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观察

时间:2022-09-19 12:07:54

补中益气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 观察补中益气汤配合西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2 组: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补中益气汤,观察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改善疗效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中西医结合;补中益气汤;临床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1月至2012年11月本科住院患者,共62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49~78岁;平均病程72年。对照组32例,男21例,女11例,年龄45~81岁;平均病程81年。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肺胀(肺脾两虚证)标准。症见:咳喘短气,脘闷腹胀,乏力倦怠,气短懒言,纳少便溏,舌淡或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诊治规范(草案)》[2]标准。

1.3 研究方法

1.3.1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抗生素,支气管扩张剂以及氧疗等对症治疗),治疗组: 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补中益气汤(生黄芪18 g,党参15 g,白术9 g,炙甘草9 g,当归3 g,陈皮、升麻、柴胡各6 g)以上方为主方随证加减施治。水煎400 ml,分早晚两次温服,1剂/d,1周为一疗程,连用2个疗程,两组均根据经验选用抗生素,并据痰培养及药敏结果调整。

1.3.2 观察方法 为患者建立统一观察表,每天观察记录1次病情变化,疑有不良反应随时处理。治疗前及每疗程结束时检测心电图、肝肾功能、血、尿、便常规。

1.4 观察指标 ①主要相关症状:咳嗽、咯痰、喘息。②可能相关症状:腹胀、胸闷或胸痛、二便异常等。③相关体征:痰、脉搏、舌苔、脉象、肺部听诊。

1.5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国家中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制订[1]:①临床控制:咳、痰、喘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肺部啰音消失或基本消失,积分减少≥95%。②显效:咳、痰、喘显著减轻,肺部啰音明显改善,积分减少≥70%。③有效:咳、痰、喘有减轻,但程度不足显效著,肺部啰音有好转,积分减少≥30%。④无效:咳、痰、喘无改变或加重,肺部啰音未见改善或反而加重,积分减少不足30%。

根据症状、体征分级标准计算积分改善率(积分改善率=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以此为标准,判断疗效。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60对所获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结果显示P

2 结果

两组患者均未发现有不良反应。

3 讨论

COPD属于中医学肺胀、喘证、咳嗽等范畴。中医学认为,COPD的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本虚以肺脾肾虚为主,标实以外邪、痰浊、血瘀为主,痰、瘀、虚三者是本病缠绵迁延、反复发作的根本原因。以补中益气汤治疗COPD 急性加重期的基本理论依据为[3]:①宗气理论,脾气虚则水谷精气化生无源,肺气虚则无力吸入自然界清气,从而导致宗气不足,影响司呼吸功能。予以培补脾胃元气的方法,补土以生金,即“虚则补其母”。②脾主肌肉,呼吸肌疲劳是导致COPD发展到慢性呼吸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健运脾气,可以延缓和控制呼吸肌疲劳的发生和发展。③脾为生痰之源,通过健运脾气,以杜绝生痰之源,从而剔除肺胀发病的宿根。④肺病多瘀,气行则血行。补中益气汤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剂,方中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升麻、柴胡升举下陷阳气,当归养血和营,协黄芪、党参以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诸药合用,可健运脾胃,杜绝生痰之源,最终达到扶正固本之目的。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证实,补中益气汤可增强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功能[4],提高机体组织抗缺氧能力[5],从而减少COPD急性加重,减轻临床症状、发病程度。本研究结果表明,补中益气汤配合西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明显优于单纯应用西药,临床疗效肯定,可作为临床医生选择的有效疗法, 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 考 文 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诊疗规范(草案).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7,20(4):199.

[3] 黄颖补中益气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体会.新中医,2012,44(6):176.

[4] 刘倩娴,万幸,梁旻若,等补中益气汤及其拆方的免疫调节作用.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14(2):108111.

[5] 戴锡珍,高淑娟补中益气汤的抗缺氧研究.天津中医,1999,16(2):3233.

上一篇: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急性心力衰竭的诊治分析 下一篇:皮下埋植剂避孕法260例临床效果分析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