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调子戏的发展脉络

时间:2022-09-19 12:57:42

北调子戏的发展脉络

【摘要】北调子剧种起源于弦索腔。弦索声腔系统,或简称弦索腔,包罗剧种不少,它们都是在元明清以来流行于民间的俗曲小令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形成的,所以也有人称他为“明清俗曲腔系”。它们的演唱大多用三弦、琵琶、筝、浑不思(或称火不思)等弦索类乐器伴奏,经常被成为“弦索腔(调)”。

【关键词】北调子 曲牌 弦索腔

一、与弦索腔的渊源关系

北调子剧种起源于弦索腔。弦索声腔系统,或简称弦索腔,包罗剧种不少,它们都是在元明清以来流行于民间的俗曲小令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形成的,所以也有人称他为“明清俗曲腔系”。它们的演唱大多用三弦、琵琶、筝、浑不思(或称火不思)等弦索类乐器伴奏,经常被成为“弦索腔(调)”。

清李调元《剧话》中说:…女儿腔’亦名‘弦索腔’,俗名‘河南调’。音似弋阳,而尾声不用人和,以弦索和之,其声悠然以长。”这种“弦索腔”虽然目前无谱可寻,但从其流行地域和“音似弋阳,尾声不用人和,以弦索和之,”的音乐和伴奏特点来看,北调子也当属弦索声腔,在北调子剧中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其影响在所难免。

1.所用曲牌对比:[耍孩儿]、[驻云飞][琐南枝]、[傍妆台]、[山坡羊]是北调子唱腔音乐中的曲牌体剧种主要曲牌。虽然名称最早见于南北曲,但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时尚小令》中记载:“元人小令,行于燕、赵,后浸淫日盛。自宣、正至化、治后,中原又行[琐南枝]、[傍妆台]、[山坡羊]之属。……今所传[泥捏人]、[鞋打卦]、[熬髻鬣]三阒为三牌名之冠,故不虚也。自兹以后,又有[耍孩儿]、[驻云飞]、[醉太平]诸曲,然不如三曲之盛。……嘉隆间,乃兴[闹五更]、[寄生草]、[罗江怨]、[哭皇天]、[干荷叶]、[粉红莲]、[桐城歌]、[银绞丝]之属,自两淮以至江南,渐与词曲相远,不过写淫蝶情态。略具抑扬而已。比年以来,又有[打枣竿]、[挂枝儿]二曲,其腔调约略相似。又[山坡羊]者,今南北词俱有此名。但北方盛爱[数落山坡羊],其曲自宣、大、辽东三镇传来。今京师惯以此充弦索北调”。[张庚《中国戏曲通史》说道:“早期的弦索腔脱胎于名问俗曲和说唱艺术。还较多地采用联曲体的形式,然而,这种联曲体并不是元明的南北曲”。说明[耍孩儿]、[驻云飞][琐南枝]、[傍妆台]、[山坡羊]都是明弦索俗曲的曲牌。

北调子唱腔音乐曲牌在形成发展过程中,与明清俗曲有着极密切的关系,根据目前能够见到的俗曲刻本以及有关记述统计,与北调子剧种相同的俗曲曲名有(山坡羊]、[锁南枝]、[耍孩儿]、[柳子][驻云飞]、[打枣竿]、[黄莺儿]、[一江风]、[银绞丝]、[沽美酒]、(桂枝香]、[皂罗袍]、[玉娥郎]、[闹五更]、[香柳娘]、[四朝元]、[楚江秋]、[刮地风]、[浪淘沙]、[西江月]、[太平年]、[燕儿落]、[园林好]、[清江引]、[江儿水]、[一剪梅]、[油葫芦]、[叠落金钱]、[寄生草]、[弦子腔]、[傍妆台]、[哭皇天]等曲。

2.所用剧目对比,从刊印于乾隆六十年的(1795)的《霓裳续谱》和编订于嘉庆九年(1804)、刊印于道光八年(1828)的《白雪遗音》中,多处发现与北调子传统剧目相同的曲文。

如《白雪遗音》卷一《日落黄昏》中唱道“一更一点正好意思眠,忽听得蚊虫叫了一声喧。蚊虫我的哥,你在外面叫,奴在绣房听。叫的奴家伤情,叫的奴家痛情。枕边的相思,越思越伤情。娘问女这是什么叫?一更里的蚊虫,嗡嗡子嗡嗡叫二更。”

