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红妆成丽娘娇

时间:2022-09-19 02:27:21

没有挑染,没有限量版的包包,没有Van Cleef&Arpels,没有鱼嘴鞋,还得缠着小脚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古代女子的生活看上去似乎挺无趣,其实,流行无处不在,她们的生活和当今一样时尚一从诸多元曲剧本里可以看出。在那个时期女人的眼中,玉饰应是昆玉的最好,金饰则最好是产自云南丽江的丽金:禽类尾毛材质的团扇远不如细绢精纺成的有地位,四川产的西川锦被公认为质量上乘,而首饰匣子不能用贵金属,得是紫檀木的才显得有品位。翠鸟尾长毛形的翠翅头饰最好搭配长及脚踝的裙装,凤形头钗则不适合小家碧玉,大家闺秀才压得住它……

现在看起来,时尚这东西是日韩学欧美,港台学日韩,大陆学港台。据周锡保的《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记载,早在元末,女人们穿衣裳就开始模仿韩国了。当时在都城里流行仿高丽式样的衣服、靴和帽子等,因为当时的后妃、贵族喜欢用高丽女子做侍女,所以穿衣风格受了影响。明朝时女装也受高丽裙式的影响,裙摆作蓬张状,即所谓的马尾裙。何止衣服被影响,折扇还是从高丽传人的呢,只有团扇是中国传统扇的形制――大收藏家张伯驹在《春游琐谈》的《南宋折叠扇》一文中提到宋人张世南的《游宦纪闻》,上面记述宣和六年高丽进奉折叠扇。所以时尚是历史悠久、传统厚重的。不过在颜色方面则不可尽信外来之言,保罗・福塞尔在《格调》里把紫色贬得一无是处,他说:“紫色属于贫民阶层。”我们的《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里则记载:“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以上服绯。”因此在我国,紫色是高级官吏之服色,所以有“脱了红袍换紫袍”之说。

那本《中国古代服饰史》里还有很多有趣的女装细节。明弘治年间(1488-1505),女上装的下摆仅刚刚盖住裙腰,“富者用罗缎纱绢织金彩绣于通袖,裙则用金彩膝w”。正德年间(1506-1521),上衣开始变得肥大,裙褶增多。今年流行的长衫就类似这种,略过臀部的长衫加上其高腰线的设计,不管是单穿还是在外面套件风衣,还是搭配Legging,都是不错的选择。嘉靖(1522-1566)初上衣的下摆已经垂到了膝盖下,离地仅五寸,袖子有四尺多肥,仅露出二至三寸的裙摆。这个演变虽然有些极端,不过还是与2007年服饰流行中oversize的风格不谋而合,休闲宽松的款式是其中心思想,典型装扮就是SU-PER LONG衬衣外套紧身短外套或是搭配小马甲。

嘉靖时裙子的流行样式为梅条裙,裙内胫足加有膝裤。裙子和膝裤在初期崇尚刺绣装饰,后来又流行起了本色。裙装流行有花色的,或插绣,或堆纱,后来又时兴起大红和绿色的绣花装饰。MOSCHINO在今年春夏秀上推出了一款慵懒的褶皱丝绸休闲裤,上身搭配黑色的圆边绣花小西装,设计师在整体造型上还给模特选择了土耳其蓝宝石耳环来呼应上衣衣角处及纽扣处的绣花,以此构建不完全的民族风。

崇祯初专用素白,裙上绣有图案。位于裙摆边的一至二寸处,崇祯末年则崇尚细褶裙,行动时有如水纹波浪,裙下边则用大红一线,上加绣画二三寸――一条白色的连衣裙应该是女孩衣橱里的必需单品,如果单穿白色太单调,并且素白的裙子本身并没有太多精巧别致的设计的话,那么搭配一根花色或亮色的丝巾则会有不错的效果。

