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规则意识培养对策研究

时间:2022-09-19 02:57:08

幼儿规则意识培养对策研究

【摘要】幼儿规则意识是幼儿社会认知发展中规则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可以让幼儿在集体教育中得到更加自由的发展。本研究主要采用开放式访谈和日常观察的方法,结合幼儿心理发展特点,探讨幼儿规则意识培养中的问题及具体对策。

【关键词】幼儿 规则 规则意识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156-02

一、问题提出

幼儿规则意识是幼儿社会认知发展中规则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幼儿社会行为习惯的培养与养成。[1]目前普遍存在教师对规则的认识不深刻,创设的教育环境对规则暗示不足,家长对待规则教育的态度不一致等问题。[2] 同时教师的应对和处理方面也缺乏科学指导。目前针对幼儿规则意识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提出的对策也不够全面,较少结合幼儿的心理发展的特点进行原因和对策的分析。针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问题,本研究主要采用开放式访谈和日常观察的方法,结合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分析幼儿园教育情境,探讨幼儿规则意识培养中的问题及具体对策。

二、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对策

幼儿规则意识的缺失严重影响教学和活动的效果,影响幼儿的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需要引起重视。针对目前的现状,结合幼儿园情境和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提出以下幼儿规则意识培养方面的对策。

1.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确保规则的合理性

成人要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对幼儿的某些违反规则屡禁不止的行为,要从幼儿角度分析原因,了解幼儿的心理需求,而不是简单地对幼儿说“不”。如幼儿在墙壁上乱涂乱画是让幼儿教师和家长都很头疼的问题,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幼儿萌发了前书写的需求,某幼儿园老师了解了幼儿这种需求后,给孩子提供了各种纸笔、小黑板、涂鸦墙,同时通过故事引导幼儿认识到爱护环境的重要性,既满足了幼儿喜爱涂鸦的心理,让幼儿体验涂鸦的乐趣,又保持了环境的整洁、美观。再如,不少孩子并不愿意将自己的东西与别人分享,这是儿童自我中心的认知水平所决定的,他们常常以为分享就是意味着永远把东西给了别人,在确保东西还会回来之后,他们的慷慨行为就会增多,因此,成人要做的就是告诉儿童,与别人分享有时只是将东西借给别人一段时间,最终还是你的,这样儿童就会变成真正是我选择的而非被强迫的分享。

2.帮助幼儿理解与接受规则,重视幼儿对规则的认知

儿童的智力发展有其独特的特点与规律,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认知水平不同,他们对规则的理解也会不一样,因此,我们不能以成人的观点来猜测儿童的想法,我们要了解儿童,明白他们有时候是根本不理解规则的,当他们做了违规的事情后,他们并不知道自己违规了。[3]某幼儿园大班,杨老师发现图书区的绘本中有的主人公被撕掉了,了解后发现幼儿是因为喜欢里面的主人公,老师从中挑了《母鸡萝丝去散步》和《小黑鱼》等几本非常有趣的绘本,同幼儿一起看故事,翻到最后几页的时候,故事中的主人公都不知道去哪里了,引导幼儿认识到绘本被破坏的后果,引发幼儿修补和保护图书的意识,而不只是采取仅仅对幼儿提出要求,不遵守要求就实施惩罚。

3.注重环境创设中规则的提示性,引导幼儿遵守规则

幼儿由于思维发展不够成熟,记忆力和理解能力较弱,因此,可创设利于幼儿遵守规则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4]物质环境创设中,室内环境中桌椅柜的摆设可以起到暗示幼儿遵守规则的作用,如区角、半圆、小组等摆放方式。另外,师幼可以共同制定、布置提示性强且活泼生动的小图标,帮助幼儿提高规则意识。[5]如在某幼儿园某中班区角区域,教师和幼儿一起设计了进区规则小图标,在科学发现区进区规则图上画了一只眼睛,提示要多用眼观察,一个冒泡泡的娃娃头,提示要多用脑思考,一只手,提示幼儿多用手去探索,一支笔和纸,提示幼儿要坐好记录;在卫生间洗漱台处的小图标画了两只小手,提示幼儿如厕之后要洗手,做个讲卫生的孩子。观察发现,孩子亲身参与制定和布置的这些小标识,大部分孩子特别愿意遵守。在精神环境的创设方面,教师要创设宽松、愉快、舒适的气氛,满足儿童的基本情感需要,规则不可过多,但要少而精,让幼儿在一日活动过程中,感受到遵守规则在游戏活动和生活中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便利,并体验到愉快的情绪。

4.在一日活动中,综合运用语言、眼神、手势等方式引导和提示幼儿

教师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注重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集体活动中幼儿人数偏多,有操作材料的活动也比较多,且幼儿由于好奇心强,容易产生各种问题。如某次探索大自然的声音为主题的活动中,老师将材料分发给各组幼儿之后,幼儿迫不及待地将各种材料拿到手里用力碰撞、摇晃,教室里面充满了各种噪音,影响了活动的效果。那么如何让幼儿既可以充分探索生活材料发出的声音、同时又可以感受声音的美感呢?在某奥尔夫音乐小雨沙沙的活动中,老师在操作前引导幼儿充分感受雨声的节奏,如有的幼儿说很好听,有的幼儿说开始的时候是慢慢的,滴答滴答的,后来雨滴落下的声音变快了,像是沙沙声,最后声音变成了哗哗的声音,接下来教师对规则作了清晰的说明,最后各组选择自己喜欢的小乐器,分声部演奏并合奏,活动室里奏出了各式各样美妙悦耳的下雨声,培养了幼儿的节奏感,也感受到了声音的美感。

5.从外部引导和强化幼儿守规则的良好行为,树立正面的榜样

在日常活动中,对于违反规则的幼儿,教师要正面引导为主,不可一味惩罚、呵斥。教师要善于及时发现幼儿守规则的良好行为,并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树立好的榜样。

参考文献:

[1]赵琳,但菲.幼儿规则意识培养中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10(11):37.

[2]刘易,符芳.促进幼儿自主性与规则意识协调发展的教育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6(1):70.

[3] (美)费尔兹(Fields,M.V.),(美)费尔兹(Fields,D.) .儿童纪律教育――建构性指导与规训 [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92.

[4] 徐皇军.让孩子在有准备的环境中成长学前教育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14(3):74.

[5] 龚燕,刘娟.幼儿规则意识与行为的培养规则[J].学前教育研究,2009(01):60.

上一篇: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新建本科院校的应用 下一篇:语文课如何利用好课前几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