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诗人心灵的家

时间:2022-09-19 02:12:10

无论是古诗(词),还是现代诗,最大的特点便是含蓄。而含蓄的特征之一,便是运用大量的意象。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贺铸《青玉案》中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等;徐志摩《再别康桥》中的“云彩、金柳、夕阳、青荇、虹、梦、清泉、星辉、夏虫”等等,都是典型而生动的意象。那么,在欣赏诗歌时,如何将这些表情委婉而达意丰富的意象理解深透呢?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能从诗中找出这些意象来。

所谓意象,顾名思义,就是意与象的组合而已。“意”就是情意,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象”就是物象,就是诗中的景物,说文雅一点就是诗中的立体感的艺术画面。在文学作品中,尤其是诗中,“意”一般不便于裸地说出,需借物来表现,显得含蓄;“象”也不单是纯客观的物象,否则便是照相似地摄入了,须由意来触发,来点染。因此,大凡“意象”,便可以说成是由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基于上述认识,昔人论词,颇讲究“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相生,物我双会”,以为非如此,不能道出诗中意象(或意境)的真谛。其实,笔者以为远不如现代人来得干脆,将意象说成是“美丽的意象――诗人的家”,“意象是诗人心灵的依归”。

在诗中,大量意象的存在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因为它们在漫长的诗歌发展进程中,其蕴涵的基本意义大部分是固定不变的。而掌握足够量的常见意象对我们平时鉴赏诗与词,无疑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比如:

爱情类的意象有:红豆、莲等。如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这均是借南国的红豆或莲花,抒发对友人或恋人的眷念之情。

战争类的意象有:投笔、长城、楼兰等。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诗句都与战争有关,或抒发报国之无奈,或抒发报国之宏愿。

此外,像送别类:杨柳、长亭、春草等;愁苦类:芭蕉、斜阳、杜鹃鸟、猿猴等;思乡类:月亮、鸿雁等。它们都可算是诗中极有代表性的典范意象。即便是颜色,也往往能代表一种情感,也可作为诗的意象。例如:白,代表纯洁无瑕或丧事;红,代表热情奔放、青春喜事; 绿,代表希望、活力与和平;蓝,则可象征高雅、忧郁或正直……

不过,有些意象在不同的诗中,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其代表的内容或寄寓的情感是不同的。像“月亮”,一般是人生的圆满或缺憾的象征,但有时也可以作为思乡、怀人的象征,甚至有时还可以作“品质高洁、纯洁无瑕”等方面的象征。又如“蝉”,既可作“品质高洁”之象征,也可作“人生无奈”之象征。这就要求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除了要掌握意象的一些基本的指向之外,还应该真正地走进诗人诗中,去领悟诗人创作该诗的真正意图。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把握诗人此时此刻的内心世界,正确地领悟全诗的主旨。

其次,在实际学习中,诵读也是掌握诗歌意象的一种好方法。因为,真正的鉴赏诗歌是从诵读开始的。情高处,意象便轻快流转,明媚而俏丽;悲伤时,意象多微小而细切,凄厉而缠绵。可以这么说,诗中的大部分意象,一经诵读,便能掂量出其独特的内涵和韵味。即如徐志摩《再别康桥》中的种种意象,一读,就足以体现出诗人自己的或沉默,或飘逸,或愉快,或失落的心绪,实在是诗人情感的一张履历表。

“沿波而溯源,披文以入情。”看来,只要你能将诗中的这些意象的丰富秘密真正地打开,才能依归诗人心灵的家园,找到诗人的情感之处,领悟诗人的委婉心曲――而无论是古典诗,还是现代诗,莫不如此!

(作者单位:隆尧一中)

上一篇:愁听清猿梦里长 下一篇:古代的“序”文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