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乐观中寻找方法

时间:2022-09-18 07:10:01

在乐观中寻找方法

作者:马特·里德利 著 闾佳 译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尽管目前中国的主流价值观是缺乏的,对中国现状的统一认识是缺乏的,但有一些观点会引起很多人的共鸣: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了;食品越来越不安全了;贫富越来越分化了;新三座大山是读不起书,看不起病,住不起房。

如果看了我手中拿的这本《理性乐观派》,或许我们对中国现状的认识会有不同的视角。

这是一个叫马特·里德利的国外作者写的书,在他看来。我们抱怨的这些问题,在曾经的英国、美国都发生过,甚至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有这种悲观的论调。不过这本书却运用了大量的数据对比证明这种悲观论调的荒诞性:较之1955年,2005年的全球人均收入翻了3倍(扣除了通货膨胀之外),摄入的食物卡路里多了1/3,初生婴儿的死亡率降低到了此前的1/3,寿命增长了1/3,识字率和学校毕业率也大大增加了。这50年里,全球人口增加了一倍多,但全世界供应的商品和服务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大大膨胀了。

书里还特别提到中国,说富者虽然愈富,但是穷者并未愈穷。中国人比50年前富裕10倍,生育速度降低1/3,预期寿命长了28年。数据往往比感知更理性,也更接近现实。假设中国真如流传的观点那么悲惨,也就不可能得出这样的数据来。

当然,本书更重要的意义不是教会我们简单的对结果保持乐观,最大的意义是为我们揭示一些乐观的方法和基础。

例如,按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如果不降低生育率,地球会被榨干,那么有哪些方法降低生育率?既然矿产和能源越采越少,价格是不是会一直涨不停?

对于第一个问题,人们的第一直觉无疑是计划生育政策,这是中国被西方诟病比较多的一个政策,但据作者观察,这一政策恰恰是欧美国家强推过来的,效果也并没有想象中好。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大多数国家的生育率都在下降,特别是亚洲地区人口大爆炸得以逆转。其中贡献最大的是贸易。因为贸易带来了财富和繁荣,带来了城市化和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财富比较多的城市,生育率普遍低于农村;受教育程度高的女性,对自己事业发展和人生规划要独立一些,生育率也低于文化程度低的女性;作者还有个有趣的发现,婴儿死亡率的下降对生育率下降也贡献很大,因为妈妈们不用再担心有婴儿夭折,而多生几个以防万一。

对于第二个问题,大多数普通中国人也许会站在涨价这边,特别是这几年深受其害。但是把时间拉长了来看,结果可能会出乎所料。有一个著名的赌约,1980年,主张降价论的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向主张涨价论的生物学家埃尔里奇发出挑战:由埃尔里奇任意挑选5种金属,打赌这5种金属的未来价格是升还是降。他们选定了铬、铜、镍、锡、钨这5种金属,并约定以1980年9月29日的各种金属价格为基准,到1990年9月29日为截止日。十年间世界人口增加了8亿,自然资源的总需求量也相应增加,然而,这5种金属的价格无一例外下跌了,埃尔里奇不得不向西蒙支付了赌金。

技术进步会促使替代品产生,更重要的是需求导致价格上涨,会促使人们寻找替代品,并努力降低替代品的生产成本和价格,就像1866年工业革命时期,英国首相很担心煤炭用光,20世纪初美国预测石油只能用10年一样,最终都是杞人忧天,目前页岩气的发现又给人类带来了新的希望。

这本书是从“一部人类经济进步史”的视角来分析的。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可能只有几十年的生活,我们不能因为上千年的乐观而忽视眼前的问题。如果照应到现实,作者深信专业化分工和交易会帮我们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特别是科学发明的倍增效应,会使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问题,在将来的世界根本不能成为问题。他反对自给自足式的经济,因为那样无法促进分工和交易,就无法集聚人类大脑的智慧,推动技术进步。

总之,方法总比问题多,作者给我们展示的是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当前的问题,在发展中解决当前问题,而不是闭关自守。