北调子《寒江城》的[道五更]唱词为:“一更里一点正好眠,又听得蚊虫叫一声喧。它那里嗡嗡叫,我这里细细听。它叫得伤情,它叫得苦情。伤情,苦情,句句相思,落下泪痕。”

再看北调子《陈妙常思夫》中的绣罗带一曲,词为:“难提起十二个时辰,叫奴家苦惨凄。沉沉病儿染思想,连夜无眠,残月窗西。最难听天边孤雁嘹呖。嗟叹苦自悲,愁肠积如堆。青春一去,留不住少年颜色,青春一去永不回。”

对照一下《霓裳续谱》卷四“款步云堂”中的[绣带儿]一曲,就可以看到是多么近似!“难提起,把十二个时辰付渗凄。沉沉病染相思恨,无眠残月窗西,更难听孤雁嘹呖堆积。哎,我几番长叹空自悲,怕春去,留不住少年颜色。空辜负莺消燕息,只落得向幽窗偷弹珠泪。”

3.沿袭弦索腔由清唱到化妆表演唱的发展轨迹,关于弦索清唱的情况,《金瓶梅词话》中就有所描写。冯沅君《金瓶梅词话中的文学史料》一文认为:“在各种文艺中,是实风头最足的应推曲了。”当时的弦索清唱或是“家乐”或是“传唱”,家庭妇女即使是极庄重本分的吴月娘也对传唱的曲子略知一二,足见其影响之深。清唱时多为独唱,有时也可以二至四人合唱,她们常以“腹内有三千小曲,八千大曲”相标榜。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广大群众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弦索清唱越来越不能满足和适应观众趣味要求,于是,化妆表演唱便应运而生,使单调的清唱增添声色。新颖的粉墨登场,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为弦索腔系的延续和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陉。

从现存的资料来看,北调子早期剧目中的《十大思夫》――《貂蝉思夫》、《樊梨花思夫》、《莺莺思夫》、《李亚仙思夫》、《李三娘思夫》、《佘太君思夫》、《赵华奴思夫》、《陈妙常思夫》、《王玉蓉思夫》、《尼姑思夫》――都是由一个旦角主演的独角戏,实际上就是将原来弦索清唱的曲调改易为由演员化妆登台演唱。都已有了较为完整的剧本,有了由旦行角色扮演的剧中人物,有了上下场的安排和科介夹白……构成戏曲演出的条件。但是,这些剧本尚不完整,以唱为主,距载歌载舞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虽然这些剧本中都有角色扮演的人物登场,但中间没有情节穿插和跌宕起伏,唱完全曲后就草草收场,距真正的戏曲尚有距离。

所谓《十大思夫》表现的都是女主人公思念丈夫或情人的类似内容,充分抒发忧郁眷恋之情。这和清代乾隆五十七年叶堂编篡的《纳书楹曲谱》及《补遗》中的《俗西游・思春》、《即狐思》,时剧《思凡》、《小妹子》、《孟姜女》、《闺思》、《闺怨》、《怀春》、《金盆捞月》等“弦索调时剧”十分接近。都是由一个女主角在舞台上表演的独角戏。因此可以看出,北调子早期的演唱剧目《十大思夫》就是在弦索清唱的基础上,与《思凡》、《小妹子》等弦索时剧同时并存的产物。在《十大思夫》中,基本保留了弦索清唱的原始风貌,但页体现出由弦索清唱过渡到化妆表演唱的鲜明特征。

4.从音乐结构的对比分析北调子早期剧目《十大思夫》中所用音乐曲牌,既有以一曲为主,如《貂蝉思夫》唱[青阳];《樊梨花思夫》[青阳]、[一枝梅]、[清江引],也有多曲连缀,如《陈妙常思夫》唱、[绣罗带]、[一枝梅]、[赞子][望门子];还有的是在主曲唱完意犹未尽之处,补加七字对偶句[序子]来畅舒情怀;如《王玉蓉思夫》是[娃娃]加[序子];《莺莺思夫》是[朝元歌]加[平调慢板序、二板序子];《李亚仙思夫》是[江儿水]、[朝元歌]加[二板、三板序子]。总之,音乐结构基本上保存了弦索清唱的传统风格。

