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双胍干预治疗不合并糖尿病的代谢综合征28例疗效观察

时间:2022-09-19 05:18:39

二甲双胍干预治疗不合并糖尿病的代谢综合征28例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二甲双胍干预治疗不合并糖尿病代谢综合征(MS)的疗效。方法:56例不合并糖尿病M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经饮食控制及运动治疗;观察组28例在饮食控制及运动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二甲双胍。比较治疗前后两组体质指数(BMI)、腰臀比(W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各项指标。结果:两组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BMI、WHR、SBP、DBP、TG、TC、HDL-c、LDL-c各项指标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观察组上述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对照组除TG(P<005)较治疗前有差异外,其余指标较治疗前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对不合并糖尿病的MS患者实施二甲双胍干预,能有效控制病情发展。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糖尿病二甲双胍

代谢综合征(MS)是指肥胖、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等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在一个个体中同时存在的临床症候群。中国流行病学调查发现MS的患病率14%~16%,随年龄增加而增加[1]。由于MS既能增加心脑血管疾病与2型糖尿病(T2DM)的发病危险,同时也是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上升的重要原因,因此对MS进行干预治疗是必要的。对不合并糖尿病的MS患者予以二甲双胍治疗,探讨二甲双胍干预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56例,均符合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提出的MS的诊断标准[2],经空腹血糖及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检测均排除糖尿病,并排除合并甲亢、急慢性胰腺炎、以及严重的肝肾、心肺功能不全者,无服用影响糖代谢的药物,近期无感染、创伤、手术等应激情况。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8例,男19例,女9例,年龄29~57岁,平均4421±543岁;观察组28例,男20例,女8例,年龄31~59岁,平均4503±321岁。

方法:对照组给予饮食控制及运动治疗:戒烟限酒,限制每日总热量摄入,每天供热量15千卡/kg(碳水化合物50%~60%,蛋白质15%~20%,脂肪<30%),其中减少富含饱和脂肪酸、反式脂肪酸、胆固醇、单糖、钠盐食物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粗粮,烹饪宜用蒸、煮、炖、拌等方法;适当增加体力活动,推荐每天30~4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步行,速度为5公里/小时),在餐后1小时,避免久坐的生活方式。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给予二甲双胍缓释片500mg,1次/日口服,每个月检测肝肾功能,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每周电话随访1次了解服药情况及不良反应。

各项指标的测定:所有患者实验前及治疗6个月后均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计算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腰臀比(WHR)=腰围(cm)/臀围(cm),同时采静脉血,测定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TG、TC、HDL-c、LDL-c、测定均采用深圳迈瑞BS-82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盒。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资料以(X±S)表示,组内及组间比较均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各项指标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前两组的年龄、性别、BMI、WHR、SBP、DBP、TG、TC、HDL-c、LDL-c各项指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BMI、WHR、SBP、DBP、TG、TC、HDL-c、LDL-c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组除TG(P<005)较治疗前有差异外,其余指标较治疗前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BMI、WHR、SBP、DBP、TG、TC、HDL-c、LDL-c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见表1。不良反应:观察组中有4例在服用二甲双胍缓释片后出现食欲下降,2例轻度上腹部不适,均未作特殊处理,症状持续1周左右自行缓解。观察组肝肾功能、心率在治疗前后均无明显改变。

讨论

MS患者是心脑血管疾病以及T2DM的高危人群,一旦诊断必须积极干预治疗,目的在于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干预的主要目标是三大危险因素:血脂异常、高血压、高血糖。对于不合并糖尿病的MS患者,预防T2DM是一个重要目标。干预措施方面:主要为生活方式干预(健康教育、饮食干预、运动),以及药物干预。生活方式干预虽然是一种简便、经济的方法,但改变生活方式并非易事,特别是在当今物质极大丰富,生活节奏快和精神压力大的生活状态下,现代人更难以通过生活方式的干预来改善代谢综合征的问题,有相当数量的患者不能很好地坚持饮食和运动治疗,因此药物干预成为在此基础上的有效手段。

目前认为,腹型肥胖和胰岛素抵抗(IR)是导致MS发生的重要因素,腹型肥胖患者普遍存在腹部脂肪堆积(包括内脏脂肪堆积和皮下脂肪堆积),表现为BMI、WHR指标的增高。内脏脂肪堆积往往伴随脂肪组织中的非酯化的脂肪酸释放增加,血浆游离脂肪酸水平升高,同时非保护作用的瘦素、抵抗素等表达增加,导致脂肪异位沉积于肌肉及肝组织中,参与了IR以及血脂异常的发生。如果能有效治疗腹型肥胖,就能从源头上预防心脑血管疾病、T2DM等。近来有研究证实二甲双胍具有减重效应,尤其是可以减少腹部内脏脂肪[3];二甲双胍能降低游离脂肪酸、瘦素、甘油三酯等水平,改善IR及脂肪代谢;抑制食欲,减少摄食,降低体重。本组实验通过二甲双胍口服发现随着BMI、WHR的下降,所有患者的血脂异常均有改善。

上一篇:思密达治疗褥疮的经验体会 下一篇:肾窦内肾盂切开加输尿管镜碎石术治疗复杂形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