嘉靖时出现了膝裤――刚开始时的膝裤长至膝下。“垂下没履”,制作极考究,五彩镶绣,甚或装缀金珠翡翠。崇祯年间演变成短小款式,“只在胫间有之”,裤脚长度刚到鞋面。我们完全可以把膝裤看成是去年一直流行的长衫配紧身直腿牛仔裤,或者是七分、九分裤,或是搭配Legging的穿法。如果现代人承受不了将如许珠宝缝缀在衣裙上的奢华,也可以用亮片代替,加上前面提到的梅条裙内配膝裤,名模Sasha若是生活在中国明代,定是这样的扮相。

在古籍插图或文物壁画、雕塑里,乃至现在的戏曲演出里常常可看到的一件单品就是比甲,古称对襟短袖或缺袖衣,明初长至臀部,末期就长至脚踝了,里面的裙子只露出三寸左右。《金瓶梅》第十五回《佳人笑赏玩灯楼狎客帮嫖丽春院》中有吴月娘率西门家众女人去赴李瓶儿元宵之宴的情节――这一天西门家女人们的装束是这样的:“吴月娘穿着大红妆花通袖袄儿,娇绿缎裙,貂鼠皮袄。李娇儿、孟玉楼、潘金莲都是白绫袄儿,蓝缎裙。李娇儿是沉香色遍地金比甲,孟玉楼是绿遍地金比甲,潘金莲是大红遍地金比甲”。看似闲笔,却细微而深刻地透露了妻妾嫡庶的分别以及她们个性的鲜明差异。

在2007年的VERSACE春夏会上,娃娃领、略微过腰的斗篷下摆的小外套重新崭露头角,这种与明代的比甲极为相似的斗篷外套在现代社会中首次流行似乎还是在20世纪60年代,而今年相似的流行款式则莫过于前面底部呈圆弧形、背面有微微上翘的荷叶边的小西装,剪裁得体的话,瘦子穿了更凸显线条,胖人穿了则有明显的“减肥”效果。当时与比甲相搭配的往往是长袖衣,不过在明末清初时,已演变为长度略过肘部的七分袖。2006年初PRADA的设计又一次使七分袖在当年的秋冬季上衣中流行了起来。古时女人随身带的荷包,正如今天的CLUTCH;而《金瓶梅》的一些插图里,裹在女人胸前的名日“腰子”的东西,或许正是当下髦得合时的抹胸吧。

经典元曲里的女主角往往都是品味很不错的女子。《琵琶记》第三出描写了牛大千金的平常日子:“绣屏前品竹弹丝,摆列的是朱唇粉面。”――不仅讲究化妆打扮,懂乐器会读书也是人生的重要一环。正如作家黄集伟所言:“你以为你念了经济学就不是穷人了?”“珠翠丛中长大,倒堪雅淡梳妆”,这牛小姐的淡雅打扮倒的确有低调的贵族气韵,看来,品味可不是单单靠金钱能够买到的,何况人家闺房里还有云母装饰的床帐和水晶穿起的珠帘呢。

著名的崔莺莺也非一般人,这个在《西厢记》里把男主角和整寺的和尚都给迷倒了的女子可以从第二出的两句唱词里看出其穿衣功底:“翠裙鸳绣金莲小,红袖鸾绡玉笋长。”人家敢把大红和翠绿放在一起穿,而且裙上和袖口还刺绣有鸳鸯、凤凰,活脱脱的跳色加民族风。十三出里。“动人处弓鞋凤头窄”――崔莺莺脚穿鞋头刺绣有凤凰的弓鞋。这弓鞋是根据缠足女人的脚弓制作的,和现在的高跟鞋差相仿佛,弓鞋这个词儿是不是很容易会让人联想起LV的那款惊世骇俗的“风火轮”?而崔莺莺的整体装束不由使我想起之前被比作时尚界的“吉尔伯特与乔治”的荷兰设计师组合维克多与罗尔夫的荷兰民间装束设计:直截了当的裁剪,格子斜呢花纹夹克,大花朵图案的长裙,高跟木底鞋上还印着代尔夫陶器的蓝白花朵。《西厢记》第十五出里,“听得一声去也,松了金钏”――你看,莺莺还有臂环呢。