名家推荐

1 《改革方法论:海南农垦改革风云录》赵义、何丹,中信出版社,2013年1月

我在读:海南农垦也许是我所做过的企业案例研究中最特殊、最复杂的一个,仅用了5年,就实现了脱胎换骨般的新生。面对改革伊始的恶劣环境,海垦改革的决策者坚定的落实民生工程,凝聚人心、推动改革体系的良性发展。而在改革项目设计中,决策者们提出“做加法,做增量,不做减法”,暂时先绕开错综复杂的既得利益群体,把变革的重心放到体制之外,通过新的生产能力和效益中心的建设,造成对体制内的巨大压迫,由外而内,形成改革的势能。本书从海南农垦的经验来看改革的“顶层设计”与技巧,在开篇序言中,我总结的九点改革经验,均是从实地调研中得出的,也是对本书核心事实叙述的提炼,书中生动的阐述了很多改革细节和具体办法,从某种意义上,这算得上是一本改革的“操作手册”,值得一读。

——吴晓波,著名蝴经作家、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

2 《自动波领导模式》

李惠森,中信出版社,2012年11月

我在读:与李惠森先生认识,是在2011年“探讨中国民营企业的传承与发展”的论坛上。当时惠森谈到的李锦记家族创业123年来的经验,以及他本人在领导企业发展方面的一些心得体会,给我印象颇深。惠森受《道德经》启发,希望找到一种让企业领导者“隐形”,让同仁发挥潜能的方法:即便企业领导者不在,大家也能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朝着一个方向努力。就像使用“自动波”的汽车一样,自动调节,运转正常,司机可以专注于方向与路况。通过反复的实践和论证。他遂渐形成了一套方法:强调信任,激发每个人的潜能,依靠团队的力量实施变革和创新,实现共同的目标。在坚定推行自动波领导模式多年后,惠森成为打出71杆的“最佳雇主”。这样的企业家,确实值得羡慕。我相信他总结出的经验,对于其他的企业领导者会有所启迪。

——柳传志,联想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

3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美】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澳】詹姆斯·奥沃斯、【美】凯伦·迪伦,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13年1月

我在读:2010年,哈佛商学院教授克里斯坦森对哈佛商学院毕业班发表了一场充满启发性及智慧的演讲,当时震惊了全美新闻媒体和出版界,这也被誉为“哈佛商学院毕业前最重要的一堂课”。此后,作者将这场演讲内容整理成书,这是一本将企业管理的研究成果套用在人生规划上的书。用哈佛商学院课堂中教导的理论,解决企业经营中的各种问题,管理并规划你的人生。书中用了许多世界著名企业的经营案例,将管理学理论与人生规划结合一体。阅读本书将帮助你了解,如何依心目中的优先级,调配行动、时间及资源,帮你找到喜欢的工作,管理好人际关系,甚至改善教养方式,并能果断地回答:“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进而找到人生的意义与幸福。人生的思考,职业的规划,最终如何来选择,本书都能让你发人深省。

——陈俊伶

4 《金融与好的社会》

【美】罗伯特·希勒,中信出版社,2012年12月

我在读:一般来说,金融类的书通常致力于研究市场、市场行为、运行方式,或者研究体制和机构,而本书却从职业的角度让我们了解社会经济,这些你知道的或者不知道的角色,在这本书里置身于社会大背景下,从自己的身份出发透彻地让我们了解金融到底是怎么回事。金融危机使得民众对金融业怀有敌意,从而归咎到某一特定的职业人群,真正的诱因埋藏在我们现有金融制度的本源性缺陷当中,这也是我们过于相信亚当·斯密的观点(自由市场的理论)。而本书更加主张人性的力量,他们之间的合作和博弈,以及他们和“市场”之间的合作和博弈,由此揭示这些参与主体的“人”的理性和非理和市场的结果。这些论点和方法都是前沿性的,我们不得不承认,尽管金融市场的确具有一定的调节属性,但人是金融社会中最无法忽视的变量。

上一篇:贤令名与山水长 下一篇:新丰特色农业大有可为