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和谐社会制度正义内涵

时间:2022-09-18 08:06:16

议和谐社会制度正义内涵

摘要:正义的制度体系是和谐社会的建构的正当要求,也是和谐社会的内在本质的核心部分。社会主义从制度建设向制度正义的转换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制度不治的现象正需要通过这种转换而实现和谐社会建构更公平的社会的目标。和谐社会的制度正义的内涵包含五个方面:制度即正义、制度保障正义、制度产生正义、制度正义是一种契约正义、制度正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形式是以物质生产作为基础的。 关键词:制度正义;社会公平;法制;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3-0206-02

在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的制度建设正在向制度正义的方向发展,制度正义是当前的社会建设的主题。制度正义是针对目前出现的政府行为失范、市场行为不合理等社会问题的回应。是人们为了解决现在社会所出现的制度不治、政令不行而导致的社会效应而做的努力。所以,制度正义的提出正是希望解决社会不断出现不合理社会现象的反映。

一、和谐社会制度正义的辩证关系

制度正义可被划分为两个方面:制度正义化和正义制度化。制度正义化即指制度的正义性,表现为内在于一定体制的制度、法律、法规、政令、条例等所决定的社会权利和义务的分配的公平性和合理性;而正义制度化则是指以强制性的行政资源为背景的明文化了的政策的约束、监督及激励机制。这两个方面并不对立,前者针对政府的行为合理化;而后者针对的是国家或者政府对个人行为的合理要求。它们仅仅是规范的对象不同而已,前者是国家、政府组织,而后者指组织中的个人。二者的形成方式也不相同,前者是对已有的制度进行必要的矫正,是一种内涵式的重构;而后者仅是形式上的改变,是利用既有的政策规范个人的行为。两者实际上是一个事物发展链上的不同序列而已,却都以实现制度的公正性作为其根本。高兆明先生在《制度公正论》一文中提出制度公正的问题,认为制度公正是指“公正的制度化,强调公正的理念与要求应当具体化为制度。旨在揭示制度化了的公正才是具有真实客观性的公正,这种制度化了的公正就类似于罗尔斯所说的公正的社会结构背景。”

二、和谐社会制度正义的内涵

制度正义的和谐社会需要一种完整的制度体系,而该制度体系必须坚持以制度正义的本质作为基础,只有通过对制度正义的社会的本质性的认识才能够实现正义的制度化社会。制度正义的社会包含如下的五个方面:

