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建设未来

时间:2022-09-18 09:16:47

谁来建设未来

北京的出租车是个病。如果在一年前,你问任何一个普通的北京出租车乘客,希望北京出租车市场能够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或改进,他说的可能无非就是,方便、及时、干净,甚至是不拒载、不吃东西、不打电话……作为普通的乘客,能够想出嘀嘀打车或者摇摇招车这种新型服务的可能性是零,虽然我们都算得上是这个市场服务的重度用户。

这就是那些创造力非凡的人所经常提起的,好的产品不仅是满足用户需求,而且它会创造新的需求。在我们这期的快公司栏目中,这几个解决北京出租车市场问题的公司可以说是更有创造力的公司。而如果我们细究起促成这种服务出现的因素,无外就是这几个:1、聪明的头脑,乘客不会想,市场既得利益者没动力去想,那些能发现问题并愿意琢磨问题的人最终会设计出一种好的体系,当然,在我们这里,有的时候“聪明的头脑”也可以替换成“学习借鉴的能力”—我觉得这没有什么丢人的;2、资本介入,有人愿意投资这样一个有前途的公司,并且有充足的信息渠道,让需要钱的和需要项目的两伙人进入到一个可对接的体系中来;3、技术,这个当然更没有什么多说的,当我们最终把这个标题定为“Android时代的北京出租车”时,我还感慨了一下,五年前,有谁会想到谷歌莫名其妙地进入到手机操作系统这个领域里的时候,它会与北京广为诟病的出租车服务建立起一种关联?

这些因素让一个体验很差的服务有了那么一点好转,我觉得这就是进步。而相比之下,快公司栏目报道的沪江网可能在创造力上就稍逊一筹,在文章中你会看到它们的各种微创新,但这只是努力让网上学校“更像”线下。我们对每个创业公司都不乏敬意,我相信沪江网也是一个不错的公司,但这不妨碍我们思考:如果一个社会投入好的技术、足够的资本和聪明的头脑只是复制一个线下的东西,它的价值在哪里?

上期我们的封面文章就是有关教育的,有读者来信批评我们以偏概全:你们说的这些如果放到理工科教育里尚可,论到人文教育,学校怎么能无聊?我还真不是很同意他的说法,要我说中国的人文教育比起理工科教育更要差上一大截,理工科至少还有一套严谨的体系和自然逻辑为基础,人文这一套,如果教育多年还建立不起来独立思考的体系和能力,基本上可以用一无是处来概括。

我们这一期的封面写的是中国为什么没有形成一个电子书的市场,我们的思路是:电子书是大势所趋,亚马逊+Kindle在美国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就让电子书超过了实体书的销售,我们这个市场各自为战或首鼠两端,上下游之间很难谈判妥协,继而建立一个新体系。本期《纽约时报》栏目中写到荷兰的电动车,其中一句话我觉得很有价值:“最终在电动汽车大战中脱颖而出的未必是拥有最好技术的企业,而是组成最佳联盟的公司”。我们所期望的整合,就是希望这样的结果能够出现。

我们感到遗憾之处也在于此,电子书远比电动汽车更能代表未来的方向,可惜我们错过了最好的机会。这其中当然有我们市场参与的各个主体还不是很适应以市场和商业原则来处理诸种事务,但还有一层原因在于,你会发现这个市场中多个重要利益主体—那些颟顸短视、碌碌无为的乌合之众—他们的国有化背景恰好是此中悲剧之源。

上一篇: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政策框架研究 下一篇:春季校招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