其实古代的穿着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就 是:繁琐。不过换个词来看待的话,会别有一番情趣:混搭――Mix&Match。肚兜儿,内衬,夹衣,薄袄,比甲,裙子,膝裤,胫足,裹脚布外面还得有袜套……冬天的话就要加件裘袄,还得是正经八百的皮草。描眉梳头贴花黄,再用兰麝香料把衣服和自己熏得芬芳馥郁。姹紫嫣红五颜六色,可谓重峦叠嶂,视觉上却不显得凌乱,透着独特的华贵气息。现在的姑娘们混搭可不能再追求宽松式了,Michael Kors在今年T台上的一款整体搭配可被女孩们奉为层叠混搭经典教程的:上身是圆领紧身T-Shirt,加上抹胸式连衣裙,下穿七分Legging,搭配长款针织外套――原则是要让每件单品都露出来,讲究层次感。层叠法比较高段,这需要多年对流行的感悟和运用才能得心应手,这也是设计师对Kate Moss和Lohan比较推崇的原因,而Alba和Knightly她们也成了时尚杂志的常客。就平时而言,除非对自己的穿衣水准自信满满,一般人两件混搭就已足够,这样不容易显得臃肿。像上面提到的混搭办法,可以去掉外套穿。或者穿裙子和Leg-ging,或者是内衫和抹胸式裙子。当然,还必须强调的是,一般不建议用三四件这么多去混搭。

在《牡丹亭》的第十出《惊梦》里,女主角唱道:“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见,她身穿茜红色裙装,搭配颜色鲜艳出挑的上衣及内衬,并佩戴各种宝石镶嵌成的簪子。“茜”是茜草,其根可做红色染料,茜红即绛红,是古时女子很喜欢的一种颜色,如唐代诗人李群玉的《黄陵庙》诗:“黄陵庙前莎草春。黄陵女儿茜裙新。”清人董俞则有《山花子》词:“脉脉柔情怯晓风,茜裙双带绾芙蓉。”崔莺莺也喜欢穿茜红的裙子,《西厢记》第五本第一折描写她“这些时神思不快,妆镜懒抬,腰肢瘦损,茜裙宽褪,好烦恼人也呵!”所以,“茜裙”成了女子的代称,如南唐李中有句云:“茜裙二八采莲去,笑冲微雨上兰舟。”(《溪边吟》)而南宋著名词人姜夔的《小重山令・赋潭州红梅》词里则有这样的句子:“东风冷,香远茜裙归。”无不透着秀美和生动。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古代女子都有福气穿茜红。如明代早期规定民间妇女的礼服不能使用大红色、鸦青和黄色,到成化年间还不许妇人佩戴宝石首饰,直到万历时女人才可以穿红色的袍。《牡丹亭》第七出《闺塾》里,丫环春香拿给杜丽娘的毛笔其实是她描眉用的螺子黛;第十四出《写真》里,“可可的淡春山钿翠小”一句意为:淡淡的眉毛恰好和小小的花朵形首饰相称。可见,杜丽娘不仅穿衣的颜色选择比较前卫,其他方面也是高手,所以她在相思病犯得死去活来之际,自描春容时都没忘了将妆容与首饰搭配协调,从中我们可以推测她已经在混搭各种撞色了,实乃当时的时尚达人。

最后,不妨回忆一下《穿Prada的女魔头》里Mervl Streep教育刚入行的小助理的话:“你以为是你自己选择了天蓝色,其实是我们替你选的。”于是我们也有理由相信,高台高跟鞋与短打裙并非从天而降,而是拜诸位时尚前辈所赐――前有宦门千金崔莺莺和杜丽娘,后有风尚明星杜鹃和婚纱皇后VeraWong。也正如Coco Chanel所言:“潮流在变,风格永存。”

上一篇:咱班的“疤”爷爷等 下一篇:怎样才能让你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