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语文课堂的生命活力

时间:2022-09-18 07:12:51

唤醒语文课堂的生命活力

叶澜教授曾指出:“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叶教授的这段话诠释了生命化课堂的内涵。生命化课堂以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发展为基础,注重开发每一个生命蕴藏的潜能,让课堂上的每一个生命都焕发出活力,在享受学习生活乐趣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只有在愉悦的环境中畅所欲言,展示自我,其创造灵感的火花才会自由绽放,这就需要老师彻底,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激情洋溢、焕发生命活力。

一、创设精彩的教学情境让课堂“活”起来

精彩的教学情境是赋予课堂以生命,让课堂“活”起来的催化剂,是保证课堂“活”起来的必要条件。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特点、时代信息等众多教学资源创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情境,丰富课堂,促进教学。

(一)创设“意”境,让学生的兴趣“活”起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出有意义的教学情境,借助拟人、比喻等方法,通过图片展示、动画演示、音乐、新闻故事介绍等手段巧妙地将知识演绎出来,让学生一开始就觉得学习是件既有趣又有意义的事情,学生的兴趣必然会被立即调动起来。他们就会带着好奇、带着渴求情不自禁地投入学习之中。在这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活,他们会兴致盎然地投入学习,如饥似渴地消融知识,同化知识,学习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发自内心的自我追求,成为一种快乐有趣且有效有意义的活动。例如:教学《小小的船》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边欣赏歌曲《小小的船》边想象,然后让学生把自己想象的用笔画出来。优美悦耳的音乐营造轻松自由的氛围,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活了,不仅学到了知识,又得到情感的陶冶。

(二)创设“疑”境,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出一种“不协调”,制造冲突,就可以为学生创造探究的空间和氛围,有的放矢地点燃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学生思考,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使学生在“疑问――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 的过程中,得到思维的拓展和训练,迸发出睿智的火花,从而获取知识,增长能力。例如:学习《捞铁牛》一课后,教师提问:“同学们,除了怀丙的方法可以捞到铁牛外,还能不能有别的方法?”一位学生举手说:“老师,我还有比怀丙更好的方法。怀丙和尚捞一只铁牛需要两船泥沙,捞八只铁牛需要十六船泥沙,那么多泥沙最好都要铲入黄河里,多不好!这样有可能阻塞航道,污染河水。如果我来指挥捞铁牛,只用两船泥沙,我先准备四只一样大的空船,两只先装满泥沙划到铁牛沉的位置,搭好架子,扣住铁牛,让另两只空船分别靠在前两只船的边上,水手们不是把泥沙铲到河里,而是把它们分别铲到两旁的空船上,随着船的慢慢浮起,铁牛也就被拖到岸边了,再用装好泥沙的另两只船用同样的方法捞铁牛,依此反复七次,就可以把铁牛全部捞上来。最后,再把这两船泥沙送回原处,这样既捞出铁牛,又保护了河流。”学生这段话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这就说明创设“疑”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三)创设“忆”境,让学生的知识结构“活”起来

创设恰当的“忆”境,能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同策略,帮助学生建立 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建全和丰富知识结构。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以“忆”启“新” 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善于根据旧知识推 测新知识,善于将新旧知识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联系与区别,善于将知识系统化; 并且在这种比较、推理、归纳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相关能力也悄然得到锻炼和提高。久而久之,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不再是零散且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致有序的知识排列,是能为学生随心所用的“活”的知识网格。教学也就达到 了 “教为不教”,“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的终极目的。

当然,以上三境并非孤立,而是相互渗透,纵横交错的。无论教学情境形式如何,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活”,形式活、内容活。因为,教师若只是把知识简单地罗列出来,叙述给学生听,这非常容易,你只需要大声朗读就行,亦或再进一 步,抑扬顿挫地朗读,学生所接受的也不过是些干涩的文字。但若把知识讲“活”, 有声有色地讲,则学生所接受的就不再是简单而干巴的文字符号, 而是精美的图画、 优美的旋律、精彩的影片;是知识的熏陶、生活的启迪、探索的乐趣;是一种陶冶心灵的美的享受。精彩而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就是给那些简单的书面知识配上跳动的音符、绚丽的色彩、丰富的画面,就是赋予知识以生命,让知识“活”起来,在学生头脑中真正扎根、发芽、壮大。因此,精彩别致的教学情境,可以使课堂远离平 淡和沉闷,换之的是激情和快乐;远离教师独自的直白评述,换之的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有情有景的双边活动。正如余文森教授所说:“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那么,就让我们共同努力,创设精彩的教学情境,为知识的传播和吸收制造出美味的汤,让课堂“活”起来。

二、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课堂“活”起来

教学改革的宗旨是要打破束缚学生手和脚的做法,让学生主动的学习,给学生最大的发展空间,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句话,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景而变,发挥学生自己探究的能动性,让课堂显现真正的活力。

(一)把 “读” 的权利还给学生

我们常常告诉学生预习课本和阅读教材如何重要,然而从以往学生反馈的信息 可知结果并不尽人意。虽然教师布置预习了,但因为没有相应的检查督促措施,绝大多数学生却并没有预习。至于课堂阅读,虽是有模有样地进行了,但受课堂时间的限制,阅读也往往只是表面的,学生根本没有时间进行深度的思考、体会,更不用说跟以前的知识联系起来了。 所以,我们应将学生的“阅读”跟“课前预习”有机地 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知识,并将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完成有效的预习,课堂学习事半功倍。

(二)把 “说”的权利交给学生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能启发学生去探索。要课堂激情洋溢,焕发生命活力,我们应一改以往教师面面讲的局面,而是只讲学生不明白的问题,使课堂变成学生“解疑释惑”的阵地,让学生有充足的“说”的机会。上课前,将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收起来进行集中、提炼、 归纳。课堂上,先让提出问题的学生朗读他的问题,然后再发挥学生的力量,给优秀者以展示的机会,让他们来解答、评价这些问题;学生解决不了的我再解决。 这一过程也是我们生命化课堂教学的精彩之一。

(三)把“练”的权利交给学生

“熟能生巧”这是人人都知道的道理,也是我们常常要求学生做到的。然而受学业压力以及自我控制力差等因素的影响,课后极少数学生能主动复习学过的知识。总之,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就是要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和练习的机会,让学生的行为和思想真正“动”起来,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从而在每节课上都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就是要调动学生的所有潜能,让课堂“活”起来,充实起来,从而充满生命的活力。

总之,作为教师,我们要营造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让课堂变成生命成长的沃土,洋溢着无限的激情,焕发生命活力。

上一篇:生物科学史渗透科学素养的有效教学研究 下一篇:高中体育特长生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