如果说《十大思夫》角色单一,内容简单的话,那么北调子在这种简单化妆表演的基础上,为了适应戏曲发展的需要,逐渐增加了角色人物,载歌载舞表演形式的出现,内容的不断丰富,于是出现了“对子戏”。在《霓裳续谱》中就曾刊录有《暗中偷窥》、《王瑞兰进花园自解自叹》等近二十首二人对唱选曲,人物有小旦、老旦、正旦,其中的《乡里乡亲我瞧瞧亲家》一曲,人物有乡亲、女儿、亲家三个角色。这一剧目《探亲家》和《王大娘》后来一直列为北调子的传统剧目。

二、脱胎于清代弦索时调

清初,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弦索调“弦索时调”或“弦索时剧”。《太古传宗弦索调时剧新谱》,共收曲谱二十个,除小曲、散曲(如《小妹子》、《崔莺莺》之类)外,又有十六个时剧(即“时尚”的意思列目于下:思凡、罗梦、昭君、芦林、磨斧、借靴、拾金、花鼓、踢球、醉杨妃、僧尼会、夏得海(即下海)、红梅算命、金盆捞月、唐二别娶、旷野奇逢(即踏伞)这十六个时剧,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民间生活小戏,如《拾金》、《花鼓》,等等。一类来自南戏、传奇作品,如,出于《幽闺记》;,出于《红叶记》;,出于《洛阳记》,等等。可是,此书所收剧目,往往具有特色。比如,这里《芦林》,不同于《集成曲谱》所收的《芦林》;这里《醉杨妃》,不同于《磨尘鉴》中的《醉酒》,等等。这就在于,到这时,群众都很喜爱时剧,《缀白裘》和《纳书楹曲谱》,都收入一些时剧。所以,艺术家门便适应群众新的爱好,用弦索弹唱时剧,称为“弦索调时剧”,否则,仍旧弹唱南北曲的老调子,必然会遭到群众的厌弃。

杂剧或者传奇,就其音乐结构而言,都有固定的成套的曲牌。弦索调时剧,却是大都只分段落,而无曲牌。这大概是弹唱时可以不受曲牌拘束,比较自由地随腔就调。比如,时剧《思凡》,仅第二段标上[山坡羊],其它各段,均无曲牌名。而《缀白裘》本《思凡》,其曲牌[未佛曲]、[山坡羊]、[前腔]、[新水令]、[尾声];昆曲台本《思凡》,其曲牌为[诵子]、[山坡羊]、[采茶歌]、[哭皇帝]、[香雪灯]、[风吹荷叶煞]、[尾声]。时剧《醉杨妃》,除了头一折是[新水令],末一折是[清江引],中间的一百四十多句的大段唱词,虽然也采用长短句的形式,但无曲牌名。甚至时剧《昭君》,有七支曲子。均无曲牌名。

有些弦索调时剧,即使个别地方标有曲牌,但与昆曲同名曲牌亦有所不同。比如,昆曲《藏舟》、《断桥》,都用[山坡羊];时剧《思凡》,也用[山坡羊]前两者形式比较固定,在板式上,通体用加“赠板”的一板三眼。后者变化很自由,在起板之后,先用通常不加“赠板”的一板三眼,到了末尾,突然转入一板一眼作结。可知,时剧《思凡》所用[山坡羊]系小曲。此外,《小妹子》、《崔莺莺》所用[挂枝儿]也是小曲。

我们将弦索调时剧《思凡》的[山坡羊],与昆曲《雷峰塔・断桥》中的[山坡羊],做一比较:

小尼姑年方二八,正青春北父削去了头发。每日里在佛殿上烧香换水,见几个子弟们游戏在山门下,他把眼儿瞧着咱,咱把眼儿觑着他。他与咱,咱共他。两下里多牵挂。冤家,怎能够成就了姻缘,就死在阎王殿前,由他把那碓来春,锯来解,把磨来挨,放在油锅里去炸。啊呀,由他!则见那活人受罪,那曾见死鬼带迦。啊呀,由他!火烧眉毛,且顾眼下。火烧眉毛,且顾眼下(《思凡》)。

