把菜刀起家到弛骋疆场,苦苦追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在白色恐怖当头,毅然选择了跟着共产党闹革命。这次起义,的二十军是左右起义胜败的决定性力量。紧要关头,率部投身起义。起义过程中,在的协助下,制定周密计划,亲临一线指挥,最终赢得了胜利。叶挺,时任前敌总指挥兼第十一军军长。威震四海的叶挺独立团在北伐战争中以铁军著称。起义中,第十一军二十四师、第四军二十五师基本上以叶挺独立团的骨干为班底扩编而成的,其中第七十三团团长周士第和第七十五团部分团、营干部,都是共产党员。叶挺和他领导的部队在起义中起到重大作用。更为可贵的是,南昌起义,是叶挺和谭平山、李立三、邓中夏、聂荣臻五人首提的。,时任南昌军官教导团团长和南昌公安局长。他的这种双重特殊身分,极利起义中加强敌军中的工作和了解南昌敌军的动态,使整个起义敌情明了。起义中,用“杯酒释兵权”的方法,以宴请南昌城滇军的几个团长为名,解除他们的武装,除掉了滇军对起义的祸害。,时任起义军参谋团参谋长,是领导南昌起义的得力助手,时任国民革命军暂编第十五军军长。临危受命,协助拟定了详细的起义计划,并付诸实施,一举夺取了南昌起义的全面胜利。

另一组名为“八一南昌起义”的雕塑,在院落别醒目,这是中央军委为纪念建军80周年赠送给新八一起义纪念馆的。雕塑上有两组人物,共12人。第一组人物共有5人,象征着参加起义五个方面的力量,也就是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第11军第24、第10师,第20军全部,第4军第25师第73、第75团以及为团长的第五方面军第3军军官教育团一部和南昌市公安局保安队一部,共2万余人。第一个人是主角,他高举着红旗象征武装斗争;第二人高举手枪,象征打响了第一枪;第三人举着马灯,说明南昌起义是在凌晨举行,同时寓意南昌起义点燃了革命的火种;第四人吹着号,则寓意吹响了革命的号角;第五个人拿着长枪,有一个招手的动作,号召后面的部队起义……在第一组后面还有7个人,象征着革命旗帜不断举起,革命队伍不断壮大。

参加八一南昌起义领导人及革命先烈的半身雕塑铜像,置铸在路的两旁。他们是:领导南昌起义的5位主要领导人、、叶挺、、;中共前敌委员会委员恽代英、李立三、彭湃;中共前敌军委书记聂荣臻;前敌军委委员颜昌颐;革命委员会成员林伯渠、吴玉章和1955年授衔的元帅,陈庚、许光达大将;杨至成、萧克、赵尔陆、周士第上将。这些名字,大多被今人所熟悉,唯独颜昌颐,熟悉的人不多。这位出生在1898年的先辈,曾是我党的早期活动家,早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和苏联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与叶挺、聂荣臻等是同学。他参与了中央军事部(后改称中央军委)的筹建,参加组织和指挥了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是南昌起义临时前敌军委委员,参加了起义,后又成为彭湃领导的海陆丰武装起义的重要成员,长期负责党的军事工作。1929年8月24日,因叛徒告密,颜昌颐与彭湃、杨殷、邢士贞一起被捕。在狱中,颜昌颐等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坚强意志和品质。8月30日,颜昌颐等四位烈士在上海龙华英勇就义。在党的机关报《红旗日报》上撰文指出“彭、杨、颜、邢四烈士的牺牲是中国革命、中国党之很大的损失!”他们“英勇的战绩,却永远光明地纪念在每一个人的心中,永远不会湮灭”。

走进为纪念建军八十周年新扩建的陈列大厅,经过艺术变形的八一军旗鲜红夺目,大厅中央是一座圆雕,崩裂石块之上,镌刻着“1927.8.1”的字样。石块中冲立出一支汉阳造步枪,一只巨手紧扣扳机。它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冲破白色恐怖的重重阻挠,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打响了第一枪。”军旗两侧环绕着一组反映南昌起义历程的浮雕,分别是:起义部队浴血奋战、南昌民众奋力支前、南昌军民欢庆胜利、起义部队南下转战井冈山会师。廖廖几幅画面,清晰明了,勾勒出了南昌起义的过程结果。

现代艺术和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让南昌起义的情景更直观、更生动、更详尽。佩服艺术家们的高超技艺,再现出南昌起义整个战斗过程和历史事件,《南昌八一起义大型多媒体组合模型》生动逼真,《攻打敌人指挥部》半景画模型真实形象。我记下当年流传下来的一首《八一起义》的歌谣,它是最早记录八一南昌起义的的音乐作品,“七月三十一,夜间闹嚷嚷,手榴弹、机关枪其格格其格格响啊,响古巴大天亮;莫不是又在兵变?莫不是伤兵老爷又在闹城?啊噢嘿!噢嘿!噢嘿!我想到就害怕。”“八一大天亮,百姓早起床,昨夜晚机关枪,其格格其格格响啊,它是为哪桩?原来是共产党武装起义,原来是红带兵解决,啊嘻哈!嘻哈!嘻哈!我快活笑嘻哈!”民谣风格口语化,模仿枪声的衬词生动有趣,词曲结合天衣无缝。这首以百姓口吻,民间说书方式叙述了起义的情形的歌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有一幅名为《三河坝血战》的油画和在三河坝战场遗址的祠堂墙壁上至今保留“誓死杀敌”的标语,让我对起义后的三河坝战斗有了了解。这次战斗,是率3000将士与1万多敌人进行的一次殊死搏斗,双方奋战了两昼夜,打得十分悲壮,据当时的报载:江水被血染成红色,江面上漂满尸体,当地居民长时间都无法饮用江水……建国后,农民整理这块土地的时候,仍然发掘出几百具战士的遗骸。 1963年,为了缅怀牺牲的战士建立了一块纪念碑,亲自撰写了碑文。此后,起义部队在、、王尔琢等率领下,历经磨难,走上了井冈山,实现了与的胜利会师。

历史悄然走过,80多年逝去,但是先辈们的英名永在,后来的人们是不会忘记他们的。在二楼的陈列大厅,大型石雕墙上雕刻着113位人物头像和参加八一南昌起义的将士名单。一行“他们从起义中走来”的文字告诉我们,这些都是南昌起义的功臣。就是从他们开始,人民军队走过了万水千山,走过了烽火硝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为了一支无坚不摧的钢铁之师。展厅巨大的落地玻璃橱窗里站立着身着不同时期军装的八个人物雕像,用自己最为简洁独特而又生动的方式诠释着八十年来人民军队的发展。据专家考证,参加南昌起义的共计两万余人,目前已知道姓名的有858人,其中建国前牺牲了351人,建国后担任过国家领导职务的16人,授予元帅军衔的6人,授予大将军衔的3人,授予上将军衔的4人,授予中将军衔的7人,授予少将军衔的6人,担任过省部级党政领导职务的19人。

“坚定信念、敢为人先、不屈不挠、勇于胜利”这16个大字,是先辈们用血与火铸就的“八一精神”,今天走进这神圣的馆舍,在追寻逝去的枪声、硝烟的同时,再一次领悟到了“八一精神”的实质。

上一篇:红色战将高咏生 下一篇:例谈幼儿园园本教研活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