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协同培养机制探索

时间:2022-09-18 10:29:12

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协同培养机制探索

摘 要 在信息经济时代,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具体实际,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有效路径应以加强专任教师、辅导员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密切合作为手段,以第一课堂为基础,以第二、三课堂为依托,以科研带动教学为方向,以学科竞赛为契机,以校企合作为路径,以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根本,分别创建和搭建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活动平台、提升平台和社会平台,形成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协同机制。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实践创新;协同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14-0016-03

当前,针对如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给予了充分关注,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拟从协同培养机制构建的角度,试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初步探讨。

一、以加强专任教师、辅导员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协同为手段,形成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平台

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全员育人的理念业已为各高校所认同并不同程度地付诸实践中。一般来看,所谓全员育人即是“教育主体的全员化,是指高校所有的教职员工都负有育人职责,高校要致力于和谐育人氛围的营造,促进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员化育人模式的形成”[1]。在@其中,专任教师、辅导员和教学管理人员无疑是实现全员育人理念的核心力量,在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方面肩负着主要职责。其中,专任教师主要是通过专业教育来实现教书育人的主要任务;辅导员主要负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奖勤助贷等工作,肩负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双重使命;教学管理人员主要负责教务、考务和教学实践安排等工作,是服务育人的主要实施者。三者虽然工作对象和工作目标相同,即都是围绕学生开展工作,最终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但由于三者的工作方式和着眼点不同,又分别隶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有着不同的考核和评价体系,致使三者关注的工作重点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专任教师更多关注课堂教学和学生成绩,忽视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辅导员更看重学生各项活动开展的效果与日常事务管理的成效,没有结合学生的理论学习有针对性地培养其实践创新态度与能力。而教学管理人员更多关注教学秩序的稳定与教学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忽视了教学实践环节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影响,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三者在实际工作中的各行其是,造成了目前高校管理工作中的“两张皮”现象,给人才培养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大学的精魂在于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主要途径是教学工作及以思想政治工作为主的全面素质教育活动[2]。因而,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方面,努力加强专任教师、辅导员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密切联系与合作,本是题中应有之义。通过实行专任教师兼职辅导员、担任班主任及本科生导师制,能为专任教师了解和掌握课堂以外的大学生实际表现提供有利时机,适时调整和改进课堂教学内容与方法,更契合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实施教学和行政人员听课制度,推动辅导员和教学管理人员走入课堂,切身体会学生所学内容与效果,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活动和安排实践环节,保障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有效衔接,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定期组织召开教学与学生管理联席工作会议,及时针对不同部门、不同教育主体发现的新情况、遇到的新问题进行磋商,以有效保障教育教学工作的顺畅推进。

总之,不断加强专任教师、辅导员和教学管理人员三者之间的密切配合与通力合作,促使教书与育人、管理和服务有机融合,形成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协同平台,这是构建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协同机制的重要前提。

二、以第一课堂为基础,以第二、三课堂为依托,创建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活动平台

当下,第一课堂仍是绝大多数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培养的继续和拓展,业已成为各高校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与此同时,以互联网平台为核心的第三课堂也已悄然形成。概括地讲,课堂学习称为“第一课堂”,课外文体、科技与社会实践活动称为“第二课堂”,计算机网络课程与各种资源获取学习平台则称为“第三课堂”。暂不论学界是否认同这种划分,但这几个主要环节却直接关系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因而,建构起三个课堂之间的有效沟通桥梁,对于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首先,立足于第一课堂,夯实基础。无论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到怎样的程度,以课堂讲授为主的第一课堂对于人才培养仍将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形式主要是以书本教学和理论讲授为基础,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大学生确立知识体系,掌握理论框架,了解实践技能,为其参加第二课堂和有效利用第三课堂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储备和方向指导。第一课堂上不好,将导致学生知识体系不完整,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脱节,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育,无疑将会影响学生的后续发展。因而,要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到课堂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为接下来的课外实践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精心于第二课堂,注重提升。第二课堂要立足和围绕第一课堂精心组织、合理设计、巧妙安排,充分利用学生学习和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契合。通过第一、二两大课堂之间的融合与合作,形成课堂内外的有效合力,助推大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获得成长,在实践中培育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第三,利用好第三课堂,延伸拓展。以信息技术作为学习手段,以网络资源作为学习内容,采用浏览、筛选、网络辅导、在线提问、在线交流讨论、网络合作研究学习等方式为典型特征的“网络教育”[3],已经越来越成为在校大学生的“新宠”。“网络教育”是课堂学习内容的补充和延伸,是课外实践活动的有效辅助和拓展,既可以满足学生自身个性发展的需要,又是实践创新能力培育和运用的良好空间。因而,高校教育者要充分重视“网络教育”这一第三课堂在人才培养方面所具有的作用。

三、以科研带动教学为方向,以学科竞赛为契机,构建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提升平台

对于国内的任何一所高等学校而言,教学和科研均是支撑其不断向前发展的两大重要支柱。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研究在高校各项工作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科学研究的创造性决定了其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可以使学生养成敢于创新、乐于创新的个性,并在实践中提高其创新能力[4]。因而,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融合科研,将是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为此,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时要介绍学术动态,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研究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并通过教师本人科研经历与成果的渗透,帮助大学生端正科研态度,激发其探究新知识的意识,协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为其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创造必要条件。

学科知识竞赛是考查、检验学生学科理论知识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比赛,在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与潜能,促进大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和方式,以及培育大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学科竞赛也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最佳切入点和重要途径,是大学生学习科技知识、增强科技意识、锻炼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5]。为了能够发挥学科知识竞赛的巨大优势,切实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各高校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建立一支较为稳定的、辅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师资队伍,陆续从各个年级中选拔优秀参赛者,形成在各级各类赛事中的可持续发展态势。二是结合各学校的学科优势、专业特色和学生特长,组织参加学校、省、国家等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为学生搭建多学科、多类别的学科竞赛平台。三是协同教务、学生管理等各职能部门,采取学分置换、量化考核等方式,形成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学科竞赛体系。四是通过评奖评优、对获奖学生与指导教师树立典型等办法,建立健全学科竞赛奖励制度。只有这样,才能鼓励更多的教师与学生参与到学科竞赛中来,发挥学科竞赛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以校企合作为路径,以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根本,搭建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社会平台

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也是最终目标,是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而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无疑是既有理论素养又具备实践技能的人。真正把理论运用到实际从而掌握实践技能,还需要社会的参与。校企合作是解决学生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帮助高校培养社会所需要合格人才的重要路径之一。通过带领学生到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不但能扩大学生视野、增强其感性认识,还会使学生意识到课堂学习的重要性,自觉提高学习的主动性。通过组织实训、顶岗实习等方式,能为学生提供将理论付诸实践、迅速提高实践技能的平台,这也是激发他们创新意识的大好时机。高校通过斥资建设配套的实验教学环境和做好校企合作模式中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发挥资源共享优势,切实提升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路径,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校和社会有效协同的良好选择。

参 考 文 献

[1]朱凌云,薄西河.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效机制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42-43.

[2]蒋琦玮,凌春雨.对高校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有效融合C制的探讨[A].李健.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创新型大学[C].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74.

[3]冯瑞明.高校辅导员工作方法论[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9:67.

[4]胡弼成.高等教育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220.

[5]何慧星.兵团精神与大学生德育工作创新[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177.

上一篇:项目模块实训法在应用型本科《秘书实务》教学... 下一篇:大学篮球课程校本管理的反思和师德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