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弹力层表面翼状胬肉切除术的临床分析

时间:2022-09-19 12:43:51

前弹力层表面翼状胬肉切除术的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对应用前弹力层表面翼状胬肉切除术对患有翼状胬肉的患者实施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2例患有翼状胬肉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1例。采用传统翼状胬肉切除术方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前弹力层表面翼状胬肉切除术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翼状胬肉病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眼部功能恢复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应用前弹力层表面翼状胬肉切除术对患有翼状胬肉的患者实施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前弹力层表面翼状胬肉切除术;翼状胬肉;治疗

翼状胬肉患者的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视力水平会明显下降,进而导致出现散光、眼部不适等一系列的临床症状表现,对患者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1]。本次研究对翼状胬肉患者实施前弹力层表面翼状胬肉切除术治疗的效果进行研究。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9月~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82例患有翼状胬肉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1例。对照组中男性27例,女性14例;患者年龄44~81岁,平均年龄(56.4±1.9)岁;眼部功能异常时间1~18个月,平均患病时间(5.1±0.6)个月;治疗组中男性25例,女性16例;患者年龄42~80岁,平均年龄(56.5±1.8)岁;眼部功能异常时间1~16个月,平均患病时间(5.3±0.5)个月。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传统翼状胬肉切除术;治疗组实施前弹力层表面翼状胬肉切除术,具体操作:在显微镜下,沿着翼状胬肉周边进行刮除处理,并使前弹力层表面充分暴露。找到胬肉下侧缘褶皱,用有齿显微镊子轻轻夹持,用剃须刀片沿前弹力层向胬肉的头端进行分离处理。操作时应保证角膜中央和附近两大区域是沿前弹力层表面进行分离处理的,从最容易实施分离操作的地方开始,按照由易到难的基本顺序,对角膜中央区进行保护,以免损伤到前弹力层。然后对角膜周围的翼状胬肉进行分离处理,对与角膜粘连比较紧密的一些翼状胬肉如果不能够沿前弹力层进行分离处理,可沿浅基质层进行切除操作。最后分离球结膜下面的胬肉,在剪出后,可在巩膜表面和球结膜之间放置一个裂霉素面片,并用氯化钠注射液冲洗结膜和角膜,缝合切口[2]。

1.3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患者的眼部功能恢复时间、翼状胬肉病情治疗效果、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进行对比。

1.4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痊愈:眼部的手术区域处于洁净、光滑状态,结膜非常平整,结膜上没有出现任何充血症状,角膜创面上皮能够对手术区域进行完全覆盖,且比较光滑,没有出现异常增生成纤维细胞和任何的新生血管。有效:眼部的手术区域基本洁净、光滑,结膜基本平整,结膜上存在程度轻微充血症状,角膜创面上皮基本可以对手术区域进行覆盖,没有增生成纤维细胞或新生血管。无效:没有达到上述两项评价标准的要求[3]。

1.5统计学分析 全部数据均用SPSS18.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处理,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形式表示所得计量资料,并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实施χ2检验,如果两组数据P值比较结果

2结果

2.1翼状胬肉病情治疗效果,见表1。

2.2眼部功能恢复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 对照组患者在传统翼状胬肉切除术后(26.91±5.16)d眼部功能恢复正常,术后住院治疗(14.88±3.15)d;治疗组患者在前弹力层表面翼状胬肉切除术后(21.15±4.33)d眼部功能恢复正常,术后住院治疗(10.97±2.59)d。两项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3讨论

翼状胬肉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将会对广大患者的角膜上皮和前弹力层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然而,该疾病的病理学发展过程却并不是单一的增生和变性的发展过程,而是一个增生和变性结合并不断发展的过程[4]。在本次研究中运用前弹力层表面翼状胬肉切除术方式对该疾病患者进行治疗,结果证明该方案是简便、可行的,且与患者角膜的生理解剖学特点更为符合,故而在实施分离操作的过程中难度更小。

参考文献:

[1]庄绍君,雷帅臣,蔡光辉.三种不同术式翼状胬肉切除术的临床对比观察[J].临床眼科杂志,2011,19(2):168.

[2]张贻转,刘建华,何桂华.前弹力层表面翼状胬肉切除术的早期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8,26(11):1226.

[3]李纳,邹留河,苏晓铎,等.翼状胬肉大小与角膜地形图的相关性研究[J].眼科,2009,12(6):335.

[4]陈蓓莉.改良翼状胬肉切除术的临床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8):2274.

上一篇:产后血循环衰竭48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稀碘伏冲洗膀胱预防TURP术后尿路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