顿然见鸳鸯折颈,奴薄命孤鸾照命。号教我心头暗哽,怎知他一旦多薄幸。歹心肠铁做成,怎不教人泪雨零。奔投无处形怜影,细想前情气怎平?凄清,竟不念山海盟;伤情,更说甚共和鸣(《断桥》)。

虽然这两者都用[山坡羊],但从句式看来,它们除有少数几句近似之外,大都不同。前者句式自由活跃,后者按照曲牌正格填词。再者,这两支[山坡羊]唱词,都通俗易懂。可是,从整个看来,弦索调时剧唱词,偏于通俗,而昆曲南北曲曲词,尤其南曲曲词,偏于文雅。

以上所述,对清代流行的新的弦索调,做了简略介绍。从这里,就可以了解到,明代弦索调和清代弦索调,虽然都是弦索清唱,互相之间有着一地昂的渊源关系,但是,这两者,无论在曲本上,或者再曲调上,毕竟有所不同,最主要的是,清代弦索调的曲本和曲调,更富有民间艺术的成分,因此不是一个东西。

三、形成于清代弦索腔

在清初,还流行着弦索腔。它并非弦索清唱南北曲,也不是弦索清唱时剧,而是一种地方戏曲声腔的泛称,又是某一个地方戏曲剧种的名称。

在清初,丝弦腔已流行于北京。它属于弦索腔,其特点,音调激越,近于秦腔,用月琴伴奏。乾隆本《杞县志》云:“(民间)好约会演戏,如逻逻、梆弦等类,殊鄙恶败俗”。逻逻,即罗罗腔。梆,即梆子腔。弦,即丝弦腔,那么,乾隆年问,河南杞县也流行着这种戏曲声腔。丝弦腔,亦称弦子腔。《霓裳序谱》录有弦子腔。这证明,至迟在乾隆年间,已有弦子腔之名。

李调元《剧话》记载:“女儿腔,亦名弦索腔,俗名河南调。音似戈腔,而尾声不用人和,以弦索和之,其声悠然以长”。可知,乾隆年问,河南已流行着女儿腔。也属于弦索腔。所谓音似戈腔,即是音调高亢的意思,尾声拖长,和以弦索。这正是女儿腔的特点。《霓裳序谱》录有[河南调]:

仰面长叹,恨有千里,思想起来,我手捶胸,哭的眼睛红虽然不是糟糠的配,也是我三生有幸,落花流水,在萍水相逢,意和情同。山盟俱是假。海誓更成空,落得思中想中,情中恨中,忧中愁中,魂中梦中,我盼不得相逢,减却了芳容。

这段唱词,系长短句,而且有重句。看来,好像民间小曲的唱段。《霓裳序谱》一书,正是收集乾隆年间南北各地民间小曲、时调、地方小戏。这书系乾隆六十年集贤堂刻本,李调元《剧话》,初刻于乾隆四十九年。那么,这两书提到的河南调,应是一个东西。

清代嘉庆年间,北京抄本《杂曲二十九种》,收入“八角鼓・牌子曲”的《西厢・游寺》,其中有[柳子]腔,唱词都是七字句(其中两句有衬字),上下句相联,全段共八句。根据张长弓《鼓子曲言》记载,河南鼓子曲的曲牌,亦有[柳子]。而在豫西北的北调子戏,也吸收了柳子腔的营养,如《打时辰》《打登州》《憨宝打娘》之类剧目,都唱[柳子]。由此可见,在清代。“弦索腔”曾流行于河北、河南、山东三界交界的广大地区,影响颇大,如八角鼓、鼓子曲和北调子戏、大弦戏、锣戏、二夹弦等,都受其影响。有些人把清代北调子与现在山东柳子戏相等。因为,北调子的曲调,除有柳子外,又有青阳、高腔、娃娃、乱弹、西皮、罗罗等等。何况,它还是弦子戏之名。《歧路灯》第七十七回:“那快头是得时衙役,也招架两班戏,一班山东弦子戏,一班陇西梆子腔。”至今,濮阳地区称为北调子。

参考文献:

[1]中国戏曲志・河南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12.

[2]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河南卷,中国艺术出版社,1995,8.

[3]大弦戏曲音乐集成,安阳市文化局编印,1985,7.

[4]北调子戏曲音乐集成,濮阳市文化局编印,1985,8.

上一篇:让思想走进生活 下一篇:对材料导读式历史新课型的总结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