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为推进中日文化互信而努力

时间:2022-09-18 10:09:04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为推进中日文化互信而努力

摘 要: 章开沅先生是享誉世界的著名历史学家,中日民间友好文化的推动者和传播者。池田大作是著名的世界和平组织,日本创价学会第三任会长。自二战爆发之年成立以来,创价学会始终秉持反对日本对亚洲与中国的侵略,把创价学会的发展与促进世界和平紧密的结合起来,成为世界和平运动的强大支柱,为促进世界和平伟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重温章开沅与池田大作先生两位殊途而同归、携手合作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社会公正而奋斗的中日友好文化使者的对话,对于构筑正确的、面向未来的历史观,为建设美丽中国、创造美好生活而奋斗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中日;文化;互信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今天,中日交流不断增强,而日本右翼势力一再否认甚至美化侵略历史,破坏国际互信,制造地区紧张,无视日本法西斯在侵华期间所犯下的罄竹难书的滔天罪行,逆历史潮流而动。胜利来之不易,和平来之不易。我们应该时刻牢记历史,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态度,共同为实现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一、 以史为鉴,共同为实现和平而努力

章开沅先生在本书的序言中首先强调,面对日本野蛮侵略中国的历史史实,我们回忆充满恐怖与罪行的的过往,绝不是为了复仇,而是为了寻求真理与伸张正义;同时也是为了汲取历史经验,用以教育人民,特别是教育青年一代。在21世纪的今天,和平与发展虽然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但是战争的根源仍然存在,大大小小的各种各样的战争在许多地区仍然连绵不断,人类仍然在自相残杀,而迅速发展的高科技更不断推进这种残杀的程度和规模,因此,用历史来教育人民,唤醒亿万人民对侵略战争并努力消除战争根源,乃是我们理应承担的历史使命。在2014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指出:“我们隆重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表达中国人民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愿望,宣示中国人民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立场。当前日本政府也希望与中国政府建立21世纪的互惠关系,这是值得肯定的进步,但是前提是历史的教训必须铭记于心。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政府和人民都应当从历史中总结智慧,共同开创和谐友好的新局面。

池田大作指出,当前只有认清军国主义时代的历史,才能在21世纪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中日友好。20世纪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人类视国家伦理和意识形态高于一切,人类决不能忘记这些历史教训,不可重蹈那些惨痛的历史。尤其是日本,只顾眼前利益,没有认真吸取历史教训。并强调,当日本重获亚洲各国的信任时,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和平国家。并为此大力呼吁,“取信于亚洲人民“才是21世纪日本应该走的路。

二、通过文化交流缔结友谊之心

中日关系源远流长。2005年12月,章开沅先生在日本出席“中国同盟会创立一百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时指出:“中日关系的历史两千多年,友好交流是主流。和平方能共荣,相争只会两伤。建立正常、安定的友好合作关系,是中日两国之福,也是亚洲之福、世界之福。”中日之间“一衣带水”,“一苇可航”,在日本历史上,中国文明发挥的作用不可估量。从隋唐开始,中日之间就开始了正式的官方使节互访。日本“隋唐使”和“遣唐使”的派遣活动持续了三百年,从中国学习到了法律制度、兵法、音乐、史学、天文学、佛教等优秀的文化和学问。这些文化知识对后来的日本产生了深远的重大影响。书写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光辉一页。19世纪末20实际初叶,明治维新后的中日文化交流增添了新的特征,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努力学习日本,中国掀起了留学日本的热潮,达官贵族与社会名流相继访日,目的是想知道“日本如何学习西方”。正如2007年4月时任国务院总理的访日在日本国会发表演讲时指出:“中日两国友好交往,历时之久、规模之大、影响之深,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是罕见的。这是我们共同拥有的历史传统与文明财富,值得倍加珍惜,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甲午战争之后,中日两千余年的友好交流历史被迫告终,取而代之的是持续了半个世纪的“侵略”与“反侵略”的中日关系主线。中国因此蒙受了极大的损害,日本自身为此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当前中日关系遭遇寒冬,其根本原因就是日本右翼势力被其历史,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面向未来的文化哲学。日本必须尊重历史、真诚反思,真正赢得亚洲人民特别是中国人民的信任时,方能携手并进,走出一条和平繁荣之路。当前,中日之间的文化往来日益频繁,互动交流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文化是缔结两国关系的纽带,通过文化交流缔结友谊之心,是一条合乎中日人民要求的巩固的黄金桥梁。

三、青年交流是未来友好的基石

一代伟人总理,1954年在出席万隆会议时与印度尼赫鲁首相共同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新中国外交关系的基本准则。始终期待与日本建立友好关系。早在1962年9月,与日本自民党资深议员松村谦三进行会谈时,就谈到“创价学会是一个民众支持的团体,必须重视,而且要尽快取得交流的机会。”“以民促官”正是外交哲学的慧眼。展望21世纪,他看到的是超越国家和民族差异的大同团结的世界。1972年12月5日,身患重病,在会见池田大作先生时指出:“今后,世界各国应该互相尊重、相互鼓励地发展下去,希望尽快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心愿就是确立中日两国不被时局左右、世世代代坚定不移的友好关系。呕心沥血,其“言必行,行必果”的真诚态度为恢复中日邦交化作出了光辉的贡献。2008年3月15日,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了“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活动,时任国家主席欣然题词:“举青春之力,谋世代友好”的赠言与两国青少年共勉。池田大作先生在书中指出自己热爱青年,为未来费尽苦心,并付之行动,因为这里有永恒发展的源泉,珍惜青年的人将永远年轻。

四、本着“求同存异”精神走向共同繁荣

章开沅在书中谈到,如果缺乏正确的历史观,不仅给个人的人生和一国的行为带来严重危害,甚至会引起全人类的惨祸。历史不仅是对人类集体 发生某个时间、产生某种结果的记忆和记录,历史的重要意义在于记忆中蕴含的“智慧”。人类如果不学礼历史的智慧,必定会为时局和个人情感所左右。尤其是日本人“易冷易热”的国民性。总理倡导的“存小异、求大同”的外交智慧对于今天的中日走向具有深远影响。“求同存异”是一种实践精神,既要承认国内社会和国际社会的多元化,又要谋求结合现实合作以解决国际争端。求同时互利互补,存异就是暂时搁置纷争,逐渐寻求解决途径。章开沅先生在书中把纷繁复杂的利害关系中寻求“最大公约数”,体现了一种平等宽容的精神。

从历史上看,中日两国关系友好始终是主流。近代两国关系持续恶化不过半个世纪。历史不会倒退,也不应该倒退。中日两国必须总结这半个世纪的历史经验,共同开创理性并且成熟的友好交流的新局面。在期盼发展日中友好的今天,更需要相互加深信任,尊重差异,建设互相尊重、相互学习的和谐共存关系。

(作者单位: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上一篇:初中语文教学中应渗透“诚信”教育 下一篇:声乐教学中的语言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