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女宫:碧潭深处不了情

时间:2022-09-18 10:49:11

在布达拉官背后的山脚下有一池清潭名曰龙王潭,潭中央的仙岛上筑有一座小小的庙,这座庙便是龙女官——宗角禄康。莫看这庙小,它的来头可是不小。每年的藏历四月十五日萨嘎达瓦节时,除了要纪念释迦牟尼佛的诞生、得道和圆寂,拉萨城中的百姓还要聚集到龙王潭来祭祀龙女官里供奉的主角,龙女墨竹色青。

城中的人造仙岛

在布达拉宫背后的山脚下有一水清潭名日龙王潭,潭中央的仙岛上筑有一座小小的庙,这座庙便是龙女宫——宗角禄康。莫看这庙小,它的来头可是不小。

17世纪时,第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对布达拉宫进行了修复和扩建,建筑所用的土就从红山脚下的平地里取,久而久之,平地渐渐变成了水洼最终形成了小湖,湖中的小岛因为有修行洞而被保留了下来没被挖走。为了祈雨,修行洞被改建成了龙女宫。第八世达赖喇嘛强白嘉措又将它按照佛教仪轨中坛城的楼式扩建成了现在三层楼高,四面各一门的楼阁。

龙女宫主要供奉以龙女墨竹色青为主的八龙塑像,墨竹色青背后盘绕的九蛇明白地告诉来访者龙女的身份。龙女旁边供奉着白度母和千手千眼观音,除此以外,龙女宫里还有龙王鲁旺杰波的塑像以及达赖喇嘛的卧室,墙上的壁画多以藏戏剧本、气脉修炼、各类神佛像为主。

相传第六世和第八世达赖喇嘛都曾在这里献宝瓶求雨,此后,布达拉宫的朗杰札仓负责派驻一名僧人于此。地方噶厦政府的四位噶伦也曾在这潭水中乘着牛皮船,向湖水中抛撒用来祭祀的宝瓶和糌粑。每年的藏历四月十五日萨嘎达瓦节时,除了耍纪念释迦牟尼佛的诞生、得道和圆寂,拉萨城中的百姓还要聚集到龙王潭来祭祀、泛舟,整个龙王潭显得热闹非凡,甚至吸引了一些民间的藏戏表演团体前来助兴演出。

自龙女宫被修建的300年以来,墨竹色青受了凡人的祭礼,保佑着这片土地的风调雨顺。

一场没有结果的爱情

墨竹色青到拉萨缘于一场没有结果的爱情。

墨竹色青的家乡在拉萨河上游墨竹工卡县的司普峡谷,她用七彩宝石在色青朗错雪山湖底建造了座水晶宫殿,作为苯教古老神灵的她拥有这片峡谷中广衰的森林。年轻的藏王赤松德赞为了获得建造第一寺院桑耶寺的木材,而亲自进入司普峡谷,向森林的主人求取资源。

善良的墨竹色青与年轻英俊的藏王在色青朗错湖畔第一次相遇,开始了一段跨越生死的爱情。突如其来的爱情的结局,在传说的末尾提到莲花生大师知道此事以后便出面干涉,人与神的恋爱最后不得而终。经过此事之后,墨竹色青皈依了佛法,由苯教的神变成了佛教的神,成为了藏传佛教宁玛派地位很高的护法神。龙女宫里供奉的龙王鲁旺杰波据说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化身,以苯教神灵之躯调伏龙女,再回归佛教。

皈依佛教的龙女捐献了大量的木材,桑耶寺的建筑材料也就有了保障。为了表示感谢,每年藏历五月十五日,桑耶寺都要派人来到墨竹色青的老家,色青湖旁祭祀。

关于这场爱情,并没有更多的细节的描述,但是从结局来看,可以想象因为人与神的身份,他们的爱情注定会过得有些艰辛。即使;中破障碍走到了一起,也避免不了人之生命的短暂,龙女最终还是得独自去面对百年、千年的孤寂。

数百年后,受到宗喀巴大师的感召,墨竹色青再次踏上拉萨城的土地,供奉酥油赠予风雨。此后,每年,墨竹色青定时从墨竹工卡赶来,在布达拉宫旁的拉鲁湿地住上一些日子,她带来的供养和雨水滋润了拉萨城。

大约又过了两百多年,五世达赖喇嘛重建起红山上的布达拉宫,山脚下的平地被挖出了一个大坑形成水潭。墨竹色青托梦告诉五世达赖喇嘛要回到墨竹山谷的老家去,五世达赖喇嘛感念墨竹色青为佛教所做的巨大贡献,招第悉·桑结嘉措主持修建了精美的龙女宫。

其实众所周知,龙女宫实为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时修建,并深得仓央嘉措的喜欢。传说听起来很美,却与实际有些出入,想必应该是人们心中真诚愿望的写照吧。

传说缘于自然崇拜

不管这个传说的真假与结局如何,传说中也透露出了一些有趣的信息——藏族由来已久的对大自然的崇拜。

藏族的传统观念中,万物皆有灵。在他们生活的地方,几乎每

座高山、每一个湖泊、每一条河流,甚至是一花草木,都被赋予了生命以及与之相关的神话传说。山水,被藏族百姓按照自己的模样造化成了山神、水神。这些神灵和人一样有家族关系和社会网络,他们有妻子儿女,有自己的性格,也有自己的喜好,吃饭也是它们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地方的特点被具化成人性的特点,善与恶、美与丑……都能在这些神灵的身上找到。传说中,龙女墨竹色青所掌管的区域资源丰富、人们安居乐业,所以在人们心中,她便成了一位善良的女神,并在藏传佛教中占有了很高的地位。

追究这种崇拜观念的产生,以山神崇拜为例,在《神山、自然与部落》一文中有简要论述:“是与藏民族世代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神秘莫测、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密不可分。”风雨、大雪、地震、阳光、电闪雷鸣等,一切的自然力量对于原始的人类来说都充满了神秘和未知,人们面对自然无力抗拒,只能顺其自然。久而久之,人们对自然产生了崇拜之心,把自己无法解释的力量归为“神”的主宰。山神的形象也就应运而生。苯教在藏地盛行以后,原有的神灵被吸收进了苯教的神灵体系,山神的形象逐渐清晰,人们对山神的崇拜转向对神山的敬畏。藏传佛教的信仰,尤其是护法神,绝大部分又是吸收了苯教神灵而形成的。有相当一部分是从苯教信仰中改造过来的,这种改造既有神灵形象的变化,也有对苯教祭祀仪式的革新。时至今日,各地流传着大量佛教徒感化或收服各种鬼怪邪神的传说。前文中关于龙女的传说便是其中之一。

上一篇:敏珠林寺:心如止水 下一篇:在“嘎玛堆巴”星下沐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