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策略的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2-08-23 02:33:04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策略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采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是目前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教学方式之一,将数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经验相结合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本文主要阐述了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进行生活化教学的意义,并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了采取生活化教学的几点策略,希望可以为众多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133-02

课堂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要场所,在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内容渗透到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在收获数学的知识的同时也增长生活经验,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与能力。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其提倡“教学做合一”,主张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习知识。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背景下,教师要巧妙地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够学有所获,在今后的生活实践中能够学以致用。

一、进行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1.提高教学趣味

对于中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对于数学课本中的抽象知识,大部分学生学习起来都会感到有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师在教学时只是按部就班地给学生讲解知识点,学生很容易就产生厌烦心理,不利于学生的高效学习。而在数学教学中引入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他们就会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亲切感与熟悉感,从而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也有助于增强学习的学习趣味,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提高教学效率

构建高效课堂是目前教师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也成为了每一位教师的主要职责。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在学习时为了追求做题的效率,他们很少花费时间去思考解题的思路,而仅仅是凭借着自己的记忆能力解题,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逐渐弱化,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面对这样的学习现状,教师在教学时就要注重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在良好的生活情境中进行合理而有序的学习,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3.提高应用能力

在新时期的教育背景下,教师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使其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而将生活中的知识经验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增强自身的学习能力,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他们也会不自觉地就想到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释或解决一些问题,从而有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二、采取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1.创设生活情境

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是目前课堂教学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方式,教师为学生创设出生活情境,可以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地调动起来,有助于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在学生认知能力的范围内为其创设出恰当的生活情境,从而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既能收获知识,又可以增长技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分一分与除法》时,我就拿了几个苹果到课堂上,并给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如果有五个小朋友都想吃苹果,老师手里有5个苹果,那么你会怎么分呢?”由于学生在平时的家庭生活中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他们便很快就想出了解决办法,即一人一个,每个人都能吃到。然后我又接着提出问题:“如果老师手里只有6个苹果,有3个小朋友要吃,要让每个小朋友分到的个数相等,应该怎么分呢?”学生听到这个问题后,大部分的学生都是采用一个一个分配的方式,还有一部分的学生脱口而出2个,但是对于计算的过程却也说的不是很清楚。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我便引入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良好的氛围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十分高涨,课堂上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是一门与日常生活实际联系的十分紧密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学习时也可以联想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意识与应用能力。并且,教师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可以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获得直接的经验,从而有助于其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时,我就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事物引入,如长方形的有相框、镜子、门、床等,正方形的有手帕、瓷砖、电视屏幕等,这些生活中的常见事物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学生在课堂上看到这些东西,他们都很兴奋,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熟悉感,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并且,通过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教学,学生在学习时也都充分地发散了思维,他们积极地讨论着生活中存在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从而有效地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3.组织生活实践

实践出真知,在数学教学中,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是必不可少的。而生活中丰富的题材给学生的生活实践带来了很多的资源,教师可以为学生构建参与实践的平台,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应用能力,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从而为学生今后的能力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测量》时,我就组织学生进行了实地的测量实践。在测量开始时,我先将学生分成了几个不同的小组,并给每个小组的学生布置了测量的任务,如学校花坛的长和宽,小组成员的身高、校园标语横幅的宽度等,这些不同的测量工作使得学生在参与时更加积极,每个小组的学生也都积极地测量、核对着,室外轻松的氛围也使得他们都十分积极,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的室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应用,也让学生更好地融入了生活,有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总之,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将生活化的教学策略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增添趣味性与实用性。数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教师要充分地结合数学教学的内容,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教学进行巧妙的融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构建出高效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杭瑛. 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让数学课堂洋溢着“生活”的气息[J]. 课程教育研究,2012(35).

[2]郑佳莉.数学生活化 生活化数学――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02).

[3]李满仓.浅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上一篇:高校《动物福利保护概论》教学模式初探 下一篇:高职应用高等数学分层分类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