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脑内置管定位器的研制与临床应用

时间:2022-09-18 09:01:17

便携式脑内置管定位器的研制与临床应用

摘 要 在急诊病人穿刺置管引流术中,主要采用徒手穿刺,往往导致置管位置欠佳。针对此问题,依据球面各点指向球心距离相等的原理,研制一种便携式脑内置管定位器,此定位器在109例手术中予以应用。便携式脑内置管定位器应用前,置管位置欠佳率约10%;定位器应用后,置管位置欠佳率降为零,提高手术成功率。

关键词 脑内置管 定位器 便捷

脑内置管引流术是神经外科常用的一种手术方式,常用于脑出血、脑室出血等疾病。此类病人一般为急诊病人,病情危重。临床一般情况下,根据术前CT片及患者的体表标志,进行粗略定位,徒手穿刺。这导致置管路径、方向及深度不能精确控制;尤其是头皮穿刺点与脑内置管位置不在同一CT扫描层面时(比如侧脑室穿刺),或置管需要一定角度时,往往置管位置欠佳。有时需根据临床经验,多次调整穿刺置管,这样会造成不必要的脑组织损伤,给患者预后造成不可挽回的损伤。为达到快速、精准、方便地穿刺置管的手术目标,研制便携式脑内置管定位器,并委托厂家加工制作。

1 便携式脑内置管定位器结构与原理

定位器根据球面各个点指向球心距离相等的原理设计、制作。弧弓为球面,滑块上的穿刺套管方向始终指向球心。通过CT找到置管需要到达的层面,将脑内拟置管位置调整到定位器球心,置管深度为球体半径,穿刺方向可前后、左右变化角度,从而可精确到达拟置管位置(见图1,2)。定位器由半圆弧弓、两侧带刻度可调定位杆及弧弓上的滑块(用于固定不同尺寸的穿刺套管)组成。定位杆连线过半圆直径,穿刺套管与定位杆在同一半圆平面并方向指向圆心,此平面与弧弓半圆平面平行(见图1,2)。

2 临床应用研究

2.1 资料

我科自2011年12月开始,临床使用便携式脑内置管定位器手术109例:脑室出血36例,小脑出血15例,大脑其他部位出血35例,脑脓肿置管外引流8例,脑积水分流脑室置管7例,颅内感染置管引流8例。

2.2 手术方法

根据CT层面(见图3),找出穿刺管拟到位置b点,在头皮上测量标记出 a、c 2点,CT层面a、c 2点可以调整,只要通过b点即可。在手术钻孔成功后,置管时将定位器定位杆置于a、c2点,调整定位杆长度,使b点位于定位器球心(即ea+ab=fc+bc),在穿刺时以ac点为轴可上下转动方向,弧弓上的滑块可以左右转动方向,使引流管顺利通过头皮钻孔处,置管深度为弧弓半径。穿刺成功即取下定位器,继续后续手术操作。

图3 穿刺手术示意图

2.3 结果

在我科使用定位器以前,存在徒手置管后约10%的置管位置欠佳情况。自2011年12月开始,使用便携式脑内置管定位器手术109例。临床应用109例,置管位置误差在3mm以内,均置管在理想位置,完全符合一般穿刺需求。置管均一次成功,无反复穿刺置管,减少不必要的医源性损伤,提高手术成功率。

3 讨论

临床上脑外科置管手术应用比较广泛,尤其在脑出血治疗方面,对置管要求越来越高,促使临床对手术有较高要求。目前置管定位方法有:(1)侧脑室置管:一般冠状缝前2cm中线旁开2.5cm处钻孔,置管时根据经验,一般方向为同侧内眦与双侧外耳道连线的交点,置管深度5~8cm,不同人群根据经验给予调整;(2)脑出血血肿腔穿刺术:一般在CT扫描同一层面穿刺时,根据CT扫描可以确定头皮穿刺点及置管深度,但有时由于钻孔移位可能导致穿刺不准;有时为避开颅内重要功能区,头皮穿刺点与颅内置管位置不在同一CT扫描平面时,或者置管需要一定角度时,穿刺置管往往是在测量加经验下进行,穿刺置管精准性没有保障,效果欠佳;(3)脑立体定位穿刺:此手术需术前先戴头架,然后在CT室定位扫描后再穿刺置管,虽然手术定位准确,但手术过程繁琐,时间较长,不适宜于病情危急、意识不清、烦躁的患者。但临床上大部分置管患者为脑出血患者,病情危重、意识不清、躁动,需快速手术,不宜立体定向穿刺。

对于急诊脑出血置管患者,采用便携式脑内置管定位器,需术前根据OM线找准层面a、c2点(进行测量计算,使CT片上的比例测量值与实际头颅上的测量值相吻合)。无论头皮钻孔点在何处,只在置管穿刺时将固定器放置到位进行定位置管即可,具有使用方便、置管准确的优点;置管穿刺后,即可去除定位器,不妨碍手术继续进行。对于急诊病人,临床需要一方便、快捷、准确的定位,此定位器正好解决这一难题,为脑出血等急诊患者置管手术提供保障,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赵继宗,周定标,周良辅,等. 2464例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多中心单盲研究[J]. 中华医学杂志,2005, 85(32): 2238-2242.

[2] 吴德权,邵君飞,姚建社,等. 高血压脑出血第Ⅲ、Ⅳ脑室铸型的个性化置管治疗[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8, 5(1): 48-49.

[3] 张宏兵,王晓峰,苏宝艳,等. 立体定向仪弧弓引导在脑室置管术中的应用[J].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12, 25(2): 114-115.

[4] 刘辉,王黎华,王乃柱,等. 简易快速锥颅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体会[J]. 疑难病杂志,2011, 10(3): 220-221.

[5] 赵英志,曹慧芳,张兴春,等. 2种立体定向双靶点置管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椭圆形脑出血的比较[J].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0, 10(2): 160-162.

[6] 金丹,杨灵,卢家璋,等. 多参数定位在高血压性脑出血定向置管术中的应用[J].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6, 6(7): 502-503.

[7] 张维涛,杨海贵,路丕周,等. 简易定向锥孔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76例临床体会[J].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0, 15(2):101-102.

[8] 薛峰,庄进学,陈登奎,等. CT引导下立体定向引流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出血53例临床分析[J].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12,25(1):45-47.

[9] 王洪亮,谢永胜,顿志平,等. CT引导立体定向置管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附120例报告)[J].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12,25(2):94-96.

上一篇: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对PCI术后QT离散度的影响 下一篇: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在食管癌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