首先,制度即正义。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提出:“正义的主要问题是社会的结构问题,或更准确地说,是社会主要制度分配基本权利和义务,决定由社会合作产生的利益之划分的方式。”也就是说,制度内在所包含对权利和义务的关系的协调和认同,并且把合理的正义制度内化为制度的内在力量,该力量正是调节社会平衡发展的必要因素。制度作为一种可调节社会运行的自在的机制,其本身代表着一种合理的道德秩序,制度以一种强制性把各方面的力量合理地安排在一个有效的序列中,使事物本身的秩序能够按照一定的安排而合理地共存。因此,制度本身就是一种秩序的象征,制度也就是一种正义的力量。其次,制度保障正义。当社会确立了合理的制度前提的时候,并且当这种秩序是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时候,那么这个时候秩序本身就是一种正义的安排。正义的安排是能够安排合理的正义秩序的。正义本身能够合理地安排社会处于良好的合作中,并且这种合作也会在良好的秩序中确保正义对社会事物行使有效地监督权。而且当制度被确定的时候,制度本身不应该受到外在因素的制约,而只应该受到制度本身的正义内涵制约。“由正义保障的权利不受制于政治的交易或社会利益的权衡”。即当制度在监督社会事务的时候,应该具备独立的监督能力,作为本身即是正义力量的制度,不应该使自身受到外在变动的因素的影响,而应该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制度才能有效地行使强制和监督的作用。再次,制度产生正义。良好的制度体系在正义的指导下能够确保社会处于一个合理的合作体系中。而这种正义制度是利用良好的社会合作体系而完成的。一个合作良好的社会应该具备这样的三个因素:(1)该社会存在统一的正义原则;(2)该社会的基本结构――主要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以及这些制度有效地适于组成一种合作系统,并被人们公共地了解为、或者人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它能满足这些原则;(3)“它的公民具有正常有效的正义感,所以他们一般都能按照社会的基本制度行事,并把这些社会基本制度看做是公正的。”正是一个社会的合作体系的内在正义,使制度在行使正义的监督能力的时候产生正义的社会环境。而缺乏良好的社会合作体系,社会就必然处于一个无序的、混乱的状态中,那就根本是奢谈正义。一个良好的制度体系能够确保社会秩序的良好,而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又反过来确保制度能够处在正义的范围内。因此,制度产生了实际的社会事物的正义安排。又次,制度正义是一种契约正义。制度正义的诠释是建立在一种契约关系之中。普遍的社会契约形式能够保障社会组织在行使政策、法令和法规的时候遵守一定的程序。契约关系的社会应用加强了制度执行时的正义的可行性。国家或政府组织能够在正义的制度环境中充分发挥组织的功能,充分利用行政资源合理地分配财富和权利,并让人民认可自己应该服从的义务。霍布斯指出,“国家的本质在于它不是单个人的自由联合,而是由契约关系建立的集体‘人格’。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也肯定了“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正是契约所产生的法制体系引导社会能够确立一种公正的制度体系。制度正义是为了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充分享受自由和平等的权利,使每个人都能够平等获取权利并尽自己的义务。“平等就是法律对一切人都一视同仁,不管是保护还是惩罚。”契约正义制度的维护是通过法律的作用而成为现实的。马克思强化了正义是一种契约的正义的可能性,因为正是法律的作用才导致正义是一种法律面前的人人平等,个人权利的实现才依靠制度的完善获得保障。

最后,制度正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形式是以物质生产作为基础的。“正义”是“自身形成时所处的那个社会的产物。”“对于马克思来说,正义作为一种价值观的要求,是从属于社会的经济发展的,社会进步的真正基础并不是正义,而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正义是社会的产物,为了防止对正义的滥用,马克思认为,“正义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在实质上是物质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表述的内容归根结底无非是对物质生产的反映。”建立在物质条件基础上的正义观念需要一个稳固的前提,这个前提就是制度,因为一方面制度具备内在的正义的内涵,它能够从本身来实现正义;而另一方面合理的制度前提能够确保社会具有一个可靠的正义框架。因此,在物质条件下的正义本身必须依靠一定的制度前提,但是这个制度前提的建立框架本身又需要一个更合理的前提来保障它的正义,而这个合理的前提就是完善的法律体系。正因为法律体系的完善使得制度正义的环境拥有了更为合理的背景条件。于是物质基础上的制度正义也就符合社会历史的要求,而把这种意识形态的工具有效地纳入历史发展的轨迹之中。

三、结语

尽管制度正义内涵丰富,也能够解决目前面临的许多现实问题,但是不能忽略了制度正义体系的建立必然具有的消极影响。首先,制度正义容易弱化人们的主体意识,使人们为了服从于制度,服从于政治、法律共同体而失去自我创造能力。其次,制度正义不关心人生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容易使制度工具化。人有集体利益也有个人利益,而制度却使人忽略了个人的利益,过分地追求理想。马克思认为,“思想、高尚、正义、道德等。这些永恒真理无论如何都不是基础,相反地,是它们自身形成时所处的那个社会的产物。”再次,制度正义排除了传统的影响,使正义失去了历史根基。制度注重的是当代的现实,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制度正义着力于现实导致正义的历史的缺失,使正义无法得到反思性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高兆明,制度公正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30

[2][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7-27.1

[3][美]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万俊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36.

[4]陈闻桐,近现代西方政治哲学引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28.

[5][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8.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439.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09

[8]林进平,徐俊忠,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正义观[J].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2005,(9):79-84,

上一篇:基层水利档案管理工作探讨 下一篇:基于文化差异的内部营销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